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詞條老不正經 > 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讓王皇後的族人為武後蓋棺定論

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讓王皇後的族人為武後蓋棺定論(1 / 1)

推荐阅读:

inf

紅燈錦綢,喜樂不停。

新年初六,皇帝納妃。

長安百官和百姓,同沾喜氣。

甘露門下,和群臣喝了一番酒的李絢稍微搖了搖頭,散去一起酒氣。

雖然身為皇帝,他可以稍微抿上一口,而彆人就不得不一口飲儘,但是李絢總有那麼幾個想要多喝幾杯的人。

譬如諸位宰相,譬如諸位尚書,譬如狄仁傑……

幾杯下來,不知不覺就有些醉意了。

側畔,上官婉兒將一碗醒酒湯遞了過來,同時說道“陛下,王家裡麵的消息已經傳了過來,長孫元翼代弟弟應允了婚事。”

“長孫家啊!”李絢輕歎一聲,說道“便是文德皇後當年在世,也恐怕想不到長孫家會落入這樣的下場。”

上官婉兒輕輕點頭,不說是長孫家,便是他們上官家,也何嘗想到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好在一切都結束了,武逆死了,天下歸於李絢掌中,天下安定。

“婉兒,記一下,三月十五日,朕和皇後,還有太子,一起去大慈恩寺祭祀文德皇後。”李絢稍微抬手。

“喏!”上官婉兒立刻躬身。

“另外。”李絢稍微一停,神色肅然的說道“讓窺基法師選一妥帖的弟子,今年隨朕去洛陽,洛陽白馬寺的事情,佛門那邊怕是不會那麼輕易善罷甘休的。”

“是!”上官婉兒肅然領命。

李絢看著前方的甘露殿,絲絲喜樂從殿內傳來,李絢轉口問道“婉兒,你覺得長孫元翼能不能夠牽製住王家?”

上官婉兒略微沉吟,便說道“長孫氏一族雖然屢遭大難,子嗣凋零,但影響猶在,尤其長孫家也隻是長孫無忌一脈受到嚴責,其他長孫無傲更是在鹹亨二年,以邢州刺史致仕,家族往來聯絡猶在,世家大族也多是如此。”

李絢點點頭“的確,長孫無忌之事,雖然連累了不少長孫家的族人,但遠支一脈卻都活了下來,而且上元年間長孫無忌能夠被平反也多是因此。”

“是的,但即便如此,長孫元翼在長孫家中,也未必能有多好過,若是他不能夠走的更高,家族便不會再支持他,所以淮南大長公主僅僅說了一句‘子孫未來,祖先榮耀’,他便已經沒得選了。”上官婉兒不由得輕歎一聲。

“傳令下去,盯住這幾日和長孫元翼往來的人,尤其是那些和他深入交談的人,更要盯死了。”李絢的目光突然間冷肅起來。

“臣妾領旨。”上官婉兒立刻福身,便是要用人,也不能夠將放棄對其的警惕,誰知道人心怎樣。

……

甘露殿中,輕微的腳步聲響起。

坐在床榻上的王簡娘下意識的轉身看向門口,手裡的龍鳳團扇下意識的放了下來。

一身紅底金絲的孔雀喜服穿在她的身上,柔弱的讓人忍不住憐惜的麵容,頓時充斥在李絢的視線當中。

“陛下!”看到李絢,王簡娘下意識的起身行禮。

“嗯!”李絢平靜的走到了王簡娘的身側坐下,然後才抬頭看向她“等的累了吧?”

