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之中,楚泰看著下方妖氣升騰,眼中閃過諸多卦象。
經過先前的交流,他對於當前天地的許多事情的演變,都有了另一種看法。
因此,在見到七大聖誕生的時候,他第一反應也是背後隱藏的含義。
按照他知道的故事走向,孫悟空和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禺狨王的結交時間應當是在他從龍宮獲得如意金箍棒和披掛之後,遨遊四海,行樂千山期間。
若是將整個西遊時間段視作是一場修行,孫悟空是修行的核心之一。
那麼,龍宮獲得金箍棒和披掛的過程,其實也是金丹成就,心性圓滿的過程。
例如金箍棒就可以視作是修行過程中的真陽一氣,兩頭的金箍,既是裝飾,也是束縛,讓氣不外泄。
而孫悟空自身,則是心神合一,得到金箍棒就是元氣之心不離神,也是因此,金箍棒才有千變萬化之能,因為氣為一,入心為二,得神為三,恰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後披掛分彆來源南西北三海龍王,其中藕絲步雲履為北海龍王帶來,無論屬性還是範圍都是水,西海龍王敖閏送的鎖子黃金甲,自然是攢金,南海敖欽送的的鳳翅紫金冠,便是火屬。
結合孫悟空本身所在的花果山,本就是東方甲乙木生機之地,四象和合,中土自生,五行攢簇,金丹成矣。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孫悟空最是靈通感應,變化不拘,能大能小,能收能放,發於萬而定於一,縱橫天地莫有遮欄。
可偏偏也是這個時候,他同六妖王相交,立下馬、流、崩、芭四大將軍,看似隨意,可實際上,卻象征著諸多飛禽走獸,蠢動含靈之輩。
同這等生靈交互,於孫悟空而言,是在亂起本心。
而心一動,不安寧,便從道心落凡心,而凡心一顯,也就自然引出了後麵的幽冥地府。
諸多信息在楚泰的眼中浮現,他看到了當前天地中,孫悟空入地府的本質是天帝幫他進一步脫去凡胎,說白了,就是故意讓孫悟空從生到死,從死到生走一趟,借此激發其留在金箍棒中的道果力量。
‘那麼現在六王來此,群魔彙聚,本質上是否是天魔和天之道運轉的結果?’
楚泰看向虛空,他可以看到冥冥之中的汙穢濁氣正在向著孫悟空的方向靠攏。
借著群魔萬妖,試圖汙染孫悟空的本性本心,壞其功果。
期間,還有妖魔說出要吃人的說法。
此言一出,楚泰眼睛微微眯起,天帝亦是若有所感。
此刻的孫悟空,從小修持,咬鬆嚼柏,吃桃果為生,在腹內養了一口清氣,若是吞噬血肉,必然破戒,若吃有情眾生,更汙本性。
孫悟空自是不願,他才開口拒絕,便見不少妖魔拿出自帶的有情眾生血肉分食,其中以人居多,但也有一些源自於其他有情眾生。
天庭之中的楚泰看著那逐漸彙聚的濁氣,以及若隱若現的汙穢,一手捏住琉璃寶瓶上的青枝,心中暗暗嘀咕起來。
‘倒是一場劫數,但也是一次機緣,若他能夠堅持,當可進一步激活金箍棒內的道果……’
恰巧此時,托塔李天王歸來請罪:“臣等奉旨下界,收伏妖仙孫悟空,未想他神通廣大,不能取勝,仍望陛下添兵剿除。”
“一下界妖仙有多少本事,竟還要添兵討伐?”
天帝這話一出,下方太白金星便明白了其用意,在哪吒告知孫悟空神通厲害之處,還討要齊天大聖這一官職後,星君便上前道:“陛下,那孫悟空隻知出言,不知大小。不若招安,加他個有官無祿的齊天大聖空銜。”
此話一出,邊上不少仙神露出怒色,畢竟這次天庭丟失臉麵,還要給對方加封,並不符合眾人的想法。
一仙真上前,道:“有官無祿又如何?此事本是他亂了綱紀,現在他鬨騰,還成了他有理了?”
