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交趾當歸?!
製蓬峨心頭一動,原本透著輕鬆的眼神變得凝重,甚至還夾雜著些許不安。
李承義拿起筷子,趁人不注意夾了顆花生,品嘗了下,剛想再動手,卻被製蓬峨不經意地拍了回去。
製蓬峨盯著顧正臣:“這個交趾當歸,是何意?”
顧正臣舉了下酒杯,看了一眼李承義,對製蓬峨道:“這位李師爺很聰明,不如讓他翻譯翻譯,什麼是交趾當歸。”
李承義見製蓬峨看了過來,趕忙回道:“交趾當歸,就是交趾當歸。”
製蓬峨皺眉。
顧正臣嗬了聲:“翻譯翻譯,什麼是交趾當歸。”
李承義抬手,肅然道:“交趾當歸,就是大明占據安南,並將安南收回大明,改安南為交趾!”
製蓬峨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可擔心的,就是這個!
現在占城與安南接壤,占城雖然整體國力不如安南,但至少軍事上此時占據上風,可以壓安南一頭。
隻要再努力個兩三次,將安南的戰鬥意誌徹底摧毀,並構建起一道堅固防線,那就可以保證未來五十年太平。
可若是這個時候安南這隻獵狗沒了,突然出現了一頭凶猛的蛟龍,那占城如何自處?
獵狗尚可以對付,可蛟龍如何對付?
不說對付,單單就問一句,這蛟龍爪子踏一下,尾巴掃一下,占城國抗得住嗎?
與安南為鄰,好過與大明為鄰啊。
誰願意身邊挨著個強大的國家,尤其是這個國家擁有毀滅自己的能力!
製蓬峨最初的預想,隻是大明出兵揍安南一頓,給安南一個血的教訓,或者和自己差不多,去一趟升龍城,打包一點東西然後回家。
第(1/3)頁
第(2/3)頁
可大明的野心很大,大到了要吃掉安南的地步!
雖說安南這塊土地在很久之前確實是漢人統治之地,可那都是四百多年前的事了,太過久遠,現在大明要舊事重提,著實有些過分。
製蓬峨眉頭緊鎖,對顧正臣道:“安南這塊地已經脫離漢家許久,早已沒了歸順的心思,即便是你們占據,怕也會麵臨一次又一次的反抗,空耗國力。”
“不如擒安南國王北去,有了顏麵,樹下威嚴,不就好了?何必非要落在泥潭之中,到時候顏麵無存。要知道當麵元朝大軍也曾來過這裡,他們也曾勝利過,可最終還是退了回去。”
顧正臣夾了塊魚肉,品嘗著說道:“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大明忙碌著移民的事。”
“移民?”
製蓬峨不解地看著顧正臣。
現在談論的是安南之事,說大明可能陷入安南這個戰爭泥潭,怎麼突然扯上移民事來了?
顧正臣放下筷子,擦了擦手,輕鬆地說:“從一個行省,遷移出去一百萬人,算算時間,大部分人應該正在遷移的途中,距離近一些的,興許已經安家落戶了。”
“一百萬?”
製蓬峨震驚不已。
李承義在一旁低聲道:“國王,大明是有遷移百姓的先例,為的是前往他地,複墾因戰爭撂荒的無主田地,以增稅賦,同時也有助於安民。”
製蓬峨感覺到了一陣陣的無力感。
一百人萬啊,就是將大象也湊進去,占城國也不夠一百萬人。
事實上,這些年來製蓬峨接受李承義的建議,進行過一次人口普查,也從山林之中拉出來了不少百姓,可滿打滿算,人口隻有五萬餘戶,還不到三十萬人。
這還是因為大明開海,占城沿海貿易帶來了不少產品、利處,一些百姓願意從山林中出來的結果。
十年前,占城怕是隻有三四萬戶。
顧正臣倒好,他竟然遷移出去了一百萬人,足夠將占城國上下所有人遷移三遍多了!
製蓬峨不懷疑顧正臣的話,這種事經不起查,如此大規模的移民,總會有消息流傳出來。
第(2/3)頁
第(3/3)頁
顧正臣倒滿酒水,言道:“國王說安南是戰爭泥潭,說他們的百姓沒了歸順心思。其實啊,移民百萬隻是一次準備,一次經驗積累。若是安南臣服,那還好,若是不臣服,那大明也不是不可以再來一次百萬大移民。”
製蓬峨臉色有些蒼白:“你的意思是,要將安南屠戮一空?”
顧正臣滋溜了一口酒,平靜地說:“話也不能這樣說,我會給他們保全的機會。若當真到了不得已的時候,我也會用儘手段,讓這一片大地歸於平靜。”
“要對付泥潭,一個方法就是丟石子,石子丟的多了,這泥潭早晚會被占據,繼而形成穩固而不可動搖的地基。多年以後,世人之會看到這地基之上的建築,誰會想到底下曾有過泥潭的存在?”
製蓬峨沒想到顧正臣竟是如此恐怖。
喝著酒,說著惡魔一般的話,將安南幾百萬人的生死看得如此淡薄!
顧正臣將酒杯放在桌上,兩根手指捏著酒杯不時轉動。
製蓬峨的話也不是沒道理,安南畢竟獨立出去幾百年了,丁氏王朝之後,黎、李、陳諸朝效仿中原製度,已經建立起了中央集權製,加上幾百年來都被中原王朝徹底征服過一次,其本身就有著內在的獨立意識。
而這種獨立意識很容易通過一些人的號召演變為人心,繼而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叛亂,尤其是一些野心家,陰謀家,投機者,還有那所謂的忠誠遺臣,王室宗親等,他們會冒著掉腦袋的風險,試圖趕走大明,重建這個國家,再一次掌握權力。
從這一點來看,安南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戰爭,而在戰爭之後的治理。
其中一個法子,那就是遷出去一部分安南人,遷過來一批大明百姓,讓漢人成為這片土地的主體。
漢人認同的是漢家。
當然,這是最後的,不得已的手段,事實上遷移漢人南下,並不方便實現,尤其是許多人並不適應過於潮濕、悶熱的南方氣候,很容易水土不服。
但總歸要有一些手段,留在工具箱裡。
顧正臣看著製蓬峨,舉杯道:“當然,今日邀請國王來這裡,並不是為了告知大明要收回交趾之事,而是有另外一件大事共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