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淵城,城主府已經建成,圍繞著城主府周圍建的設施也基本上快要建成,除此之外,整個城市中的建築也在大規模的擴建著。
最少有近一半的百姓,已經遷移進了臨淵城中居住,除了一些在各處礦場的工人之外,其他人就算是沒有分到住房的,也已經在城中建起了窩棚居住。
臨淵城的建築全都是以現代式建築為主,用的是磚石和水泥。城中的街道也已經初步成型。
整個城市的外圍,城牆也建設了近半。畢竟,如今整個臨淵城的人員就達到了六十多萬。如此多的人手,也讓臨淵城的建設加快了數倍。
就連周邊的荒地也開墾成了良田,第一季的作物都已經豐收了。時間也進入到了十一月份。
再過一個多月,就要過年了。而臨淵城的百姓,雖然不是人人都過上富裕的日子,但百姓們已經不用發愁餓肚子了。
百姓安居樂業,建城的日子雖然辛苦,可百姓臉上露出的卻是幸福,比起他們之前過的日子,以及在江淮那邊受災時,朝不保夕的日子。
臨淵城這簡直就是天堂。百姓們乾起活來,也乾勁十足,他們知道自己在建設家園。
即使這些人當中有品行不端的,偷懶耍滑的,可也被其他人教訓,或者是感染。若實在是屢教不改的,則直接被趕出了臨淵城。
此時的沈幼娘正在視察著新城街道的建設,她站在城牆上,看著下方的一切。
街道中,不時有來往巡邏的城衛隊,人數並不多,畢竟,因為大家自覺的原因,這裡的治安,和百姓的工作熱情都很好。
所以,城衛隊的人數其實並不多。這也節約了人手。
隨著城中的幾處街道和主乾道的建成,各種商鋪也都建了起來。有酒樓、糧鋪、鹽鋪、雜貨鋪、布店等等。
這些店鋪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大羽各處的商人開起來的,當然,這裡還有一些北遼人建起的商鋪,還有西慶、西維等國家的商人開起的店鋪。
按照蘇淵的意思,想要將臨淵城打造成一個商業之都,那就大力發展商貿,各地商人入駐臨淵城,也能夠加快臨淵城的發展。
物資的出入也將更加的便利,經濟也會活躍起來。進入到臨淵城的物資會變多,而從臨淵城出去的商品也會增多。
甚至於,臨淵城也能夠成為一個商貿中轉中心,還能夠因此連接大羽商人跟北遼、西慶、西維等國商人之間的商貿往來。
當然,如今,臨淵城的收入,除了各處的礦業資源,以及各種工坊之外,還有就是對商貿區的稅收。
商貿區的稅收,甚至已經達到臨淵城其他產業的、五十分之一,雖然,跟臨淵城其他產業的收入相比,五十分之一的收入,看似並不多。
可這收入是會增長的,更不要說,五十分之一的收入,若是細算之下,那也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而臨淵城的田地,雖然大部分都分給了百姓,可最少有一半土地還是掌控在臨近淵城的手上。
這部分土地耕種的工人,也是向城中的百姓招募。百姓除了有自己的田地之外,還能夠參加各種工作。
臨淵城的百姓日子也在慢慢變好,今年過年,也將會是一個豐盛的新年。
十一月的晨光穿透薄霧,灑在臨淵城新砌的城牆上。
沈幼娘裹緊了身上的狐裘披風,嗬出的白氣在冷空中凝結成霜。
她站在城門高台上,俯瞰這座三個月前還是一片荒地的新城,如今已是屋舍儼然,炊煙嫋嫋。
"夫人,天寒,您當心身子。"侍女青杏遞來一個暖手爐。
這是沈幼娘從最早跟隨她的一批少女中選的幾名侍女之一。
幾個侍女乖巧懂事,還勤快!顧傾城還會教她們武功,也算是給沈幼娘安排幾個保鏢。
沈幼娘聞言,搖搖頭,目光仍流連在那一片新起的灰瓦屋頂上。"不礙事,我想好好看看。"
三個多月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
各地逃難而來的災民們擠在臨時搭建的草棚裡,麵黃肌瘦,眼中儘是絕望。
如今,一條條整齊的街道縱橫交錯,雖然房屋簡樸,卻都是磚木結構,能禦風寒。
每家門前都堆著新劈的柴火,屋簷下掛著風乾的臘肉和成串的辣椒,在晨光中泛著溫暖的紅光。
"夫人,要下去看看嗎?"隨行的城守劉立中問道。此人是菏洲軍的一名校尉。被派到了這裡。
沈幼娘點點頭,沿著新鋪的石階緩步而下。
她的繡鞋踏在平整的石板路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街道兩旁,早起的百姓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幾個婦人正在井邊打水,見到沈幼娘,慌忙放下水桶行禮。
"不必多禮。"沈幼娘微笑著走近,"水還夠用嗎?"
"夠用夠用!"一個年約三十的婦人激動地說,"這井水甜著呢,比我們老家那口苦井強多了。夫人您不知道,我那小兒子以前總鬨肚子,自打喝了這井水,再沒犯過病。"
沈幼娘注意到婦人雖然手上還有凍瘡,但臉色已經比初見時紅潤了許多。
她身後的小院裡,晾曬著幾件半新的棉衣,針腳細密,顯然是精心縫製的。
轉過街角,是一片新開的市場。
雖然時辰尚早,已有不少攤位支了起來。
賣菜的、賣肉的、賣針頭線腦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一個賣糖人的老漢見到沈幼娘,手忙腳亂地要跪下。
"老伯請起。"沈幼娘連忙扶住他,"生意可好?"
"托夫人的福,好著呢!"老漢笑得露出幾顆黃牙,"前幾日剛賣了兩頭豬,換了錢給孫子做了新棉襖。這不,快過年了,小孩子們都饞糖人,老漢我天不亮就起來熬糖。"
沈幼娘注意到他的攤位上擺著各色糖人,有生肖動物,還有"福""壽"等吉祥字樣,做工精細。
她掏出幾枚銅錢:"給我一個'福'字的,帶回去給孩子們看看。"
她說的孩子,是收養的一些孤兒,許多人雖然逃到了這裡,但有些人沒有熬過去,隻留下孤兒孤女的。小的甚至隻有剛滿月。
大部分的百姓自己的日子都過不過來,很少有人會願意收留這些孤兒孤女,特彆是小的。
沈幼娘就成立了育嬰堂,將孩子們安置在那,她幾乎每天都要去那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