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從戰國開始掌控山川 > 第397章:夏國的九品中正

第397章:夏國的九品中正(1 / 1)

推荐阅读:

“真該死!”

“夏國怎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當新夏國中的誦經聲愈發響亮時,死鬼夏文王在冥土中發出這樣的嗬斥。

他倒不是指責已經在夏國廣為流傳的佛教。

在夏國君主的不斷的修正,以及太平道的競爭壓力下,

源於身毒的佛教,早已跟諸夏融合了起來。

比丘們供奉的佛陀塑像,比起過去的眉目濃豔突出,如今顯得溫和清雅;

比丘們居住的寺廟,也按照諸夏的形製,搭建起了飛簷鬥拱……

就連比丘們自身,也按照皇帝的心意,改變了部分戒律,開始戒肉食素起來。

夏文王親眼目睹了佛教這樣的轉變,自然不會再像生前那樣排斥。

他所斥責的,

是夏國近些年來搞出來的新政令:

“九品中正製”!

“世家的力量當真不能遏製住嗎?”

當這個政令得到推行,並且迅速淪為夏國諸多世家收斂權力的工具,夏文王頹廢的站在後人供奉自己的宗廟之中,神情悲傷的說道。

“再這樣搞下去,我大夏都快有自己的種姓製度了!”

旁邊的何博就說,“夏國的世家,已經存在很多年了。”

“現在他們膨脹成這樣,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新夏這個國家,最初建立之時,由於人口太少,自然使得後麵繁衍出來的子孫,大多擁有共同的祖先。

其國之中,當以“趙”、“隨”、“秦”這三家姓氏,最為顯赫和長久。

它們都是新夏建國者的後代,也在前朝之時,根據“尚賢推舉”之製,各自出過幾任國君。

這是沒辦法的事。

新夏初立的時候,要確保根本的牢固、確保執政者的能力、確保後繼有人……

如此,

就要將大量的資源,集中到少部分人身上,做到“先賢帶動後賢”,讓他們去發揮帶頭作用。

在這樣的措施之下,新夏的基礎得到鞏固,三家子孫也因之泛濫,形成了龐大的家族。

又因為人口眾多,資源足夠,三家之中湧現人才的可能,也要遠超平民。

夏文王能在百餘年前做到複興國家,將國中的割據力量一一掃平的偉業,自然也有這樣的原因。

雖然夏文王在登基稱王之後,廢除了“尚賢推舉”之製,將天下化為一家所有,並有意識的拆分起那過於龐大的家族——

他以尊崇古製為理由,或威逼或利誘,要求多餘的趙氏子、秦氏子、隨氏子從本家中獨立出來,讓他們用自己的官職、封地等等,再取新的姓氏以為名號。

這使得大家族被拆分成許多的小家族,夏國的姓氏也得以豐富起來。

然後,

夏文王又推崇文教,在地方大力修建學校,鼓勵平民入學,培養平民出身的人才,好壓製世家的力量。

但同樣的,

夏文王在持續百年之久的“尚賢”之製影響下的,仍舊允許地方官員、世家,向朝廷推舉有才能的賢人,擔任國家官員。

這是屬於夏國的察舉製。

而百年過去,

要依靠他人才能執行的“察舉製”,自然也走向崩壞和腐朽。

畢竟察人才而舉之,

誰是人才?

誰來推舉?

這都離不開世家的一張嘴。

寒門子弟,有多少人脈,可以讓他們去傳播自己的賢名?

又有多少資源可以拿去培養他們的能力?

久而久之,自然要被世家壟斷!

君主賢明的時候,還可以通過主持考核,來驗證“人才”的含金量,並打壓濫用察舉權力的官員。

但眼下卻是不行了。

因為那位引領了佛教興盛的老皇帝在臨死之前,雖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嫡次子,卻仍放不下長子那一脈。

於是,

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將夏國東部最富饒的土地,分封給了先太子的獨子。

並在後者長大,馬上就要去封地的時候,當著新太子和眾多朝臣的麵,拉著孫兒的手含淚說道:

“如果你父親還在世的話,你一定可以做皇帝!”

