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章 按規矩辦事
333章按規矩辦事
中央政府在1939年安排了189個超大型項目,各省自然不甘落後,在各省省長到位之後,他們為了取悅武愛華也好,還是真的為了地方發展也好,紛紛向政務院報來各自的項目建設規劃。
譬如四川的省長楊森,就一口氣報來了33個大型項目,政務院在一一批示之後,送呈武愛華審閱。而武愛華在看了周n送來的簽字後的報告後,也加了一條批示:“既循序漸進又快速發展,既統籌兼顧又重點突出,好!”
看到四川的發展報告,武愛華還是非常欣慰的,與後世的一些官員相比,此時官員的水平真還不低。楊森的報告分得很細,至少在建設時間上就有“今年”、“明年”、“五年內”之類的字眼,譬如在“今年”開工的項目中,成樂公路成都至樂山)被擺在第一條,非常符合四川的實際。成都到樂山,不到150公裡,道路建設難度低,當年修建,當年就可建成。而樂山則有岷江與長江相通,這個時代,至少可通500噸的機動船,算是不小的運力了,當然,緊接著就是樂山及四川各地的航道、碼頭建設。
這是當務之急,交通,一通百通!什麼人儘其才、物儘其用、貨暢其流,最容易見到效果的,則是貨暢其流!
“人才,人才啊!”武愛華想起四川的報告,就感歎道。
武愛華在入主中樞之後,對各省的官僚體製基本沒做任何變化,曾經的有些軍閥或不服從中央的“獨立王國”,其中有不滿蔣介石的原因在內,再加上蔣隻自從地方征稅,隻知任用嫡係,才造成了“軍閥割據”的現象。
其實,在時間進入1938年的時候,陳濟棠的政治“說客”就已經去各省“遊說”,對各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儘可能給予照顧。但是,陳濟棠也“強勢”地表明了武愛華集團的觀點:第一,軍政必須分離,新的中央政府組建時,必須表明態度;第二,個人在前獲得的利益在這次中央變更中不受影響,但此後得按國家統一的政令、法令以及軍令行事;第三,做不到以上兩點,最好是宣布下野,可以從事商業、考察、以及議會等活動,其作為民國名人依然可以流芳千古!第四,如果想與中央政府對抗,國防軍向來是殺伐果決的,華北自治政府的殷汝耕就是其榜樣。
也因為如此,原來長期盤據在各地特彆是西南的軍閥,在此次變更中都很順利地交了權。廣西,由黃紹竑擔任省長,李德鄰、白健生進入中央;雲南,龍雲擔任省長,其麾下部隊,將由西南方麵軍接管、整編;四川,劉湘病重,暫時退出政治舞台;鄧錫候、潘文華、李家鈺三人進入軍隊,其中鄧錫候擔任第23集團軍軍長,潘文華擔任新第8集團軍副軍長,李家鈺擔任第18集團軍副軍長;而劉文輝此人,武愛華建議他繼續擔任西康省省長,好在劉文輝也明白當前形勢,有什麼不舒服隻有壓在心裡了,而四川省的省長,則由楊森擔任。
曆史上,劉湘、楊森、鄧錫候、潘文華、李家鈺等幾人,都是抗日名將;劉湘1938年病逝就不說了,僅說楊森,他所率領的川軍參加了淞滬會戰,18000餘人參戰,傷亡高達7000餘人,而且楊森部隊當時與德械88師、稅警總團一樣英勇善戰,被稱為“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
此後,楊森率部參加了1938年的南昌會戰,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的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1944年的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在桂柳會戰中,他當時所率的兩個軍20軍,26軍)打得隻剩下7000人,還不如1937年的一個師,可見川軍抗戰之慘烈。此後,楊森卸下軍職,擔任貴州省省長一職。
楊森能打仗,會打仗,武愛華本想將楊森留在軍中發展,但在征求四川幾人的意見時,其他人都表示願意繼續呆在軍中,而楊森則表示服從中央安排。
而楊森事實上也是一個多麵手,所以,他便擔任了四川省長。
另一個耀眼的省級行政長官就屬閻錫山了。閻錫山在得知原晉綏軍幾員大將都得到了較好的安排後,便主動提出願意為山西的民生建設儘一份心力。
閻錫山,且不說他的政治傾向如何,在統軍及民生建設方麵,確屬“大才”,他甚至還著書立說,寫過一本《物產證券與按勞分配》一書,可見,按勞分配一詞並不屬於什麼主義的專用名詞。