“沒有。”王簡娘輕輕福身,說道“皇後讓人送了不少吃食過來。”

李絢微微拍拍床榻,說道“來,坐下吧,宮裡的一切事情,朕需要告訴你。”

“是!”王簡娘的呼吸頓時就緊了起來,但隻能小心的在李絢身邊端莊嫻熟的坐下,但眼神垂落之間,總帶著三分小心。

“論輩分來講,你是朕的表妹,所以不用那麼緊張,私下的時候,叫朕表兄就好。”李絢輕輕拍了拍王簡娘手臂,說道“朕這一家,其實也是從宮外進來的,所以在宮中的禮儀,沒有高宗時候那麼講究。”

“是!”王簡娘稍微鬆了口氣,然後繼續聽李絢說話。

“每日裡,起身之後,先去給皇後請安,給皇後請安之後,再去百福殿給母後請安,之後,便是隨意了,讀書玩鬨都可以的。”李絢稍微停頓,說道“聽說嶽母出身崔氏,表妹可以去和環兒多走走,舅母也是出身崔氏。”

“妾身記住了。”王簡娘終於徹底的放鬆了下來,她在宮裡,也不是完全沒有依靠。

“好了,該說的說完,我們也該休息了。”李絢抬頭,看向前方,說道“來人,幫簡妃寬衣。”

“喏!”四名清麗的侍女立刻上前,開始幫助王簡娘除下一件件的頭飾,寬去身上穿著的孔雀喜服……

李絢稍微靠後,目光中帶著欣賞的看著臉色越發的暈紅的王簡娘,身上露出的白皙玉膚越來越多……

……

甘露殿中,燈燭終於徹底的熄滅。

王簡娘躺在李絢懷中,臉上的紅暈沒有絲毫的散去,反而越發的濃烈。

李絢輕撫著她的秀背,輕聲問道“這些年,簡兒在地方過得怎麼樣?”

“還好。”王簡娘抓住喜被,低聲說道“父親早些年做縣令的時候,常有顛簸,後來做了州府參軍,就安穩多了。”

李絢輕輕點頭,相比於地方參軍,縣令這種一縣主官,其實在皇帝的眼裡看的更重。

因為從縣令往上走,本就是在一層層的挑選。

若是縣令做的好,那麼隻會從下縣縣令,到中縣縣令,乃至於上縣縣令,畿縣縣令,京縣縣令乃至於中書官員往上調,外調最差也是地方長史,做過地方參軍的,實際上這輩子最多升為司馬,長史都很少。

天下三百刺史,一千五百多個縣令,能夠從縣令做到刺史的,五個裡麵也沒有一個。

更多的都是蹉跎在了參軍司馬官位之上,少數有能力的,轉為京縣縣令,甚至於九寺官員。

譬如狄仁傑,在地方參軍蹉跎多年,才以善刑而調入大理寺,同樣因為善刑而被皇帝重視,升為侍禦史,之後種種才能才展現出來,調入戶部度支郎中,然後一步步的升為大理寺少卿,乃至於營州刺史,營州都督,但這是極難之事,天下少有。

更多的縣令,在輾轉之後,到了六十而致仕。

“嶽父如今被封為中散大夫,娘子明日回門的時候,言說一聲,讓嶽父耐心等一等,等到科舉之後,朕便委任嶽父做著作郎,東宮在科舉之後,就要開始編修《漢書》,讓嶽父到時候,參與修史便是。”李絢輕輕摟住王簡娘,目光中閃著冷光。

編修《漢書》,是修史的前提。

隻要東宮那些人,編修《漢書》結束,李絢便會抽調人員開始編修國史。

他要對太宗皇帝末年,還有高宗一朝,進行全麵的總結。

尤其是武後參政時期。

王家人,還有與他們相關的各個家族,恐怕很樂意做這件事吧。

尤其是永徽年間王皇後被廢的那些事,由他們來給武後蓋棺定論,一定很爽。

另外還有長孫元翼,李絢也會讓他也一起參與進去的。

到時候,王家,長孫家,或許還有蕭家,褚家,大家都參與進去,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不知道有多爽。

