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人先騙己。
隻有將己方人一起騙,才能讓對手捉摸不透。
雖然將己方人一起騙有概率造成己方人信以為真後為對手所趁,但相對於成功的誘惑,這點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沒有任何的計策是不冒風險的。
與人鬥,不僅需要高明的計策,還需要敢賭的心態。
劉封不賭錢也不擅長賭錢,卻敢賭命擅長賭命。
成了,劉封名震中原。
不成,劉封願賭服輸。
劉封開的這一盤賭局,讓長安的劉備如吳懿、張飛一般成了“受害者”。
從理智上來判斷:劉備斷定是倆熊孩子在這假打玩鬨。
從感情上來判斷:劉備又擔心倆熊孩子真受流言蠱惑。
從情報上來判斷:江陵城有法正、張飛、黃忠、費禕、李嚴、董允、馬良、蔣琬等等公卿大臣在,結果依舊讓流言滿城,連劉封都被迫自合肥返回江城,再加上劉禪都出兵了,這要是沒點兒矛盾,劉備心頭是不信的。
下意識的,劉備想到了袁紹,想到了劉表,想到了曹操。
“權力會讓人的心態發生扭轉,朕之二子,應該不會走前人舊路吧。”劉備忽然有些不自信了。
倒不是劉備失去了理智。
而是遠在長安的劉備,自在長安祭祖後,其實已經很少理軍國大事了,自然對遠在荊揚的二子在信息上了解不夠及時。
用劉備的話來講:打了一輩子仗,也該在長安享受享受了。
朝野的權力基本都在向劉禪過渡。
劉備雖然也想如劉邦劉秀一般快速統一,但現如今的情況畢竟是跟劉邦劉秀時期截然不同的。
劉邦是群雄滅暴秦然後橫掃群雄,劉秀是群雄滅新莽然後橫掃群雄,都是前期各路諸侯打著一致的旗號去推翻原有政權後再群雄逐鹿。
不需要有道德壓力,更不需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誰能打誰能聚民心,誰就是贏家。
而劉備有能力逐鹿的時候,麵對的已經是曹孫兩個龐然大物。
如今能在六十六歲之齡看到孫權勢力徹底覆滅,已經可以自傲了。
年齡太大,如果還要事事都操心,指不定哪天就去見高祖了。
相反。
在長安接著奏樂接著舞,將心態放寬,將權力過渡,沒準還能多活幾年。
再加上有劉封這個善戰的長子,劉備也能安心的在長安城中享受享受這難得的悠閒。
“速召丞相來見朕。”
劉備沒有在這內耗猜測,而是直接派人召諸葛亮入內商議。
在荊揚信息的了解上,諸葛亮比劉備更詳細。
劉備可以享受,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目前還不能享受。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諸葛亮隻是看了一眼由吳懿直送給劉備的密報,就拱手向劉備祝賀。
“嗯?”
劉備眉頭一挑:“丞相,如今二子相爭,流言四起,朕又能有何喜?”
劉備也想歡喜,奈何吳懿在密信中都快將這事定性為“國之危”了,實在是歡喜不起來。
諸葛亮一本正經:“太子有銳意進取之心,此為一喜;太子識破流言將計就計,此為二喜;太子武德充沛,此為三喜。有此三喜,陛下何謂無喜?”
劉備一愣,隨即扶額:“丞相,太子哪有這般手段。倘若真如丞相所言三喜,必是燕王暗中教太子如此。”
諸葛亮順勢而言:“太子燕王兄弟不疑,聯手用計,此為四喜。”
聽到諸葛亮說的第四喜,劉備的臉上也浮現了不加掩飾的驕傲。
瞧!
