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法蘭西1794 > 第917章 “新百年戰爭”

第917章 “新百年戰爭”(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   第917章“新百年戰爭”

18世紀未,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宛如一場地動山搖的風暴,迅速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其強大的影響力更是跨越了英吉利海峽,在對岸的英國激起乾層浪。

這場革-命不僅改變了法國的曆史進程,也對英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領域產生了深遠且複雜的影響,成為英國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法國大革-命的烽火剛剛燃起,許多英國政治家與投機客便敏銳地察覺到,這場發生在鄰國的動蕩或許將成為英國在歐洲大陸拓展勢力的絕佳契機。

彼時,英法兩國在歐洲大陸長期處於競爭態勢,英國的政治家、商人和貴族們普遍樂觀地認為,法國的內憂外患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其國力衰退,而這無疑會為英國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他們對法國波旁王朝君主權力的削弱大多抱著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期待著法國的衰落能讓英國在歐洲事務中占據更為有利的地位。

然而,當1789年法國國民議會(製憲議會)莊嚴宣布《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時,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

這份宣言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理念,如同一束強光,穿透了英國社會的層層迷霧,引發了部分英國人內心深處的共鳴。

尤其是那些長期以來渴望在本國推動改革的激進派人士,他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對法國的這一進步舉措感到由衷的高興。

在當時的英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少數富有的地主和貴族手中,議會議員的選舉權極為有限,廣大普通民眾被無情地排除在政治決策之外。

法國革-命所蘊含的民主精神,與這些激進派人士內心對英國政治體製變革的渴望不謀而合,他們開始期待英國能夠借鑒法國的經驗,擴大議會的代表權,讓更多的民眾能夠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不斷推進,革-命者的行動逐漸超出了英國高層的預期和容忍範圍。法國國內局勢的日益激進化,尤其是對貴族和教會的激烈打擊,以及對傳統社會秩序的徹底顛覆,讓以英王喬治三世和首相小威廉�9�9皮特為首的英國統治階層深感不安。

他們親眼目睹了法國舊秩序的崩塌,擔心這股革-命的浪潮會如洶湧的潮水般蔓延到英國,威脅到英國現有的政治和社會穩定。

於是,英國高層的態度開始發生顯著轉變,從最初的觀望和某種程度上的幸災樂禍,逐漸轉變為對法國革-命的警惕和敵意。

這種態度的轉變,不僅體現在外交政策上,也深刻影響了英國國內的政治氛圍。

從1790年開始,英國國內的政治氛圍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一些地區,受法國革-命理念的影響,憲法信息協會紛紛成立。

協會成員們以“公民”互稱,這一稱呼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法國革-命色彩,彰顯出他們對法國革-命理念的認同和向往。

這些協會通過組織講座、討論和宣傳活動,積極傳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呼籲英國進行政治改革。

與此同時,一些藍領工人也組成了倫敦通訊協會。這些工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飽受剝削和壓迫,他們渴望打破現有的政治壟斷,爭取到屬於自己的話語權。

這些團體的成立,反映了英國社會中一部分人對更廣泛政治權利的強烈訴求,他們希望英國議會能夠有更廣泛的代表權,真正體現普通民眾的利益。

1793年,法國大革-命迎來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那就是法王路易十六被國民公會下令處決。

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徹底激怒了英國。英國政府認為,法國革-命者的行為已經越過了底線,必須予以堅決回擊。

於是,英國毅然決然地加入普奧等國開啟的反法同盟,對法國發動了戰爭。戰爭的爆發使得英國國內的反法情緒迅速升溫,反對法國大革-命的聲音日益高漲。

保守派的觀念從高層逐漸傳播開來,他們強調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和傳統價值觀,對法國革-命所倡導的激進變革持強烈的抵製態度。英國首相小威廉�9�9皮特更是對親法改革者表現出明顯的敵意,他認為這些改革者的思想和行為對英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第(1/3)頁