或許還可以讓李象、李厥也參與進去。

隻要他們在史書上寫李治一句不好,那麼他們這輩子就都彆想得到朝中大多數朝臣的認可。

如此,他們就彆想著奪回皇位,老老實實的做自己的錄事參軍吧。

錄事參軍,錄地方事,參劾地方參軍,這兩兄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

……

轉眼間,三天時間悠悠而過。

即便是李絢也不得不承認,王簡娘才是真正的大家嫡女出身,相比於李絢的其他嬪妃,有著截然不同的味道,即便是他都有些深陷溫柔鄉而不可自拔。

若不是初九早就定好了要去東宮,恐怕李絢還得在後宮裡,多待些時日。

從太極門走出,並不是很隆重的儀仗領先,李絢坐在禦輦上朝東宮而去。

兩側的金吾衛從太極門直接排到了東宮門口,四周的行走的百官全部都跪倒下來。

太子已經八歲了,虛歲已經九歲了。

再有三四年,就可以自己處理政務,到時候很多人可以通過太子的推薦而步上青雲之階。

現在這個時候開始下注到東宮,已經稍微有些晚了,但還可以趕的上。

東宮殿門之上,太子右衛率劉定遠對著李絢輕輕躬身。

因為太子不常駐東宮,所以李絢和劉瑾瑜隻定了太子少詹事和太子右衛率負責這裡,至於其他的太子家令,還需要日後挑選。

明德殿內,李誌昭站在最前,四個弟弟站在身後。

太子左庶子王隱客,太子詹事狄仁傑,太子少詹事邢文偉,太子左諭德李敬和太子中舍人李嶠站在後麵。

其他太子舍人等人,甚至都無法進入明德殿。

“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壽無疆。”眾人對著李絢齊齊拱手上揖。

李絢麵色冷漠的坐在榻上,抬頭看向李誌昭“太子,上前。”

“兒臣在。”李誌昭咽了咽唾沫,上前一步拱手。

李絢淡淡的開口“論語勸學篇,學了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李誌昭拱手時,微微鬆了口氣。

“‘時’字何解?”李絢一句話,直接點向了這句話核心。

王隱客,狄仁傑兩人頓時驚訝的抬頭,這句話,便是成年的學子都未必能夠回答對。

“合適之時。”李誌昭沉沉躬身。

“不錯,記住,這裡不是經常,是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學習,尤其你還年幼,更需要如此。”李絢滿意的點點頭,然後繼續問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朋’字何解?”

“誌同道合的朋友。”李誌昭再度躬身。

李絢抬頭看了邢文偉一眼,說道“邢卿用心了。”

“這是臣該為之事。”邢文偉沉沉躬身,王隱客平常顧不到東宮,狄仁傑又常年不在,負責教導太子的大責更多的時候是落在邢文偉身上的。

李絢側過身,看向李誌昭問道“商鞅知道嗎?”

“商鞅變法,無信不立。”李誌昭為難的說道“兒臣隻知道如此。”

“你也該學到這裡了。”李絢略微沉吟,說道“商鞅變法,秦國由此而強,然變法之處,太子犯法,刑其傅,二十三年,太子嬴駟繼位,商鞅犯法,隨即被誅,朕要知道的,是太子所犯何法,因何犯法,此事你不得請教諸師,自行尋找答案。”

“兒臣領命。”李誌昭根本不知道這裡麵的輕重,直接拱手領命。

然而後麵的王隱客,狄仁傑和邢文偉等人卻全都神色凝重。

恰在這時,李絢抬頭,看向眾人道“眾卿!”

“臣在!”眾人齊齊拱手。

李絢點點頭,說道“眾卿,太子入東宮,朕有意以太子為先,編修《漢書》,以史為教,教導太子行政,故從三月科考結束之後,東宮以諸卿為主,開始編纂《漢書》,政事堂以歐陽侍中為主相協,其中花費從內庫而出,諸卿為如何?”

“臣等領旨。”王隱客,狄仁傑和邢文偉等人全都神色凝重的拱手,他們明白,編修《漢書》不過是個開始罷了。

漢有呂後,唐有武後。

今日編修編修《漢書》,他日就該編修國史了。

他們這些人何嘗不明白,李絢這是要為武後做蓋棺定論,但這同樣也是在為李治做蓋棺定論。

尤其他們這些人都是從那段時間過來的。

就在這個時候,李絢從禦榻之上站了起來,平靜的說道“科考之後,朕會選前三士子入東宮參與編修,太子不妨多注意科考。”

“兒臣領旨。”李誌昭立刻拱手,而其他人在拱手的同時,腦海中閃出了一個人影。

陸象先,尚書左仆射陸元方之子。

inf。inf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