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天地將傾!(1 / 1)

推荐阅读:

“子房,這天下原本便是我忠武侯府的天下,奈何當年南王一脈與司馬家偷梁換柱,竊奪帝位,如今我有遺詔與諸多證物在手,有意奪回武帝之位。”

“但你也知道,如今我肩負重任,須以軍民安危為念,一切以犧牲最小化為主。你們認為,該采取何種策略?”

“是直接對外宣布真相,借此機會興兵南下,還是……”

卓子房深思熟慮之後,細細分析。

“武帝遺詔已經證明,主公才是天命之子,為自家奪回帝位理所當然。不過此事實在是太過於駭人聽聞,若隻是如此簡單地宣布真相,倒會顯得像是天策府編造的一家之言,一麵之詞。江南逆賊尚有數十萬眾,必定會把水攪渾,到頭來卻是適得其反。”

“報紙宣傳,終究是出自天策府,豫章雲家,巴蜀公孫家,這些勢力又如何可能輕易相信如此駭人聽聞的真相?”

“但真相無論如何必須公諸於世,因此主公不如先入主京城,然後爭取所有中立或友好人士的支持,屆時公布真相,查證信物,足可服眾!”

“當然,主公在與反賊們作戰期間,也可以決定是否提前公布真相。”

靖雲生稱讚道:“卓先生之言最為穩妥,武帝遺詔乃是未來主公繼位的關鍵,無論如何必須保證有足夠多的見證人,而不隻是主公麾下眾人。”

梁蕭鄭重點頭,道:“我掌控京師之後,就按先帝的第一封遺詔,擁立霜兒為女帝,趁此機會肅清所有反賊,如何?”

“主公英明!”二人齊聲道。

武帝給了三封遺詔,並附上寫給梁蕭的親筆信,向梁蕭說明了自己的用意,要梁蕭自己挑選最有利的方式去做。

三封遺詔的其中一封,正是立梁清霜為皇太女,讓她繼任女帝,以安人心。

這封遺詔相當於提供了一份保障,日後再讓梁清霜將真相昭告天下,並將帝位歸還梁蕭即可,也是最穩妥的路線。

當然,梁蕭若是能夠名正言順奪回帝位,則可以不啟用這封遺詔。

武帝的安排,倒是和當年梁蕭與卓子房秘密討論的計劃不謀而合。

報紙的宣傳力量再強,終究是有限的,全國各地的地主豪紳也都明白,報紙的宣傳內容是以有利於梁蕭為前提。

無論梁蕭如何奪回帝位,武帝讓玄奇轉交的這些證物,都必須在局勢穩定的情況下公布,才能避免被敵人攪混水,而成為曆史疑案。

可以說,武帝這一番安排,態度明確,是要梁蕭正本清源,奪回帝位。

這種情況下,雲家,公孫家……這些並不屬於天策府的勢力,就是他必須爭取的。

而在真相大白之前,武帝遺詔之事確實不宜走漏風聲,因此雲恪也不敢在信中直說,隻能隱晦地保證,梁蕭將來會成為名正言順的武帝。

雲家家主雲修收到雲恪的來信之後,隻是表態會據守豫章,但沒有明確說明支持梁蕭自立。

但雲恪向他保證,隨著雲定與雲堅被迫害至死,雲家最終一定會打碎身上的“忠臣”枷鎖,徹底倒向天策府。

如有需要,他可以隨時奉命,向爺爺雲修告知真相。

望江縣附近,四萬天策軍步軍,七千白袍兵,整裝待發。

後方還有大量的後勤人員,提供糧草。

此時已經入秋,雨季較少,京城已然近在咫尺!

而在南岸的渡口逐鹿縣以南,江南朝廷集結了二十萬軍隊,由攝政王南王擔任統帥,司馬淩雲擔任副帥。

這些軍隊來自各地軍閥,其中也有三大門閥的人員。

梁蕭的存在,也讓他們同仇敵愾,暫時放下分歧,一致對付天策府。

即便如此,各部軍閥都是寢食難安,南王更是日夜難眠。

連西秦部隊都被梁蕭擊退,西秦拓跋穹甚至主動與梁蕭和親!

西秦,曾是公認的三國之中最強國,尤其是騎兵。

而今,匈奴被梁蕭逐出中原,西秦選擇與梁蕭議和……

他們這些部隊,當真會是梁蕭的對手?

梁蕭就在對岸,並未急著渡江,南岸諸多軍閥已經開始漸生嫌隙。

“當初為何要如此對待秦家和雲家,還把天策府拆除了?”

“都幾個月了,巴蜀公孫濤還是遲遲沒有表態,他們是不是也不打算聽命於朝廷了?”

“那有什麼用?就算他們願意勤王,首先得路過雲家的勢力範圍吧?雲家早就不再聽命於朝廷了,我看雲修是打算等梁蕭一來就反了!”

軍中已經有了質疑的聲音。

司馬淩雲坐在軍帳裡,臉色陰晴不定。

天地將傾!

他們還是太低估梁蕭、太高估西秦了……

而在長江北岸,西秦也在緊急組建部隊。

拓跋穹回國之後,立即召開朝會,商討如何應對江南之變。

群臣一致讚成重振旗鼓,直接進攻江南,招降雲家。

即使雲家不願投降,如今雲家的部隊也因為各種因素,比如逃兵、被迫裁軍,而僅剩八萬不到,遠不足以對抗西秦的全麵進攻。

而梁蕭則在與江南的京城對峙,這是入主江南的大好機會,無論如何不能再像錯過燕雲之地一樣錯過江南!

拓跋穹才為丞相最無缺舉行國葬不久,滿心急切,想要一統天下,以告慰丞相在天之靈。

最終拓跋穹下詔,在全國各地擴軍,帶往江南。

同時招攬羯人部落,以為己用。

又遣使通知匈奴右賢王,率眾南下,從並州直入國境,一路南下,前往山陽郡,威逼徐州。

西秦鐵騎一分為二,一半在江南,另一半在山陽郡。

最無缺死後,拓跋穹已難以自控,西秦的征兵規模不斷擴大……

對此,皇太子拓跋崢苦勸無果,憂慮成疾。

梁拓作為大將軍,麵對幾乎孤注一擲的君王,礙於與梁蕭的血緣關係,也不敢出麵勸諫。

而在京城以南,天和教起義軍已經集結了四十萬之眾,規模驚人,一路侵奪州郡。

武朝的軍閥們對此選擇了默許。

為了拉攏天和教,南王也派遣使節,拜訪大聖賢。

“朝廷願意為貴教義軍正名,許以重利,隻希望大聖賢能夠歸順朝廷,共抗梁蕭!”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