第(2/3)頁

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英國政府采取了一係列嚴厲的鎮壓措施。1794年,皮特宣布暫停人身保護令,這一舉措賦予了英國-軍警不經審判就拘留囚犯的權力,極大地限製了公民的基本權利。

不久之後,英國立法議會又通過了一項禁止40人以上會議的法律,試圖從源頭上遏製反對派的集會和抗議活動。

政府的間諜係統也全麵啟動,對改良主義團體的活動進行嚴密監視和報告。許多改革者因此受到了迫害,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蘇格蘭改革家托馬斯�9�9繆爾。

他因被指控犯有煽動罪,被判處了長達14年的監禁。那些敢於拿起武器反抗政府的少數人更是遭到了殘酷的鎮壓,被判處死刑、絞刑,甚至遭受分屍的極刑。

然而,政府的鎮壓並沒有平息民眾的怒火。

1795年,歐洲大部分地區(包括英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饑荒,這場災難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社會的動蕩。在倫敦等地,麵包騷亂此起彼伏,憤怒的人群不僅高呼和平,還高喊“打倒皮特”和“打倒英王喬治三世”。

儘管皮特政府和倫敦軍警迅速采取行動,實施鎮壓,不斷逮捕與流放異議者,但抗議聲依然廣泛存在於英國社會。

議會的少數派領袖,福克斯議員和他的同盟者對皮特政府的這些倒行逆施的舉措表達了堅決的反對。他們警告說,皮特政府的高壓政策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後果,甚至可能導致社會的全麵崩潰。

從1789年到1793年的這4年間,法國大革-命傳播的民主、人權等思想對英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思想如同一股強大的潮流,衝擊著英國傳統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結構,推動了英國政治思想的轉型。

英國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對革-命的民主化力量感到興奮,他們看到了法國革-命中蘊含的變革潛力,認為這可能會為英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他們同時也對革-命中的暴力和恐怖表示了關注,擔心這種極端的手段會引發社會的混亂和失控。

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激發了英國的激進主義傳統,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儘管在18世紀未期,激進主義因政府的鎮壓而一度沉寂,但這種思想的火種並沒有熄滅,隻是在暗中孕育力量。

另一方麵,法國大革-命也促使英國保守主義的強化。保守派人士擔心革-命思想會像野火一樣蔓延,摧毀英國現有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他們強調維護傳統、尊重權威,認為隻有通過漸進的改革,才能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實現進步。

這種保守主義思潮與激進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社會內部的矛盾和衝突。

最終,英法兩國不可避免地再度走上了另一個“新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不僅是兩國之間的軍事對抗,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會製度的碰撞。

法國大革-命所代表的激進變革與英國的保守傳統相互較量,這場鬥爭不僅決定了兩國的命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曆史進程。

而在這場漫長的較量中,英國逐漸會認識到,單純的鎮壓和抵製無法解決國內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開始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逐步進行一些漸進式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

而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理念,也在英國社會中逐漸生根發芽,將給英國未來的政治變革和社會進步奠定了思想基礎。

……

不久前,一篇充滿宏大敘事的政論文悄然登上了巴黎《共和國報》的版麵。這份報紙的身世不凡,嚴格來講,它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極具影響力的《法國公報》,經過一係列的改造與變遷,才以《共和國報》的嶄新麵貌示人,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穩居共和國最重要官方報紙的寶座。

回溯往昔,在安德魯-弗蘭克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執政官之前,《共和國報》在法國政治新聞刊物領域,那可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然而,安德魯-弗蘭克在政治生涯中,遭遇了一些政敵的猛烈攻擊。這些政敵巧妙地借用《共和國報》的平台,對安德魯進行大肆抨擊,讓他在政治輿論場上一度陷入被動。這種經曆使得安德魯在成功登上第一執政的高位後,內心的不滿與報複心理油然而生。

