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寒光殿少見的熱鬨起來,就連一向作亂的玉兔也不曾攪局。
待家事談舊、美酒舒心,月光尊者方才提起孔爵之事。
“國君可願聽我講一故事?”
“我好故事趣談,尊者若有故事,但可講來豐富此宴。”
忘憂國君頗為豪爽,飲下杯中酒水後伸手虛引,請月光尊者講述故事。
“我有一護法是為雀靈之身,他塵緣未斷曾入人間與一女子結為姻緣。
後那女子病故而終,致使兩人陰陽相隔各有遺憾。”
“中元節時他至幽冥陰土尋覓一遊,得知故人已轉世為忘憂國人。
父為逸樂王紀舒、母為忘憂國昌氏女昌筠,其今世名號為紀華,亦有逸樂郡主之尊名。”
“枉死判官念我曾助陰司討伐修羅國,故贈醒塵丹一枚。
此丹服之可解忘塵酒,亦能再憶前塵事。”
月光尊者道明孔爵之事,卻未出促成姻緣之語。
忘憂國君聽聞此言,也未慷慨應下,而是一邊斟酒、一邊發問。
“尊者意欲何為。”
“諸般緣法強求不得,因由善起、難全善果。
我意將醒塵丹贈予那姑娘,她吃不吃是因,記起舊事後願不願再續前緣是果。
我為說客、雀靈為逐者,但此因果當由那姑娘選、亦由她來定。”
“善,輪回新生斷前塵,是煩惱、還是思念,由她自選最好。”
說話間,忘憂國君接過醒塵丹,隨後又轉手遞向周元。
“蓋原縣侯可願代勞,此事我若發問便是君令,逸樂王是忠義之士定會以忠心奪親情。
你來便有了進退空間,至於如何聯絡你卻不必擔心,我可授你秘聞使之職,以密信之法轉送此丹。”
【叮,已觸發特殊事件誰思雀靈、相望不迷,接下後可獲得忘憂國秘聞使職位,亦可通過各地轉運使發送密信。
注:密信為指向型信件,不落驛站名錄直送目標手中。】
周元沒想到,孔爵之事兜兜轉轉竟然還是落到了他的手中。
不過,他本就是孔爵之友,自然不介意寫一封信件道明因果。
“既是陛下開口,我自然願意代勞。”
“甚好,我先支付走動酬勞,望你上心此事。”
【叮,獲得職位忘憂國秘聞使,獲得忘憂丹20,密信匣5。
注:忘憂秘聞使每日薪酬為一枚忘憂丹,每五日可領取一副密信匣。】
【密信匣:忘憂秘聞使常用之物,可用於發送隱蔽信件,並傳輸少量物品。】
忘憂國君一如既往的慷慨,周元還未做事便獲得了兩瓶忘憂丹與秘聞使職位。
月光尊者對此也很滿意,頌了一聲佛號後又贈寶光金蓮子五枚。
“如此便勞煩信使費心了,我不助糾纏、不阻真情,信使如實傳達即可。
莫到頭來雙喜變一癡,卻還不如各自留念、各自安好。”
“尊者放心,我會儘心行事,絕不作假求成。”
一場月宮佳宴全了家事,也促了姻緣。
也不知孔爵是否知曉,月光尊者幫他卻不助情之事。
想來應該是知道的,以月光尊者好教人向善的行為方式,入月宮前多半會與他說清其中因果。
月宮佳宴逐漸平靜,月光尊者先行告辭,周元亦追隨而去,唯留新月殿主與其父伴兔為樂。
“尊者慢行,我有奇異香火兩道,內蘊五德福運,亦有人之雜念。
其價值不好估量,不知可能送於尊者做那回禮之物。”
當周元取出五德福運香火時月光尊者還未表態,起盤觀影的月神望舒卻笑了起來。
“倒是有些耍賴本事,以此為禮也能結交四方英才。”
相比與月神望舒的暗中取笑,月光尊者就坦誠多了。
其接過五德福運香火端詳片刻後,又遞給了周元。
“此物價值不俗,些許雜念少用無礙。
不過我贈你蓮子是為甜嘴果腹之物,本就無需呈情感激,更無需拿這等香火回禮。”
能拒絕五德福運香火的人不多,大抵是等級越高越不苛求,但幽冥陰司是個例外。
至少忘塵君孟執安很喜歡五德福運香火,送魂使孟思真也難以抵抗五德福運之香。
“尊者不必與我客氣,我欲結個善緣,還望尊者不要推辭。”
周元執意送出一道五德福運香火,月光尊者倒也沒有拒絕。
她收下香火後又握拳攤掌,有八寶瑞光金蓮花開,內浮圓環之光,恰似蓮燈心火、月升盈滿。
【叮,獲得瑞光月蓮燈1,以月華之光為燈油、自身神念為燈芯,燃之可保命護身。
點亮月蓮燈可持續恢複自身血藍,佛門單位使用時亦可幅佛門術法效果、灼燒亂神迷心類負麵狀態。
注:需位於蓮燈照耀範圍方可生效,藏於儲物靈寶之內無法生效。】
“你是道家弟子,我有佛門尊號,卻不能贈你伏魔對敵之物。
這盞月蓮燈可護身保命,便送於你做回禮吧。”
月光尊者並未白拿香火,亦送出了一件價值不凡的瑞光月蓮燈。
隻是此物更適合佛門中人,其他職業倒是也能用,但無法發揮最大效果。
“尊者,我還有一道福運香火,你看可否再結個善緣。”
“莫要貪心,吾有事存心,需先行一步。”
周元想再換些靈物,月光尊者卻身化月光入新月初華門消失不見。
好在忘憂國君尚留戀宴席不曾離去,使他還能儘一番作陪之禮,亦尋機互通有無。
另一邊,東方遍淨天月光禪心殿中忽有月光彙聚,卻是月光尊者伴月華之光歸來。
早已等待多時的孔爵迎上前去,試問尊者此去可見忘憂國君。
“雀靈懷傲終有一癡,忘憂國君已應下此事,但不好以君令強行成全你一人。
為此遣下屬秘聞使代為傳信,讓那姑娘自行決定是憶前塵、還是忘舊事。”
“多謝尊者助我尋覓舊路,卻不知那秘聞使是何人,可會儘心行事。”
孔爵信的過月光尊者,但對素未謀麵的忘憂秘聞使心存疑慮。
“雀靈,殿中經書有缺,勞煩你抄錄百卷月淨三昧經。
待抄完經再與我說,事成便是秘聞使儘心,事不成便是秘聞使有誤嗎?
此心絕不可漲,以惡度他、擅行遷怒,怎能成就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