“可惜天不假年,讓你父親走在了我的前麵……”

“所以,隻能委屈你去地方做封王了。”

皇孫聽著祖父如此懇切的話語,露出十分感動的模樣。

祖孫二人將一旁新太子尷尬的臉色全然忽視,也因為肉眼凡胎看不見死鬼,無法知道夏文王在當時跺腳的力度有多大,罵人的聲音有多劇烈。

夏文王隻恨不得把這個老糊塗的子孫給手刃了!

做了幾十年的皇帝,

難道他不知道這樣的言論傳出去,會給繼位之君,帶來多大的麻煩嘛?

夏使在中原居住了那麼久,返回夏國後也曾向他講述過漢朝“七國之亂”的事情。

難道他不知道將富饒廣闊的土地分封出去,會給國家帶來多大的隱患嗎?

真是念經把自己腦子都念壞了!

而等到老皇帝去世,新君繼位,東邊果然爆發了叛亂。

雖然新君勉強將造反的侄子平定了下去,但還沒來得及解決後續之事,便因為登基時已經年過四十,勞心勞力過重,得病去世了。

他年輕且沒什麼經驗的兒子繼位,成為夏國如今的君主。

這位皇帝對那仍然存於東部富饒之地,勢力強大的諸侯王很是恐懼,也擔心那些由於先帝突然離世,沒有被完全清理乾淨的逆黨死灰複燃,便企圖通過拉攏世家,來抑製諸侯的力量。

在他看來,

世家各有姓氏,也各有利益,很難完全抱團。

但諸侯卻是不同。

他們可都姓“趙”呢!

世家們察覺到皇帝的憂慮,也願意為他提供安全感。

隻是,

忠君愛國,也是需要回報的。

因此,

在世家的提議之下,皇帝頒布了“九品中正令”:

他要求分姓定族,確定夏國各個世家的門第高下,並責令負責考核官員的“中正”按照門第等級去選拔人才,鼓勵諸多世家以品級劃分,來商議通婚友好之事。

據夏國這邊報郎說:

“陛下私底下還跟世家達成了約定,以後選官舉賢,要‘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呢!”

這樣的消息,

讓寒門子弟聽了極為惶恐。

夏文王也為之鬱鬱。

他心裡知道,這樣的發展是有害於夏國的。

所以他跑過去詢問鄒衍:

“不知道太平道那邊,有沒有行動的意願?”

他是寧可民間起義,給予趙氏夏國致命一擊,也不願看到諸夏君子的國家,被一群隻想著鞏固自身階級地位的蟲豸,帶壞成南邊身毒諸國那樣的!

秦漢都在前進,

夏國要是後退的話,

那就得跟海外吳國競爭“諸夏之恥”的稱號了!

反正趙氏獨享了將近兩百年的社稷,

夏文王已經心滿意足了。

但鄒衍說:

“九品中正的推行,還沒有持續太久,它的弊端並沒有完全顯露,引起許多人的征討。”

“而且在百姓看來,官位很多時候,本就為世家所有,所以九品中正製對他們的影響和震撼,不是很劇烈。”

“更重要的是,夏國近些年並沒有發生巨大的災荒和瘟疫,百姓的生活還可以忍耐,局勢還沒有發展到能響應太平道的號召,顛覆江山的地步。”

夏文王聽了,隻能縮到角落裡自閉去了。

他心裡明白,

承平許多年的夏國,馬上就要迎來新的亂世了。

而在何博看來,

夏國能夠持續這麼久的平和,已然是天賦異稟。

如果之後沒有動亂的話,那麼沉澱下去的雜質就要凝結,變得更加難以清理,以至於真有跟身毒人坐一桌的可能。

所以,

要亂就亂吧!

把天下鬨個天翻地覆,把那些沉底的雜質激蕩出來!

……

“我大漢以後也會這樣嗎?”

聽說了夏國的情況後,蘇武忍不住憂慮起來。

因為夏國的問題,

大漢這邊也有,隻是不如對方明顯罷了。

拿著兩根細長棍子開始織毛線的何博嗬嗬一笑:

“放心!”

“還沒到那樣的地步。”

在漢武大帝晚年那眾生平等的折騰下,大漢還有好些年,才值得太平道關注呢!

現在,

就讓大漢先迎接它的昌盛之時吧!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