他決心扶持一份完全聽從自己指揮的報紙,以此來掌控輿論話語權。於是,他名下的《費加羅報》應運而生,在安德魯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崛起,成為了他本人以及整個督政府的官方喉舌。

如今,儘管《共和國報》依然存在,並且作為共和國撥款資助的官方報刊,每年從法國政府那裡獲得的資金數額,甚至比風頭正盛的《費加羅報》還要多。但時過境遷,曾經的輝煌已然不再,它的發行量和影響力都大大縮水。

第(2/3)頁

第(3/3)頁

直到克拉克接替巴泰勒米,成為外交部的一把手,這位出身新聞行業的新任共和國外長,憑借著對新聞媒體的深刻理解和敏銳嗅覺,看到了《共和國報》潛在的價值。

在慎重征求了第一執政的同意之後,克拉克果斷出手,將《共和國報》收入囊中。隨後,他對這份報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與重塑,將其精心打造成外交領域的專屬官方媒體。

克拉克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脈資源,為《共和國報》引入了大量優質的外交新聞報道、獨家的國際事務分析以及深度的外交政策解讀,使其在新聞領域迅速站穩腳跟,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期,在外交部長克拉克的誠摯請求下,安德魯執政官以一個頗為獨特的筆名“管殺不管填”,在外交部專屬報刊《共和國報》上發表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文章,對當下的英法戰爭進行了重新定義,將其稱之為“新百年戰爭”。

在這篇文章中,安德魯深入剖析了法國與英國之間的衝突根源。他認為,英法之間的矛盾絕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經濟利益、地緣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等多方麵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經濟層麵,兩國在海外貿易、殖民地資源開發等方麵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都試圖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地緣政治上,歐洲大陸的勢力平衡一直是英法兩國關注的焦點,雙方都希望通過各種手段來擴大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

而在意識形態領域,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與英國傳統的保守主義價值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立,這種理念上的衝突也進一步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矛盾。

更為關鍵的是,安德魯明確指出,這場英法之戰絕非短期的衝突,而是會持續很長時間,未來的局勢充滿了不確定性。

另一方麵,這位法蘭西執政官也在文章中巧妙地暗示,這場被他定義為“新百年戰爭”的衝突,並非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

就如同三百多年前那場漫長的英法戰爭一樣,最終也可以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畫上句號。

安德魯也強調,儘管戰爭已經成為當下政治常態,但法蘭西第一執政並不反對與海峽對岸的英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和平談判。

當然,如果小威廉�9�9皮特依舊穩坐英國首相之位,那麼英法之間的和談前景無疑是黯淡無光的。

小威廉�9�9皮特在政治生涯中,始終展現出強硬的外交立場和對法國革命的深深忌憚。他領導下的英國政府,長期以來將法國視為重大威脅,積極組織反法聯盟,試圖遏製法國的崛起。

在他的觀念裡,與法國的任何和談都必須以法國全麵屈服於英國的利益訴求為前提,這無疑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也因此,在小威廉�9�9皮特擔任首相期間,英法之間的和談就隻可能是“談而不判”,淪為一場無限期的拉扯,變成一根筋兩頭堵。

之前的談判,英國代表會依據皮特的強硬指示,提出諸多苛刻的條件,諸如要求法國放棄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擴張成果,大幅削減軍事力量,甚至乾涉法國的內政,試圖恢複法國舊有的封建秩序。

而法國方麵,曆經大革命的洗禮,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革命政府絕不可能輕易接受這些損害國家主權和尊嚴的條款。

雙方在關鍵問題上僵持不下,每一次談判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充斥著激烈的爭吵和利益的博弈,卻始終無法達成實質性的協議,和談進程一次次陷入僵局,最終不了了之。

基於此複雜且棘手的局勢,遠在巴黎的安德魯執政官,內心充滿了焦慮與期待。他一直期待著“工程師”皮埃爾和“黃玫瑰”埃莉諾等人的努力。

…….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