朕的二子,遠勝於袁紹劉表曹操之流的兒子們。
劉備本就對吳懿的密信沒有儘信,理智上也相信劉封劉禪不會相爭到流言四起的程度,此刻有諸葛亮“四喜”理由,這心底也塌實了不少。
“燕王和太子既然聯手瞞朕,必有所圖,丞相以為,朕應該如何配合?”跟聰明人說話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太多的彎彎繞繞,往往一提點就能會意,不需要再分析過來分析過去的。
劉備言簡意賅,直接詢問“如何配合”,配合好了,才能讓劉封劉禪兄弟的圖謀更有概率達成。
諸葛亮隻是略微一想,就有了答案:“臣以為,陛下應該表現得昏聵一些。”
“昏聵?”劉備一愣,沒想到諸葛亮竟然會是這樣的答案。
低頭認真思考了一陣。
劉備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
諸葛亮還有兩個字沒說,那就是昏聵的前麵再加上“年邁”二字。
年邁昏憒,這是個不錯的借口。
強如漢武帝,晚年也會有玩崩了引起太子謀反自殺的昏聵之舉。
這種昏聵之舉,並非是智力衰退,而是體現在政治平衡術的失控。
又如曹操。
在立曹丕為世子後,又默許曹植勢力的存在,導致鄴城政治集團持續分裂,雖然體現了平衡的政治權謀,但客觀上也加劇了曹魏內部的派係爭鬥。
曹操能犯的錯誤,劉備同樣能犯。
天下英雄唯你我,年邁了昏聵點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隻是這如何昏聵,也是有講究的。
既要昏聵到讓曹魏君臣相信劉備真的“昏聵”了,又不能真的讓大漢政治集團分裂。
這其中的度是需要把控的。
思索片刻,劉備直接詢問:“朕應該如何昏聵?”
在劉備思考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有了計較,遂道:“陛下可正式下詔,封燕王之子劉林為吳侯,賜婚孫權之女孫魯育為劉林之妻,念劉林和孫魯育年幼,可暫將孫魯育養於皇後宮中,待成年後即可奉詔成婚。
再論燕王平江東、取合肥之功勞,加封燕王為大將軍、兼徐州牧、假節鉞都督徐揚諸軍政,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之權。
燕王麾下周魴,可擢升為揚州刺史;陸遜,可擢升為平北將軍兼廬江太守。
其餘文武,由燕王自行委任呈請。”
劉備一聽,眼皮子都忍不住直跳。
諸葛亮這是要搞大事啊!
雖說劉封平江東、取合肥是得封賞,但由劉備直接封賞劉封為大將軍其實是不合適的。
正常而言。
應該是劉備死後,由劉禪來加封劉封為大將軍,這叫君恩。
可劉備直接讓劉封為大將軍,等劉禪繼位後就封無可封了。
換個正常的皇帝,都不會讓劉封在這個時候當大將軍,這哪裡是封賞劉封,分明是在故意挑起劉封劉禪的對立。
話說回來。
不少帝王又都喜歡這麼玩,尤其是本身有本事的帝王,都喜歡拿一個兒子當另一個兒子的磨刀石。
帝王多寡恩。
這基本上都是共識了。
似劉備父子這般重感情的是很少見的。
諸葛亮讓劉備昏聵,其實是讓劉備用“常見的皇帝思維”來表現出昏聵。
“會不會太冒險了?”
劉備思考許久,有些擔憂。
用得好,那叫奇計;用不好,那叫昏招。
諸葛亮凝聲道:“陛下的擔憂,臣也清楚。然而,不論陛下是否昏聵,朝野內外的明爭暗鬥都不會因此而停息。
流言計隻是一介小計,若無公卿大臣的推波助瀾,又如何能讓流言在江陵城肆虐?
眼下還沒有與偽魏決戰,且大漢甚至都還沒入主中原,針對燕王的暗流就已經湧動如斯。
陛下在時,尚能製衡;若陛下仙去,以燕王的性格,又豈能容忍?屆時燕王與太子,不論怎麼做都是錯。
倒不如趁此機會,讓暗流都湧到明麵上來,同時也向天下人證明:太子與燕王即便麵對滿城流言也依舊是兄弟不疑,反而會借機聯手對付偽魏。
今後再有流言計時,就算太子和燕王真的鬨了矛盾,天下人也隻會以為太子和燕王又在玩詐。
如此,朝野可安!”
諸葛亮抽絲剝繭的將劉封的意圖逐一分析。
要用流言計是吧?
好!
陪著。
曹魏用一次,劉封和劉禪就明麵鬨一次矛盾,然後暗地裡聯手對付一次曹魏。
一次可能不會引起懷疑。
二次,三次,次數多了,再傻的人也能看出端倪。
不論是曹魏一方還是大漢一方想走偏門晉升的公卿大臣們,都得變得興致索然。
好家夥!
擱這兒演我們是吧?
主角兒你兄弟當,我們都是醜角兒?
