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飛點了煙,邊抽邊道。
“是啊,就拿著死工資,沒啥錢,摳摳搜搜的,買件衣裳都要考慮半天,不然咱們換個記者唄?”
陳澤壓低聲音,湊過來,手指頭搓了搓,“隻要有這個,再找找關係,應該能成。”
“謝總,您可彆盯著一個籃子呀!要是不認識人,不然我們三兒幫你找找?總比找一個不靠譜兒的強!”
……
三人勸說著。
謝昭隻是笑,卻並沒有吭聲。
見對麵江城日報又有幾個人三三兩兩出來,謝昭揚了揚下巴,道:“又來人了,是嗎?”
三人這才齊齊閉了嘴,沒吭聲了,抬頭看去,結果就看見了張金海走在最後,低著頭,一臉喪的跟著走出來。
“呐!那個就是!”
李龍飛道:“瞧見沒?最後那個,低著頭,眉頭擰在一塊兒的就是他,他啊,常年愁眉苦臉,最好認了。”
陳澤和王意友聽見這話,都哈哈笑出了聲。
的確。
張金海隻要在夜市裡頭買東西,都是這樣一張苦瓜臉和人講價。
怯怯縮縮的。
一點兒都不像是一個公職人員。
謝昭沒搭理三人,扭頭笑了笑,又寒暄了幾句,和三人道了謝,而後朝著對麵走去。
張金海是出來吃碗餛飩的。
早上出門匆忙,沒吃早飯,這會兒腦袋裡亂糟糟,感覺一團塞在腦子裡,疼得厲害。
“劉姐,一碗餛飩。”
張金海道:“老樣子,多放點蔥花。”
“你呀,次次來都要吃小份的,也對自己好一點,好歹是個鐵飯碗,怎麼比咱們這些個小老百姓還手緊?”
劉姐邊下餛飩邊道。
張金海有些不好意思,麵皮一熱。
“我,我早上吃過,不餓。”
他訕訕笑著。
劉姐也沒戳穿他,隻是歎了口氣,給他端了一碗小碗餛飩上來。
厚厚的一層蔥花。
她給他多加了一個。
張金海家裡條件不好,貧苦孩子念上來的,爹媽是知識分子,早些年年紀大了下鄉,回來之後就壞了身子。
媳婦兒最近懷孕,家裡頭第一個孩子,胎像不穩,在保胎。
上上下下都指望他一個。
不節約才怪。
張金海吃著餛飩,心裡更加沉重了幾分。
再過幾個月,媳婦兒臨盆,他要是還寫不出好文章,拿到獎金,到時候拿什麼去生孩子?
唉!
他長歎一口氣,不再去想,低頭吃餛飩。
“來一碗鮮肉大餛飩。”
青年的聲音溫潤清朗。
他對著劉姐道,“我和張哥坐一桌。”
張哥?
張金海愣了一下,旋即沒多想,畢竟自己沒聽過這個聲音,想來不是指的自己。
隻是。
念頭不過剛剛一落定,一個青年就笑眯眯的坐在了自己的麵前。
他五官清俊,碎發利落,眼睛裡雖然帶著笑意,但是作為記者的本能,張金海看見了鋒芒。
這個青年不簡單。
他心裡掠過念頭。
“我們認識?”
他眉頭皺起來,盯著謝昭,“你找我?”
謝昭點頭。
他盯著張金海,一臉平靜道:“張哥,我認識你,你不認識我。”
張金海一臉疑惑。
“我看過你寫的文章,之前工業產業園區裡的消防,還有上個月的古跡,我很喜歡。”
謝昭當然是做過功課的。
他態度誠懇,看著張金海,很快讓後者卸下了防備。
而在聽見謝昭是自己的筆迷後,張金海神色顯然興奮了不少。
他搓了搓手,下意識想要請謝昭吃一碗餛飩。
然而。
囊中羞澀,他話生生憋了回來!
“劉姐,再給我張哥上一碗餛飩,鮮肉的,我請客!”
謝昭扭頭喊道。
張金海嚇了一跳,趕緊想要拒絕,然而謝昭卻看著他,極其認真道:“我難得遇見您,請您吃一碗餛飩怎麼了?還請您千萬不要拒絕,不然我可真的要後悔!”
張金海聞言,終於勉強接受。
他內心雀躍,卻並不是因為謝昭請客自己一碗餛飩。
而是,他居然見到了真的喜歡自己文章的人!
“你真的喜歡我的文章嗎?”
張金海忍不住問道。
“我隻是一個小記者,甚至在江城日報上也不是能夠天天刊登我的文章的,你,你怎麼會喜歡我呢?我真是……”
他有些語無倫次。
而這模樣,落在謝昭的眼睛裡,卻有些愕然。
不為彆的。
因為反差太大了。
上輩子,謝昭見過他好幾次,不過不是見麵,而是在電視上和報紙上都見過專訪。
那時候的張金海,比現在要大上十歲左右。
已經是江城日報的金筆杆了。
訪談之中,侃侃而談,說話的時候更是鬆弛有度,淡定從容。
哪兒會像現在這樣因為一個小筆迷的喜歡,而手足無措呢?
都說娛樂圈內紅氣養人,照謝昭看,應該是名氣和錢雙豐收,人想不漂亮從容都難。
收回思緒。
謝昭笑著和張金海攀談起來。
他是看過張金海的專訪的。
很多過往經曆,內容,還有他的脾氣秉性,和偏好喜歡的書籍,謝昭都在“不經意”間說起。
引得張金海震驚連連。
太懂他了!
就像是這個世界上的另外一個自己,他怎麼會這麼懂得自己?
自己的懷才不遇,痛苦迷茫,喜好和偏愛。
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張金海眼眶發燙,他擦了一把眼淚,又低頭吃起了餛飩,掩飾自己的失態。
“張記者,您有沒有想過,換一個專刊寫?”
謝昭想了想,補充道:“或者說,專注於經濟專欄,但是將專欄的目標,放到民生?”
“我認為,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經濟專欄如果一直報道的都是一些國家大動向,或者咱們江城的大經濟舉動,不是說不好,而是會審美疲勞。”
“有種不踏實感。”
“可如果將視線放低一些呢?”
謝昭輕聲道。
而對麵,張金海已經怔怔然抬起頭,臉上迷茫,和腦海裡的混亂,好像在這一刻,在迷霧之中,找到了一個突破口,迎來曙光。
“對,放低一些,放低一些!”
張金海喃喃,“咱們報道的基本,就是從民生出發,想要更多人關注這個板塊,如果貼近現實,從百姓當中取材,那麼將會獲得更好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