老漢連連擺手:"使不得使不得!夫人為我們建了這城,老漢哪能收您的錢!"說著挑了個最大的"福"字糖人,用油紙包好,硬塞到青杏手裡。
青杏接過糖人,趁老人跟沈幼娘說話時,悄悄將錢放到他的攤位上。
繼續前行,沈幼娘看到幾個孩童穿著新做的棉襖,在空地上踢毽子。
他們的小臉凍得通紅,卻笑得燦爛。其中一個約莫七八歲的女孩毽子踢得特彆好,引來同伴陣陣喝彩。
"那是李木匠家的丫頭,"劉立中低聲解釋,"她爹手藝好,被安排去學堂做桌椅,工錢豐厚。聽說那丫頭開春就能去新學堂念書了。"
提到學堂,沈幼娘眼睛一亮:"我們去看看。"
學堂建在城東一處高地上,是座兩進的院落。
還未走近,就聽見裡麵傳來朗朗讀書聲:"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透過新糊的窗紙,能看到裡麵坐滿了孩童,每人麵前都擺著嶄新的書本。
按照蘇淵的意思,她在城中建了好幾個學堂,除了孩子們的啟蒙學堂,還有大人的成人班。
正如蘇淵說的那般,教育最重要,隻有提高了教育,才能夠提高百姓的文明素質。民強則國富!
沈幼娘沒有進去打擾,隻是站在院外的老槐樹下靜靜聽著。
這棵槐樹是建城時特意保留下來的,如今枝乾上雖已無葉,卻更顯挺拔。樹乾上係著幾條紅布條,隨風輕輕飄動。
"那是百姓們許的願,"趙城守解釋道,"說是這樹有靈性,能保佑孩子們讀書上進。"
沈幼娘伸手輕撫粗糙的樹皮,忽然聽到身後有腳步聲。回頭一看,是個約莫六十歲的老婦人,手裡挎著個籃子。
"夫人"老婦人顫巍巍地要行禮,被沈幼娘扶住。整個臨淵城,要說百姓都認識誰!?
除了沈幼娘,隻怕找不到第二個了。因為,六十多萬人的災民,人人都見到過沈幼娘為他們勞心勞力。
如今的沈幼娘,在臨淵城的威望,甚至還在那位傳說中的蘇候爺之上。
至於為什麼百姓會知道蘇淵,那是因為沈幼娘會經常會百姓中提起,這座新城是蘇候爺向聖上求來的。
整座城的建設,也都是按照蘇候爺的意思興建,甚至對百姓的政策,也是這位蘇淵蘇候爺一手製訂!
享受過新城福利的百姓,當然對蘇候爺感恩戴德,隻是,百姓能夠深切感受到為他們勞心勞力的是這位候爺夫人。
所以,他們在心裡上,還是更喜歡和愛戴、尊敬。這位候爺夫人了。
"老人家有事?"
老婦人揭開籃子上蓋的藍布,露出裡麵幾雙做工精細的布鞋:"老身沒什麼能報答夫人的,就做了幾雙鞋夫人彆嫌棄"
沈幼娘接過鞋子,隻見針腳細密均勻,鞋底納得厚實,顯然是費了心思的。她心頭一熱:"多謝老人家。這鞋子我一定好好穿。"
老婦人抹了抹眼角:"我兒子媳婦都死在逃難路上,就剩我和小孫子。要不是夫人收留,我們祖孫倆早就凍死在野外了。現在孫子能上學堂,我能在紡織坊做工,過年還能割兩斤肉這恩情,老身記在心裡"
正說著,學堂裡響起一陣鈴聲,孩子們下課了。
他們像一群小鳥般湧出教室,看到沈幼娘,都好奇地圍了過來。有膽大的孩子已經認出了她:"是候爺夫人!""我娘說夫人是我們的恩人!"
沈幼娘蹲下身,平視著這些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在學堂裡學得開心嗎?"
"開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先生教我們認字!""我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了!""學堂裡可暖和了,比草棚強多了!"
一個紮著小辮的女孩怯生生地拉住沈幼娘的袖子:"夫人,我娘說快過年了,要給您做件衣裳您喜歡什麼顏色的?"
沈幼娘眼眶微熱,輕撫女孩的發辮:"告訴你娘,你們過得好,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
離開學堂時已近正午,陽光驅散了晨霧,照得整座臨淵城明亮溫暖。
街道上行人更多了,叫賣聲、談笑聲不絕於耳。
幾個漢子正扛著剛宰的年豬往家走,臉上洋溢著笑容;這豬是從菏洲縣那邊買來的。
雖然,臨近淵城這邊也建了養殖場,不過,因為時間的原因,豬還未長大。
街道上,婦人們聚在一起,比較著各自準備的年貨;更有手巧的已經開始剪窗花,紅紙屑隨風飄舞,像極了喜慶的雪花。
"夫人,百姓們都在準備過年呢。"青杏笑著說。
沈幼娘點點頭,目光掃過那些簡陋卻溫馨的屋舍。
三個月前,這些人還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如今,他們有了遮風擋雨的家,有了謀生的活計,孩子們能上學堂,老人們能安度晚年。
雖然生活依然清貧,但希望已經種下,就像那學堂外的老槐樹,來年春天必將抽出新芽。
她目光看向南方,那個方向,是蘇淵所在的方向,沈幼娘眼中滿是思念。
建城的日子,雖然很充實,可她心中還是忍不住對蘇淵的思念。如今,新城建得差不多了,她真希望蘇淵能夠快些歸來。
新城是她準備送給蘇淵的重逢的禮物。
"青杏,"沈幼娘轉身對城守說,"你轉告府上的賬房,從我的私庫裡撥一筆銀子,給每戶添置些年貨。再讓廚房多備些肉和米,除夕那天,我要在城中心設宴,與民同樂。"
青杏點頭應了下來。
劉城守聞言,眼中滿是敬佩。
回府的路上,沈幼娘不時被百姓認出。
他們或行禮,或道謝,更有甚者直接跪在路邊磕頭。
一個賣豆腐的小販硬塞給她一塊還冒著熱氣的豆腐;豆腐生意,沈幼娘早就傳了出去,如今,普通百姓中有不少人會做這個了。
這時,一個繡娘送上了自己繡的帕子;幾個孩童追著她的轎子跑,喊著"夫人新年好"
沈幼娘掀開轎簾,望著這座充滿生機的城市。
寒風依舊刺骨,但她心中暖意融融。
這些百姓的感恩之情如此質樸而深厚,讓她既感動又惶恐。
她不過是做了應做之事,卻收獲了如此真摯的愛戴。
"夫人,您看那邊。"青杏突然指向遠處。
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城牆下一群漢子正在搭建一座高台,旁邊堆著紅綢和燈籠。見沈幼娘望來,他們紛紛揮手致意。
"那是"
"是百姓們自發搭建的戲台,"趙城守解釋道,"說是過年要唱大戲,第一個曲目就叫《候爺夫人建城記》。"
沈幼娘聞言,不禁失笑搖頭,心中卻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滿足感。
這座臨淵城,不僅是磚石土木的堆砌,更是千萬顆感恩之心的凝聚。
而這些百姓臉上重燃的希望之光,比任何功名利祿都更令她欣慰。
新年將至,萬象更新。
沈幼娘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但此刻,看著這座欣欣向榮的城市,聽著百姓們歡快的談笑,她相信,最艱難的日子已經過去,春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