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舵樓。
周全使用望遠鏡,透過窗戶觀察著星辰,確定之後,手持牽星板觀測,通過求解來確定船隻大致所在的位置與航向。
方淮安整理著海圖,看著手中的美洲輿圖,突然感覺有些不對勁,對一旁的蘇慶問道:“這美洲以西,標注的是太平洋,美洲以東標注的是大西洋。”
蘇慶點頭:“是這樣,怎麼了?”
方淮安有些疑惑地問:“也就是說,太平洋連接著大明、南洋諸國、澳洲秦國與南北美洲。”
蘇慶看著輿圖中廣袤得令人心驚的太平洋,感歎著:“是啊,這一片海洋東西幾萬裡,屬實大到離譜。”
方淮安直搖頭:“我想說的不是太平洋的大,而是想知道,大西洋連接著哪裡?”
蘇慶錯愕不已。
是啊。
這輿圖掛在這裡如此久了,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包括南北美洲的一些地理特征都記在心中。
可從來沒想過美洲的東麵、大西洋的東麵,那是什麼地方?
海再大,也不可能大到真正的沒有邊際。
所以,大西洋的東麵,應該還有一片大陸。
不,是一定還有一片大陸!
蘇慶激動起來,對方淮安道:“如此說來,若是從美洲向東航行,還可能發現一片無人踏足的陌生大陸?”
方淮安盯著輿圖。
眼前的輿圖,隻記錄了大明、南洋、澳洲與南北美洲這一片區域,顯然還有一些區域沒有畫出來,比如南洋以西的古裡、柯枝等國,也就是曾經的天竺國,那些地方並沒有在這輿圖之內。
方淮安、蘇慶拿著輿圖,找到了正在寫文書的顧正臣,將所想講述了一番。
一旁的朱棡、朱棣聽聞之後,對視了一眼。
顧先生曾拿出過一幅世界輿圖,若是兩人沒有記錯的話,大西洋的東麵是一個名為非洲的地方,而非洲的東麵就是南洋諸國與澳洲……
朱棣突然意識到什麼,起身道:“先生,情況似乎有些不對勁。”
顧正臣放下毛筆,看著這群後知後覺的家夥,笑道:“哪裡不對勁?”
朱棣看了一眼方淮安等人,抓起桌案上的毛筆,看著輿圖問道:“可以畫吧?”
顧正臣向後一靠,明白朱棣的意思,眼神中帶著幾分鼓勵:“畫吧。”
朱棣對方淮安、蘇慶,還有圍過來的沐春、馬三寶等人道:“先生知道的世界比我們每個人知道的都廣博,在先生交給皇室的一份輿圖中,南洋諸國向西,是一個名為非洲的大陸。”
“非洲?”
方淮安、馬三寶等人吃驚不已。
如澳洲、美洲,一個從未聽過的、不見文字記載的未知大陸。
顧正臣抬手,一枚銅錢出現在手中:“非洲對大明來說相當陌生,不為人知。可對於西方諸國,包括伊斯蘭信徒而言,應該不算什麼陌生之地。馬三寶,你父親去過天方。”
馬三寶從後麵擠上前:“回先生,父親確實去過天方,弟子也想去一趟天方。”
顧正臣微微點頭:“前往天方有一道狹長的海,名為紅海。紅海東麵有天方,而在紅海西麵,便是非洲大陸。”
朱棣在輿圖上簡單繪製了幾筆:“非洲的位置,大抵在此。”
眾人看向輿圖,非洲的位置瞬間了然。
顧正臣指了指輿圖:“海洋貿易以南洋為主,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商人進入南洋,南洋貿易增利會越發困難,商人西進,開拓新的商道就成了必然。”
“在出航之前,我吩咐南洋水師護航商人西進。若是一切順利的話,大明的商人可能過了古裡,朝著天方繼續航行。雖說未必會抵達天方,但我相信,商道一旦打開,大明人抵達非洲是遲早的事。”
貿易是以利為驅動的,走得越遠,所得利可能更為豐厚。
一個陶瓷在南洋能換幾麻袋香料,到了非洲,說不定可以換幾十顆鑽石,幾麻袋香料的利總比不上幾十顆鑽石的利……
朱棣知道這些,可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盯著輿圖道:“先生,我們現在不關心貿易的事,而是想知道——大明到底是在美洲的西麵,還是在美洲的東麵?”
朱棡、方淮安等人連連點頭。
美洲的東麵是大西洋,大西洋的東麵是非洲,非洲的東麵的東麵,是南洋,是大明。
而大明的東麵,又是美洲!
這種既在美洲西麵,又在美洲東麵,怎麼看,怎麼詭異。
顧正臣翻動著手中的銅錢:“我還以為這件事你們會在回到金陵之後,在格物學院中開設航海學院之後被提出來,不想你們竟在返程途中發現了此事。”
“可以告訴你們的是,輿圖沒有問題,從美洲一路向東,確實可以抵達大明。至於為何會這樣,你們多用點心思想一想。”
朱棡、朱棣等人自然不會懷疑輿圖有假,畢竟澳洲、美洲都出現了。
隻是,怎麼會這樣?
沐春帶著疑惑,問道:“先生的意思是,若我們從舊港出航一路抵達非洲,至非洲西海岸之後穿過大西洋,便能抵達美洲的東海岸?”
顧正臣直言:“沒錯!若沒有蒸汽機,我們要前往美洲,很可能走的就是那一條路。隻不過那樣一來,咱們就隻能從亞馬遜河登陸,然後一路跨過艱難險阻,抵達高原區域尋找土豆。那條路,犧牲將是巨大且難以承受的。”
跨過原始森林走幾千裡與翻山越嶺走幾百裡,代價是完全不同的,畢竟原始森林裡吃人的東西多,生存環境遠比山林惡劣。
朱棣一雙眼盯著輿圖,想起什麼,讓朱棡幫忙,將輿圖向後折去,讓兩個邊緣對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圓柱體,然後看向顧正臣:“先生,莫不是——這世界是圓的,南轅北轍的故事,不是笑話?”
顧正臣看著被立起來的輿圖,笑得很是燦爛:“南轅北轍估計不太可行,畢竟那地方能凍死人。不過若是改為東轅西轍,倒是可行。我們腳下的地星與月亮一樣,都是圓的。”
“沒有天圓地方,如張衡所言,渾天如雞子。若是你們之中有人不信,大可在日後帶船隊來一次環球航行……”
認識地球是圓的很重要,這關係到萬有引力,後續的物理與自然學科。
文明的進步,不就是一次次發現推動的。
現在,他們發現了這一點,必然將推動文明向前,這興許是一小步,也興許是——難以想象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