太白金星勸道:“先前我等都遙遙觀摩其手段,又有哪吒三太子親身經曆,可見那孫悟空已成氣候,得了果位,此刻不過是邪心升騰,亂了本性,我等將其召上天來,使其安靜寧神,明了大道,既是天地之幸,也是我天庭之幸。”
這話一出,不少仙神想法立刻有了變化。
正如太白金星所言,現在的孫悟空神通不俗,便是哪吒三太子也鬥他不過,有此神通道行,哪怕其隻是凡俗精怪,願意上天也會予以高官厚祿。
算起來,反倒是天庭先前不夠重視,沒有給予尊重。
這等念頭一起,先前不滿的情緒立刻消散,不少仙真神祇出列表示太白金星所言甚是。
天帝見狀,順勢讓太白金星下凡將那孫悟空帶回來。
“且等一下。”
楚泰突然開口,長袖輕擺,雲煙湧動,顯露出下界花果山的場景。
此刻,那裡無數妖氣鼓蕩,汙穢邪氣彙聚,將虛空扭曲,衍生出一方小小的魔域,隻是花果山本身乃是天地之間有數的靈山福地。
加上孫悟空自身氣息尚未渾濁,才沒有爆發。
但也因此,外人根本看不到內裡恐怖。
“當前,花果山中有六大妖王彙聚,同那孫悟空結義,又有七十二洞妖魔相隨,你這麼下去,少不得一場惡鬥。”
說著,楚泰手中青枝一抖,一片青葉落下,化作寶卷,其中有一童子,足躡蓮花,手執如意,圓光照耀,上通九天,下通九地。
“獅兒!”
楚泰呼喚一聲,那九頭青獅一抖,九首各落下一道清氣,融入畫卷之中,化作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立在童子身邊,左右從隨。
伸手一指,那童子在九頭獅子的擁護下落入冥土。
才入幽冥,眉心慧光外顯,綻放億萬光彩,身邊環繞的九頭獅子,或齜牙咧嘴、或猙獰咆哮、或火焰噴吐、或身顯正氣,無量青華妙氣隨之湧動,化作青霞祥雲籠罩四周。
諸多生前積德行善的亡魂立刻受到牽引,落入青霞祥雲中一轉,立刻將死氣驅除,從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清醒過來,披上道袍,挽起發髻,隨著縹緲道音,對著童子口誦《救苦護身妙經》。
浩浩蕩蕩的青華妙氣與亡魂願力相結合,化作紫霧翻滾,顯化蓮花接引。
一時之間,紫霧青霞湧動,千朵蓮花綻放,慈光垂濟眾生,孤魂滯魄超拔。
另一邊,陰山之上的地藏大尊見此情景,上前一步,口誦佛經,慈悲佛光流轉虛空,宛如不斷盛開的蓮花,落下一片片花瓣,向著冥土四周滌蕩。
但地藏此舉並非壓製楚泰,而是為其顯露當今冥土氣象,同時配合楚泰昭示神通,梳理地脈,驚動花果山內諸多妖魔。
新晉的六大聖感受到冥土變化,紛紛動用神通,看向冥土。
便見到那幽冥之地,兩尊大神顯露神通,一者佛光流轉,宛如月光清涼,緩緩而動,照耀四方。
一者光明無量,恍若地府的太陽,金光照耀九地,卻不顯熾熱,反而如晨曦一般溫暖,富有生機。
二者力量交織,滌蕩冥土汙濁,乾涉人間地脈,他們紛紛感受到自家洞府、道場氣脈變化,甚至他們身上的氣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種天數正要落到他們的身上。
幾位妖王紛紛施展手段,觀摩氣數變化,驚駭的發現自己周身以種種秘法彙聚、穩定的福氣、壽氣、瑞氣正在不斷消退。
‘該死,這天庭當真陰險,明麵上鬥不過,就暗地裡動手。’
‘不對,老七怎麼沒有變化?’
‘是因為他先前沒吃肉,還是因為這裡的是他的道場?’
