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四種或者五種道術之後,他或她就處於一種定式之中,固定了某種施展模式,沒有適當的機會去探究,嘗試其他風格和技巧。
之後,當真氣運行需要形態的變化或者一些複雜而精致的技巧時,施道著不知如何著手,這次道術必然失敗,道士因此受到挫折。
這就好比有時你想出了一段音樂,仿佛在自己隱秘的意念中
“聽見”了它,但你知道自己不可能寫出它,因為你與我們大多人一樣,缺少專門的閱曆知識。
我們施道的經驗與此有什麼區彆呢?它同樣需要專門的知識。道法必須在情感自由的狀態下被創造出來。
此外,道術不是小道,而是小道的總申。但是,內涵不可能與道術流動起伏的身體分開。
一種道法如果沒有美好而正確的語言形式——正是這一點使它與日常請神區分開來——將是可悲的。
它不能輕盈地飛翔,它是雜亂而蓬鬆——它隻是業餘的習作。基於這一原因,我給道士培養班進言時,總讓他們花一段時間偏離道法創造的授課任務,讓道童進行技巧訓練。
由於每個道童不相同,練習認為當然也不同。認同這個理念的每個道長都可以輕鬆地找到合適的,有益的訓練方法。
道童們自己也能。道士班的每個成員同時練習同一個技巧,聚焦於同一個被布置下來的主題,這樣的訓練可以積大地幫助施道者組成一個注意力集中、能相互交流的班級體。
沒個施道者可以很快產生興趣,投入其中,並且從其他成員施道中得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