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元言之有理,並州不比冀州,其有太行山之險,一旦久攻不下,形勢隻會不利於我軍。”
“看來這三路攻取並州的戰略,還需要再好好議一議,這一戰絕不能如曹賊所盼,打成一場僵持不下的鏖戰。”
劉備認可了龐統顧慮,目光望向了眾臣:
“伯溫,孔明,士元所說,你們怎麼看?”
諸葛亮盯著沙盤,若有所思。
蕭和目光俯視著沙盤,手指輕撚著下巴,同樣在沉思不語。
此刻他的腦子是飛速運轉,思索著千百年來,攻取並州的種種成功案例。
良久後,眼眸中精光一閃,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腦海中閃現。
“陛下,臣在想,我們這三路兵馬,皆是從東向西進攻並州,意圖會師於晉陽。”
“然則通往晉陽之路,可並非隻有這麼三條,我們為何陷入思維定式,非要自東向西發動攻勢呢?”
蕭和指著沙盤,忽然語氣彆有意味的說道。
眾人神色一動,目光不約而同的轉向了蕭和。
諸葛亮最先眼神閃爍,似乎領悟了蕭和些許言外玄機。
“伯溫,朕不太明白,我們不自東向西攻取並州,又從哪裡進攻?”
劉備眼神茫然。
蕭和抬起手來,不緊不慢的向著沙盤西南方向一指:
“陛下,臣以為,我們可以自南向北,從河東北上,直取晉陽嘛。”
河東!
劉備的目光,猛的落在沙盤西南角上。
河東郡,北接晉陽,西連長安,乃並州與關中交接所在。
如果把關中比作大腿,並州比作小腿,則河東郡正相當於膝蓋關節處。
“陛下,伯溫所言極是!”
“自東向西進攻並州,中間有太行山之險,自然攻之不易。”
“而自河東北上攻取並州,則其地形相對平坦開闊,有利於我大兵團展開,發揮我兵力優勢。”
“且自河東北上,還有汾水直通晉陽,我糧草轉運就能有水運之便,不受降雨道路泥濘之影響。”
“由河東攻取並州,確實可謂‘捷徑’也!”
最先領悟玄機的諸葛亮,羽扇指著沙盤欣喜的描述起來。
劉備驀然省悟,眼前豁然開朗,驚喜的目光急望向蕭和。
“丞相所言,正是臣的意思。”
蕭和點頭一笑,遂不再鋪墊,指著沙盤詳述道:
“臣的戰略是,依原定計劃,繼續以三路兵馬攻打平城,井陘及壺關一線,令曹賊認定我們要自東向西攻打並州。”
“待魏軍兵馬皆已被調動時,卻以一支步騎精銳之師,走黃河水路星夜兼程西進,於河內西南方向登陸,爾後直趨箕關,出其不意破之!”
“箕關一破,我軍便可長驅直入,殺入河東郡!”
“若能搶在曹賊反應過來前,我們將河東郡拿下,便能一舉斬斷雍涼與並州之聯係。”
“到時我們將蒲阪,龍門等諸渡口一封,大軍沿汾水北上,自可從容攻取晉陽,進而拿下整個並州!”
蕭和將全盤計策,儘數托出。
殿中一片沸騰,眾人的目光,齊聚向了那座不起眼的小關“箕關”之上。
此關位於王屋山間,乃是河東與河內兩郡陸上通道的必經關隘。
“陛下,大司馬此計,深得出奇製勝之妙啊!”
龐統眼眸放亮,指著沙盤興奮道:
“偽魏兵力有限,隻能將兵馬用在刀刃之上,並州方麵的駐軍,多數會部署於井陘關,壺關,平城一線。”
“其有限的機動兵力,應該也會部署於三輔一線,重點防範我軍聲東西擊,佯攻並州而實攻關中。”
“似箕關這種不在我軍進攻路線上的小關,勢必不會屯有多少兵馬。”
“倘若我們能出奇不意奔襲箕關,臣以為至少有七到八成勝算,可拿下箕關!”
陸遜也一指河東所在,補充道:
“自河東北上,地勢遠比太行山平坦開闊,還有汾水水運之便,定能速戰速決拿下晉陽。”
“晉陽一下,並州定也!”
“陛下,大司馬這一計,避實而就虛,瞞天而過海,實乃神來之筆啊!”
眾人各抒己見,皆是讚同蕭和之計。
劉備臉上雲開霧散,哈哈一笑,欣然道:
“好好好,好一道滿天過海,避實就虛之計。”
“好,朕就用伯溫之計,奇襲箕關,奪取河東,自南向北攻取晉陽!”
伐取並州戰略,就此敲定。
接下來,就是由誰來統帥這路奇兵,奔襲箕關。
劉備身為天子,自然不能按兵不動,否則勢必會引起曹操警覺。
而這一戰關係重大,非得一位百戰百勝之將統帥才行。
放眼大漢眾臣,敢稱百戰必勝者,自然非蕭和莫屬。
劉備遂決定調整戰略,由趙雲陸遜統帥北路軍,自上穀進攻平城一線。
蕭和則留鎮於鄴城,待時機成熟,速統步騎精銳奔襲箕關。
“陛下,臣以為這樣部署不妥。”
“天下人皆知大司馬戰無不勝,且陛下每戰必有大司馬參與,或隨軍為陛下出謀獻策,或親統一軍攻城掠地。”
“倘若此番伐魏,大司馬卻一反常態留於鄴城,沒有參戰,勢必會引起曹賊警惕。”
龐統率先點出了劉備部署中的破綻。
劉備恍悟,微微點頭,眉頭凝起。
這就有點棘手了。
不用蕭和吧,用誰都不敢保證有必勝把握。
用蕭和吧,又容易引起曹賊警惕,極有可能推算出蕭和這一計。
一時間,劉備卡在了這裡。
“陛下,臣倒是有一計,既能由臣統軍奇襲箕關,又不至於引起曹賊警惕。”
一直靜觀眾大佬發言,不敢擅作自聲的馬謖,忽然小心翼翼的開了口。
眾人目光,齊聚向了馬謖。
劉備眼眸一亮,忙問道:
“幼常,你有何兩全其美之計?”
馬謖便抬手指向殿外,從容不迫道:
“近來鄴城流言四起,說是大司馬功高震主,陛下對大司馬心生了猜忌,怕大司馬擁兵謀逆。”
“臣推測,這必是曹賊的離間之計,隻因忌憚於大司馬,才想以此計使陛下猜忌大司馬,不敢令大司馬領軍。”
“既然如此,那我們何不將計就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