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石脂水(1 / 1)

推荐阅读:

“堪輿風水?”

楊廷鑒突然放下酒杯,杯底在紅棗木桌麵上叩出清脆聲響。

“宋兄可曾聽過石脂水?”

宋之繩已經有些醉眼朦朧,暈暈乎乎地說道:“石脂水……像是《酉陽雜俎》還是《括異誌》裡見過?說是黑泉湧地,遇火不滅什麼的,記不清了……”

“正是此物!”

楊廷鑒突然抓住他手腕,說道:“遼東軍報說這黑油能焚城裂石,陛下已命科學院深入研究,隻是科學院還沒有專門研究堪輿的人才,若宋兄真通曉礦脈堪輿……”

話到此處,楊廷鑒突然想到,自己已經給宋之繩帶來不少麻煩,便笑著擺了擺手,改口道:“罷了,今日隻敘舊情,夥計,再來一壺酒!”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兩人喝完酒各自回家,宋之繩卻怎麼也睡不著。

三更梆子響過,宋宅書房還亮著燈。

宋之繩赤足站在滿地書堆裡,中衣沾著蛛網,突然渾身一震,在一本泛黃的《夢溪筆談》殘卷中,赫然寫著:“鄜延境內有石油……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

這一看就是一宿,直至晨光微熹,才匆匆洗漱後去翰林院當值。

今日的工作自然是校對謄寫文稿,宋之繩正謄錄《熹宗實錄》,突然一卷文書砸在案頭。

“宋編修好大威風。”

同僚李光春陰陽怪氣地敲打硯台,說道:“昨日申時三刻就散值,莫不是要學楊廷鑒投奔那些奇技淫巧?”

宋之繩筆尖懸在“紅丸案“三字上方,墨汁在宣紙上泅開黑斑。

他忽然起身,驚得李光春後退半步,卻見他隻是整了整皺巴巴的官服,徑自朝門外走去。

“你!“背後傳來氣急敗壞的喊聲,“目無尊長!我要稟告學士大人!”

暮鼓聲中,宋宅書房再次亮起燈火。

宋之繩將琉璃廠新買的《夢溪筆談》擺置案頭,旁邊是厚厚一摞書,諸如《撼龍經》《疑龍經》《青囊經》《入地眼全書》《玉髓真經》,都是堪輿風水相關。

緊接著,他又將延州的輿圖打開,然後提起筆,在宣紙上勾畫龍脈。

五更梆子穿透窗紙,渾然不覺東方既白。

接連三日,宋之繩白天當值,晚上就熬夜查閱古籍文獻,試圖將所謂的石脂水搞清楚。

可是不知為何,翻遍古籍記載的堪輿之術和風水學理論,卻始終和石脂水的產地無法符合。

“原來如此!”

這一日,宋之繩終於恍然大悟,興奮地將筆一扔,幾乎跳起來。

他來回踱步,嘴裡念叨著:“石脂水雖是礦脈,但是可以流動,不可以用尋常礦藏的堪輿之術,水往低處流,水往低處流……”

想到這裡,他趕忙再次來到書架前,翻出一本泛黃的《水經注》。

…………

科學院的會議廳,宋應星坐在長桌的首位,緩緩開口:“研究火龍油是陛下的旨意,諸位這些天都有什麼心得,儘管暢所欲言,楊廷鑒,你先來!”

在眾人的注視下,楊廷鑒說道:“延州雖在李自成手中,但我們也有兵馬陝西活動,采集一些火龍油回來問題不大。眼下最棘手的是無人精通堪輿之術。若不找到礦脈根源,即便研究出成果,也是無濟於事。”

宋應星點了點頭,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說的是,若有人能精通此道,找到火龍油的礦脈根源,此事便可迎刃而解。”

廳內再次陷入沉默,眾人紛紛搖頭歎息。堪輿之術本就冷門,精通者寥寥無幾,更何況是用於尋找火龍油這種前所未見的礦脈。

宋應星等了許久,眼見沒人吱聲,隻好說道:“既然無人精通,那便從民間征集相關人才。隻要懂堪輿之術,無論出身如何,皆可破格錄用。此事關係重大,不容有失。”

“讓我進去,我有急事……”

這時候,門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嘩聲。

“宋翰林,院長和眾骨乾正在商談要事,您還是等一等吧!”

“我真的有急事,很重要……”

楊廷鑒突然聽出來人的聲音,趕忙走到門口,招呼道:“宋兄,你怎麼來了?”

宋之繩看到楊廷鑒,趕忙快步走上前,手中捧著一遝卷宗,興奮地說道:“我找到了,我找到了!”

楊廷鑒先是一愣,然後才發現,宋之繩臉上儘是疲憊之色,還頂著兩個大大的黑眼圈,便問道:“你這是怎麼了?”

宋之繩急忙說道:“石脂水,我找到了石脂水的礦脈!”

楊廷鑒猛地反應過來,說道:“這些天你一直在研究石脂水?”

宋之繩連連點頭:“正是!”

楊廷鑒便拉著他走進會議廳,來到宋應星麵前,說明情況。

宋應星打量著宋之繩,此人蓬頭垢麵,官服略顯淩亂,眼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宋翰林懂得堪輿之術?”

宋之繩點了點頭,緊接著又搖了搖頭。

“石脂水比較特殊,尋常的堪輿之術不管用!”

說話間,他將手中的卷宗放在桌上,然後拿出自己繪製的輿圖,繼續說道:“這些天我翻閱了大量古籍,石脂水雖為礦脈,但其性質與尋常礦藏不同。它並非固定於一處,而是可以流動。因此,傳統的堪輿之術難以適用。但是,既然可以流動,也就說明其特性與水脈相似,若能結合水脈堪輿之術,或許能找到其礦脈根源。”

宋之繩的手指劃過輿圖,隻覺得口乾舌燥,餘光一瞥,看到宋應星麵前有杯茶,順手端起來一飲而儘。

宋應星見狀,眉頭皺了皺,卻沒有說什麼。

“《水經注》卷三載,奢延水過龜茲縣南,東流入河。此水自白於山發源,沿途納烏水、走馬水,正合沈括所言鄜延境內之說。”

“再看這裡!”

宋之繩越說越興奮:“白於山北麓至無定河間,多有卑濕之地。沈括采石油製墨時,正值元豐五年鄜延路旱蝗。”

他又翻出謄抄的筆記,說道:“根據記載,天旱地裂,黑泉自裂隙湧出,不正應了低窪聚氣,龍潛淵藪的風水要義?”

“《撼龍經》雲,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環。石脂水非金非玉,實乃地血,當循水脈伏行。”

緊接著,他手指重重戳向安塞方位,說道:“此處河曲如盤腸,沙岩層疊,恰似《玉髓真經》所述油砂藏脂之相!”

在場眾人雖然不懂堪輿之術,但是聽起來很有道理,不禁嘖嘖稱奇。

楊廷鑒抓起銅尺橫量輿圖:“從延川到甘泉,百裡之內地勢驟降七丈!若宋兄研究的方向是對的,石脂水必聚於此等盆穀之中!”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