‘看那些拜入其勢力的妖王,被影響的程度似乎也不高。’
‘不好,我有些壓不住了。這地藏王,以及那日曜帝君的力量太過麻煩了,他們不是直接動手,而是以我等吃人的因緣,乾涉地脈之力,進而影響我等命數,想要壓下這等變化,最好的辦法是快些回去,鎮壓洞府,防止地脈乾涉我等。或者舍棄洞府道場,斷去同地脈聯係……’
幾位大聖相互對視一眼,暗中交流後,紛紛心生恐懼,便在宴席結束之後,各自找了個理由離去。
那孫悟空也沒多想,或者說他也清楚,幾位哥哥是回去防備天庭後手。
他一麵送走群妖,一麵也是讓猴子猴孫做好防護。
邊上馬、流、崩、芭四位將軍見狀,有些奇怪的看向孫悟空,詢問道:“大王為何突然悶悶不樂?”
“我先前感知到地府之中,又有一神顯化,他同那地藏王菩薩一起坐鎮冥土,攪動地脈,撼動了我那幾個哥哥的命數。你等被我劃去生死簿上名錄,恐怕會被追責。”
四位將軍聞言,哈哈大笑,表示自己等人追隨孫悟空,若是敗了,那就是命數如此。
聞言,孫悟空頓時露出笑容,道:“此言甚是,成功自是最好,若是敗了,便是命數如此!”
說完,親自帶領部分猴子猴孫舞刀弄槍起來。
因此,太白金星下界的時候,在水簾洞外觀看,便見到各樣妖精執劍拈槍,拿刀弄杖,弄得好好的靈山福地殺氣騰騰,煞氣森森。
當然,這等殺氣、煞氣對於太白而言,並無威脅,他降下祥雲,立刻被猴子猴孫圍住,似要動手。
拂塵一甩,將這些猴子猴孫攻勢攔下後,太白表明來意。
一猴妖見眾人鬥他不過,便回到洞內,向孫悟空彙報。
聽聞天界遣來天使,有聖旨請他,孫悟空頓時露出笑容,叫諸多下屬大開旗鼓,擺隊迎接。
簡單交流得知,天帝真的允了自己齊天大聖的名號,孫悟空喜出望外,當即便和太白金星上天,領受天恩,定下君臣名分,且命張、魯二班,在蟠桃園右首搭建一座齊天大聖府,內設安靜司和寧神司。
期間,楚泰也是用青枝沾染甘露,輕輕抖動,為孫悟空掃去汙穢,且讓人從自家道場之中摘取幾朵青蓮,贈送給孫悟空。
對於這位施法幫助自己,還第一個贈送禮物的人,孫悟空自然是頗有好感,在謝恩之後,便詢問同行的太白金星:“老倌兒,先前那天帝身邊,帝君打扮的青年是誰?”
太白金星在離開淩霄寶殿前,得到了楚泰的允許,非常自然的告訴孫悟空他的大部分信息。
“那是太乙日曜帝君,太一青童真君,救苦度厄上聖,先前在冥土之中建立道場的就是他,他可是古之帝君歸來,修為通天徹地,你先前同哪吒三太子鬥法期間顯化的孔雀羽毛,便是源自於這位帝君之手……”
“竟是如此厲害的人物嗎?我先前還隻是覺得他身邊的九頭青獅有些危險,沒想到其本身竟然更加厲害,日後定要多走動走動。”
太白金星聞言,並未答話,而另一邊的天帝也是希望楚泰能夠多關注一下孫悟空。
“道友,你也看出來了,這孫悟空不單單我等關注,那兩個被我等鎮壓的家夥同樣不放心,若無意外,他還會再反下天一次,並且這次他會陰陽失衡,那時候就是他最危險的時候。”
“雖然我等這裡還有老君八卦爐這一修補方案,但此舉我等已經做過太多次,並不敢保證每次都能有效,我看猴頭對你頗感興趣,未來幾年便麻煩你照顧一二。”
楚泰看了眼孫悟空所在的方向,看著這猴子體內入天之後越發膨脹的法力,以及不斷從金箍棒處收回的道果,簡單掐算了一下,發現正如天帝所言,無論有沒有後續的蟠桃會,這家夥的本質都會再有一次提升。
對比起來,花費蟠桃園中靈果和兜率宮內金丹的做法,反而是一種比較安穩的手段。
而現在,天帝顯然是想要再上一層保險。
對此,楚泰並沒有異議,自然也不會拒絕。
得到楚泰答複的天帝,麵露笑容,又是讓人取來兩件凝神靜氣的寶物,讓人送到齊天大聖府,安靜司和寧神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