劉備起身踱步,細細思考。
良久。
劉備斬釘截鐵地道:“就依丞相之意。即日起,詔告諸郡!至於太子親臨宛城一事,可再去一詔命,稱‘太子既已監國,自當獨立決斷軍務,朕已年邁,太子當勉勵之’。”
說完。
劉備和諸葛亮相視一笑。
一君一臣,開始商討具體的細節。
隨後。
劉備令侍中郭攸之星夜兼程前往江陵宣布詔命。
詔命一出。
再次震驚了江陵的公卿大臣,以及城內士民、曹魏細作等等。
且不提劉林為吳侯以及賜婚孫權之女,單就遷劉封為“大將軍、兼徐州牧、假節鉞都督徐揚諸軍政,享‘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之權。”就足以驚駭眾人。
而對太子劉禪詔命稱“太子既已監國,自當獨立決斷軍務,朕已年邁,太子當勉勵之。”更是差點沒直白的說:你都是大漢的準皇帝了,國之大事,自己看著辦。
“陛下這是要乾什麼?怎會忽然下達這樣的詔命?這不是在刻意挑起太子和燕王之間的爭執嗎?”
“燕王雖有平江東、奪合肥的軍功,但太子出力不少,直接遷燕王為大將軍,未免太過了。”
“燕王之子為吳侯,燕王的親信周魴又是揚州刺史,燕王又自領徐州牧,若等燕王拿下壽春,再取壽春,以徐揚二州之力,比之昔日西楚霸王亦不遑多讓啊。”
“陛下到底是何意?是怕太子繼位後對燕王不利,不肯以燕王為大將軍,所以才提前給燕王加上諸多大權嗎?”
“陛下竟然不反對太子出兵,難道是對太子有不滿?還是另有深意?”
“聽聞前太常博士李邈,被任命為太子的行軍參軍了,看來傳聞沒錯,太子隻是在假意懲罰李邈。”
“”
一時之間。
江陵城人心惶惶。
而曹魏的細作,也迅速的走各種渠道將消息傳到了洛陽。
“劉備這老兵子,終究還是年邁昏聵了,即便再寵愛劉封也不應該如此厚賞,現在就已是大將軍了,等劉禪繼位後還如何封賞劉封?
這是覺得虧欠了劉封,所以想將徐揚二州都封給劉封嗎?賣履老兵子,果然不懂人心。
朕之計,成了!”
皇宮內。
曹丕開懷大笑。
流言計的效果超出預期,這是自得知合肥被劉封攻破後,曹丕聽到的最好消息。
殿前。
曹休摩拳擦掌,請命道:“陛下,臣願戴罪立功入魯陽,雖不敢狂言能生擒劉禪,但定能將劉禪大敗。
隻要擊敗了劉禪,劉禪就無法提升軍威來震懾劉封,主弱臣強,必生內亂!”
蔣濟謹慎而勸:“劉封一向多詐,倘若是劉禪故意吸引大軍入魯陽,實則是掩護劉封強取壽春,又當如何?”
曹休大笑:“蔣尚書的意思,是劉禪甘願當劉封的陪襯?一心為了給劉封樹立威望,以便於劉封將劉禪取而代之?
哈哈哈!雖然劉禪素來以謙遜至孝聞名,但他是劉備的親兒子、是偽漢的太子、是偽漢未來的皇帝,豈會將帝位拱手讓給劉封?
即便劉禪真有這個想法,那群偽漢的公卿大臣,會讓劉封將劉禪取而代之嗎?
陛下不過是用了一個小小的流言計,就讓江陵滿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若無人推波助瀾,蔣尚書認為可能嗎?
即便真如蔣尚書猜測,壽春城高水深,又有滿寵等人鎮守,劉封縱有十萬大軍也破不了。
當務之急。
是調集精銳之士,將劉禪這一路的兵馬擊潰以挫劉禪銳氣,之後就可休兵養民,靜待偽漢內亂了。”
曹休得意洋洋,一通分析,勢猛如虎。
在曹休看來。
劉禪不可能為了劉封而甘願當綠葉的。
即便要當綠葉,那也是劉封給劉禪當綠葉。
帝王家中無親情。
看曹丕就知道了。
曹休的反駁,讓蔣濟無言以對。
蔣濟是基於劉封在軍事上善詐來判斷的,而曹休是基於劉封劉禪的立場來判斷的。
雖然都有依據,但明顯曹休的判斷更符合“人之常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