曆史上的民國,閻錫山將山西也治理得相當不錯,在抗戰爆發前夕,閻錫山不但修建好了長達860公裡的同蒲鐵路,帶在山西形成了采礦、鋼鐵、采煤、發電、機械、化工、兵器、毛紡、皮革、造紙、卷煙、火柴等產業體係,總資產高達2億銀元,雖不足以江南資本抗衡,但在各省中也名列前茅。
政務院各部委頒布的三年綱要,一般是具有全局性意義的項目,各省的項目也多是圍繞著這些大項目而來的。閻錫山在全麵了解政務院的建設綱要後,認為山西的發展機會來了,於是向中央提出了高達45個建設項目的要求。
這些項目主要是縱橫山西南北東西的公路網山西鐵路不少)建設以及改造升級,成立大同礦業集團、太原鋼鐵集團、太原兵器工業集團、侯馬礦業集團、華北大學、華北礦業學院等。
“這個閻老西,真是聰明啊!”武愛華在讀完山西的報告之後,給出了如此評價。閻錫山要的項目,既是山西的當務之急,又是新政府提倡和扶持之項目,在閻錫山看來,這些項目就沒有不被批準之理。
中央政府批準是必然的,但並不一定按照閻錫山的意思來。譬如這華北大學,就不會批。武愛華在與教育部隊傅斯年等教育界人士座談時就強調:綜合性大學原則上不能由地方主建,因為中央政府必須考慮到全國教育布局,以及有關教育公平的問題;而各省在高等教育方麵的作為,主要表現在專門學院的設置,這種專門學院,往往是各省政府根據本省產業實際等而提出的建校方案,譬如山西要建礦業學院、鋼鐵學院,四川要建農業學院等,都應予支持。
在一次與蔣介石的會後閒聊中,蔣對武愛華當政之後全國各地的“表現”驚歎不已,蔣介石當時就問:“華生老弟武愛華終於有字了,哈哈),我就不明白了,目前的新政與過去相比,變化並不大,可各地的變化為什麼那麼大呢,難道,他們都不滿意我老蔣?”
“介公給予足夠尊重),您說得不錯。現在的新政與過去相比,差彆還真不大。但是,新政有幾個特點:第一,樹立中央的權威;第二,手心手背都是肉;第三,利益均衡;第四,機會均等。您覺得我這個分析如何?”
“那,有些家夥為什麼以前天天鬨民主?”蔣介石很是迷惑。
“因為他們在過去的體製裡,既沒權,又沒錢,還沒機會,有些人還有點信仰與知識,有些人甚至隻有借口,他們不鬨就沒天理了!”武愛華說道。
“哈哈哈,華生老弟,我明白了!”蔣介石大笑三聲,似有大徹大悟之感。
“粗鄙之見,還請介公見諒啊。”武愛華可不敢驕傲。
武愛華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但為了民族並不等於不食人間煙火。在曆史進程中,那些為民族做出過大功績的人,理當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也是所謂的“按勞分配”,也就是社會公平。假設整個中國就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餡餅,怎麼分,得有個講究。後世天朝的分配太理想了一些,所以到最後也沒解決分配問題,反而被利益集團鑽了空子。
在武愛華看來,隻要你做事,隻要你有能力,就讓你任事,如果你品行還可以,就讓你任更大的事;如果做出更大的成績,則能享受到足夠的名與利。
後世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得50萬國家科學技術獎之後,竟然宣布把45萬捐給研究中心,自己隻拿10,袁的高風亮節我們不懷疑;但是,所有獲獎科學家都如此做,這就說明社會有問題了。
50萬是多少呢?還不夠上海一套房子的首付,隻相當於三線城市的一套小麵積房子,雖然袁等人有福利房,但他的子女也有嗎?他難道不可以買一套房子給子女?可是,在那種氛圍下,他不敢!
如果袁將50萬全部化為私用,他的領導怎麼看?他的同事怎麼看?這也是一些獲獎者,獲獎之後請客,獎金連請客的飯錢都不夠的原因。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混日子、大鍋飯,誰好一點都不行,誰好一點就會遭到他人圍攻!
可另一個極端則是權錢交易、官商勾結,利益集團大肆侵略國家和民眾利益,什麼幾瓶油、幾支電、幾個銀行、一條路就將十數億民眾給綁架了。
以其玩那些虛的,最後卻被利益集團綁架了的結局,武愛華還不如一開始就將規矩立好!個人,可以發財,可以有權,可以有名,但都得按規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