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顧正臣止住了呂常言的話,站在桃花下良久才說道:“去準備熱水吧,其他事不用管了。”
呂常言老臉笑了笑,轉身離開。
摘了桃葉夾在指尖,顧正臣悵然若失。
朱守謙死了?
死了就沒必要安排靈柩去雲南了,要知道這可是夏天,酷暑難當的天,放在靈柩裡彆說運到桂林了,應天府都出不去便臭爛了。
可朱元璋說他死了。
怎麼說,老朱是可以利用特權赦免朱守謙,也可以囚禁朱守謙到死,皇權在他手中。
但老朱還是說,朱守謙死了。
為了這個侄孫,皇帝罕見地欺瞞天下人,自己還能說什麼?
隻是這樣一來,正義、公道算不算來了?
官場啊,沒有絕對的正義,也沒有絕對的公道,這裡隻有權衡、算計、合適與不合適,解決不了的是層出不窮的矛盾,停不下來的是各種各樣的鬥爭。
拉著嚴桑桑去沐浴,結果沐浴完了才發現白沐浴了,洗出一身汗。
朱守謙的死並沒有引起轟動,朱七巧、王寡婦、楊川等人的下場顧正臣也不清楚,一場巨大的陰謀隻冒了個水花,然後就歸於平靜。
淨罪司的過去被掩蓋了。
公子的圖謀也被粉碎了。
可事情當真就到此結束了嗎?
趙仇沒有抓到,孟福這個家夥也沒有落網,這一次讓他們逃走,下一次不知道會惹出什麼麻煩。隻是,顧正臣參與不了其中,也沒有可以調動的人手了。
第(1/3)頁
第(2/3)頁
集賢院。
莊武看著麵前二十餘匠人,拍了拍手:“我們完成了活字印刷的數十次測試,結果你們也看到了,與雕版印刷相比沒什麼區彆。排版上精準整齊,字跡清晰,筆畫完整,粗細均勻,字形美觀。按照測試來看,已具備了大規模印刷典籍的條件。”
匠人們喜笑顏開。
這些人過半是從福州跟著莊武來到金陵的,為活字印刷付出頗多。
莊武側身,走上前躬身喊了聲:“王爺。”
朱棡心神有些不定,思緒有些亂,被莊武喊了聲,這才想起今日之事,強打精神將鑰匙取了出來,放在桌子上:“金屬活字印刷成了,是文教的大事,你們定能在史冊中留下姓名。”
“《航海八萬裡》的書父皇一直盼著儘早出版,既然通過了所有測試,那就準備刷印吧,第一批,兩萬冊,紙張已經自建陽運來了,現在開始吧。”
莊武拿過鑰匙,將木匣裡的《航海八萬裡》取出,交給謝三,然後對匠人道:“準備排盤,一次四盤。”
匠人應聲。
眾人進入活字印刷房內。
謝三打開《航海八萬裡》,沉聲道:“第一回,八萬裡外生至寶,六千萬民生寄帝王……”
一個匠人轉動轉輪排字架,伸出手在對應分區裡取出金屬活字“第”、“一”、“回”等,轉輪排字架如同一個圓形桌麵,輪盤直徑七尺,底下有輪軸,可以站在一個位置上不走動,通過旋轉取字。
輪盤按照拚音聲母為準劃定區域,以便於找字,快速取字。
隨著一個個金屬活字取出,則被另一個匠人排版到鐵板字盤之內,這些字盤也是特製的。
以前活字印刷總有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不整齊,印刷的時候字跡對不準,錯落問題很突出,原因就出在了活字印刷擺在鐵盤裡之後多多少少有些縫隙,刷印的時候會有所移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前人采取的舉措是先在鐵盤之中預先敷有鬆脂、蠟和紙灰混合的藥劑,排滿字之後烘烤鐵盤,使藥劑熔化,再用平板壓平字麵,冷卻之後,排版便固定了下來。
但這就有個問題,一是藥劑需要成本,二是無論是排版還是拆版時,都需要烘烤、冷卻,若是塗抹藥劑不均勻,還會導致不夠平整、字對不齊等問題。
第(2/3)頁
第(3/3)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莊武耗費了一年多時間,直至聽聞格物學院許多器件是“標準化”製造,這才找到了突破,設計出了一種特殊可以凹嵌活字的鐵盤。
為了適配這種鐵盤,降低成本,金屬活字也不再采取四方塊的方式,而是采取上麵四方,下麵快速收縮一根細小的柱子,這樣一來,金屬活字的成本便降了一半,底部的柱子也可以嵌入至鐵盤鏤空的位置,嚴絲合縫,配合木楔擠壓固定,便不再需要任何藥劑。
隻是這種活字印刷還有一個缺陷,那就是按聲母找字,需要匠人必須了解拚音還認字,這與雕版就不一樣了,雕版匠人不需要認字,看一眼什麼樣子,雕就是了,不管是什麼。
謝三的法子也很簡單粗暴,不認識字,那就學,一年學不會拚音,認不滿一千字就走人。
匠人誰願意離開這裡,在這裡乾活拿到的月錢可比往日做其他多了兩倍,家人就靠著自己過好日子呢,就因為不努力被趕走了,那實在是太委屈。
排好版,兩次檢驗之後,刷墨,便是拓印,頭頂懸掛著的平板拉下來,壓過之後升起平板,便可以揭開紙張,交人再次兩次檢驗,確保無誤之後,便是大量刷印。
既然要兩萬冊,那這一次排版,自然需要印滿數量。
熟練的匠人,出色的活字印刷,巧妙的設計,讓印刷效率大幅提升,加上集賢院鐵盤數量足,活字也多,一個版接一個版排了上去,《航海八萬裡》的紙張不斷翻動,從第一回到第五回,再到第十回,有條不紊……
朱棣邁步走入集賢院,看著高效的活字印刷,連連點頭:“不得不說,這確實比雕版印刷要快上不少,有雕版的時間,足夠他們印多少冊了。”
朱棡拉著朱棣到了一旁,問道:“靖江王那裡到底怎麼回事?”
朱棣認真地回道:“父皇說靖江王病薨,那自然是病薨,你不要問我,我真的不知內情。不過先生是知道的,畢竟靖江王生的什麼病,先生見過……”
朱棡自然聽說了顧正臣回來的消息,甚至還想去見見顧正臣說說活字印刷的事,隻不過人還沒走出集賢院,內侍便跑來了,父皇傳了口諭,讓自己專心負責集賢院的事,儘早出版《航海八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