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第1001章細節決定成敗(下)
時間緊迫,每一分、每一秒都無比珍貴,安德魯法國必須爭分奪秒,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1803年之前,準備好對俄國人的全部戰爭準備。
等到奧斯曼帝國在俄軍的攻擊下,呈現初不堪一擊的敗亡跡象之後,戰爭準備時間提前了一年多,初步定為1801年的上半年。儘管安德魯無法確定,沙皇保羅一世會在“約定好的時間”,去見上帝。
於是在努力緩和與英國的戰爭關係之際,安德魯迅速下達一係列緊急指令,逐步動員國內的各項資源。
政-府各部門緊密協作,加大對軍工產業的投入,加快新型武器的研發與規模化生產;總參謀部製定詳細的作戰計劃,組織14個精銳集團軍,連同國內的預備役部隊,進行強度不同的訓練;軍情局不斷派出情報人員深入俄國境內,收集最新、最準確的情報……
在法國海軍新式戰艦的建造進程,因為材料等問題陷入僵局之時,無所不知的“懂王”安德魯從他的“記憶本”中找到了“解決方案”,那就是采取高強度、耐磨性好、抗腐蝕性強的錳鐵合金。
1771年的時候,瑞典化學家謝勒在實驗室中,首次識彆出錳作為一種元素。等到3年後,另一位瑞典化學家甘恩首次在實驗室裡分離出了錳金屬。然而又折騰了一百年,含錳量為65%的錳鐵合金,這才有了商業化生產。
以當下法國的冶煉工藝,在規模化工業領域,無法做到含錳量為65%的錳鐵合金。這不僅是錳的提煉,還有各種雜質的分離。
上述這些技術細節對於,對習慣發號施令,且日理萬機的上位者當然不怎麼清楚。而執行安德魯執政官交代任務的部門主管們,也不會輕易向第一執政搞訴苦運動,因為這般隻會令他本人在執政官麵前丟分。
危難之際,好在一位名叫德奧達·德·多洛米厄的地質學家,以及他的3位學生,路易斯·科爾迪耶、德·羅齊埃和維克托·杜普伊,在一批來自瑞典的鐵礦石中,成功提煉出含量達到65%的錳鐵合金。
唯一令人遺憾的,因為幾年前俄瑞戰爭的影響,使得多洛米厄等人不太清楚,這批優質瑞典鐵礦石的具體產地。
不過,這也沒太大的關係,那是如今法瑞之間關係的大大改善。在得到法蘭西科學院的大批讚助後,多洛米厄隨即讓自己的徒弟們,科爾迪耶、羅齊埃和杜普伊,他們組成一支精銳的勘探隊伍前往瑞典,肩負起為法國尋找關鍵礦產資源的重任。
第(1/3)頁
第(2/3)頁
在前後折騰了近一年,考察了瑞典現有的數十家鐵礦場無果後,今年4、5月,這支法國與瑞典組成的聯合勘探隊,開始前往北極圈附近的勘探任務。他們穿越了廣袤無垠的北歐大地,向著瑞典北極圈以北145公裡處,羅薩湖東岸的基律納地區進發。
抵達基律納後,地質專家們在羅薩湖東岸紮下營地,以營地為中心,逐步向周邊區域展開細致的勘探工作。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微弱的陽光還未完全驅散極夜的黑暗,隊員們便已整理好裝備,奔赴勘探區域。他們手持地質錘,小心翼翼地敲開每一塊岩石,仔細觀察其紋理與色澤,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蘊藏錳鐵礦的線索。
在經過數周如大海撈針般的艱苦勘探後,轉機終於出現。一位經驗豐富的礦業工程師在一處山坡腳下,發現了一塊色澤與質地都異於周邊岩石的礦石。
他憑借敏銳的專業直覺,意識到這塊礦石可能就是他們苦苦尋覓的目標。他迅速將樣本帶回營地,進行詳細分析。
當檢測結果顯示這塊礦石中的錳鐵成分比例與科學家們所期望的製造優質蒸汽機鋼鐵的原料高度吻合時,整個營地瞬間沸騰起來。
為了進一步確認礦脈的規模與分布情況,隊員們擴大了勘探範圍,沿著可能的礦脈走向,繼續艱苦探尋。經過連續多日的努力,終於確定了在基律納地區存在著大量符合特殊鋼鐵需求的錳鐵礦。
這片錳鐵礦脈不僅儲量豐富,而且礦石品質極高,無論是在成分純度,還是在各項物理性能上,都能完美滿足法國海軍新式戰艦蒸汽機對鋼鐵材料的嚴苛要求。
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迅速通過加密通訊渠道傳回法國國內。一時間,整個法國科研與軍事領域都為之歡呼雀躍。對於正為新式戰艦建造難題,而憂心忡忡的安德魯執政官,以及眾多科研人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場久旱後的甘霖。
基律納錳鐵礦的出現,不僅為解決蒸汽機鋼鐵質量問題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障,更讓法國海軍新式戰艦的建造計劃得以重新走上正軌,為法國在未來的海上爭霸中增添了強大的底麼。
……
兩月前,在船舶工程師和技師共同努力下,最終確定了連接螺旋槳與蒸汽機之間,轉動軸承磨損的問題所在:那是在加工鑽孔時,工人們未能幾時清理內部附著的鐵屑,所導致的後果。
第(2/3)頁
第(3/3)頁
基於此,來自莫頓基地的工程師們迅速著手製定解決方案。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極高的工藝水準與耐心。
很快,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基地內部經驗豐富的一批老技師們。這些老技師們在機械加工領域深耕多年,憑借著一雙雙巧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早已成為基地裡的技術瑰寶。
麵對軸承內部鐵屑清理這一棘手難題,熟練技師一番琢磨之後,選用了一種特製的、長長的銼刀,這種銼刀經過精心鍛造,刃口鋒利且堅韌,能夠深入到軸承孔洞內部進行精細操作。
在操作過程中,老技師們全神貫注,眼神緊緊盯著手中的磨刀與軸承孔洞。他們雙手穩穩地握住磨刀,以極其緩慢而精準的動作,開始對軸承的內外孔洞進行精心打磨。每一次推動磨刀,力度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既確保能夠將孔洞內部邊緣殘留的鐵屑徹底清理乾淨,又不會對軸承本身造成任何損傷。
隨著磨刀在孔洞內緩緩移動,那些原本隱藏在角落裡的鐵屑紛紛被清理出來。老技師們不時停下來,仔細檢查打磨效果,用專業工具與清水,認真清理磨掉的鐵屑,防止其再次殘留在孔洞內。
整個打磨過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打磨不均勻,影響軸承的後續使用。
經過老技師們耐心細致的打磨,軸承內外孔洞變得光滑平整,徹底消除了因鐵屑殘留而導致磨損的隱患。這一簡單卻又極具技術含量的解決方式,為轉動軸承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