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京城官場,就被申時行這道奏疏震驚了一把。
昨天晚上,許多官老爺還聚在一起研究推算戶部新稅能給朝廷帶來多少銀錢收入,自己的衙門還有什麼事兒該做而沒有做的是,沒想到禮部居然在這個時候傳出這麼一道奏疏。
申時行打算在全國所有府縣大力推行社學,原本有穩定捐資的社學,如果不願意,捐資人願意保證經費充足的社學,官府自然樂見其成,隻是會時刻關注這些社學的教育情況。
而對於更多的,因為經費不足而難以為繼的社學,官府會直接接手,將每年地方上收取的“換帖銀”中一部分撥付給社學,讓他們能夠穩定經營。
社學將免費教授民家子識文斷字,教他們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曆算之類,讓懂的並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教育目標。
剩餘換帖銀,才會解送戶部,補充國用不足。
為此,申時行在奏疏裡提出,要由翰林院編撰《教義》做為社學通用教材,並逐步推廣全國。
禮部編製的《教義》,其印刷與《大明曆》一樣,由禮部負責印製,免費發放全國社學,以不使百姓徒耗銀錢。
同時奏疏還再次強調,按照洪武、正統和弘治年的旨意,全國上下孩童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應送社學讀書,並建議朝廷,對於凡誌於學文者,近鄉子弟,年20以下,皆可入學肄業,入學者得免差役。
二十歲以後科舉無望者,朝廷不再提供免役及免費教育。
申時行雖然很是上心此事,但其中諸多條款,其實還是魏廣德參考後世經驗,根據此時大明的現狀,用後世的角度思考後提出來的法子。
現在的大明朝,少年很小就要跟著父輩下地乾活或進城做工,換取所需衣食。
好吧,放在後世,那就是童工。
十來歲的孩童少年,還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時候大體力的勞動對他們身體發育其實並不好。
根據這道奏疏,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少年就可以進入社學學習,不入學者按照弘治年間的旨意,那就是“罰其父兄”,實際上已經是後世所謂的“義務教育”。
而阻礙民間學習的關鍵,那就是昂貴的書本費問題,朝廷也一力承擔下來。
實際上,大明朝每年十月發布的《大明曆》,就是由欽天監編製,禮部印刷後皇帝下旨發放全國,那是禁止私人刻印的。
每本《大明曆》上,都印有欽天監的官印。
當然,因為印製數量巨大,所以紙張都不怎麼好,屬於最低廉的草紙印刷。
但是《大明曆》畢竟是每年都要印製,或者說保質期就一年而已,所以紙張差點其實無所謂。
而《教義》也會如此,每年翰林院會對《教義》進行審核,或許會對其中一些地方進行修改,所以也不要求紙張和書肆書本一樣選擇優質紙張,一切都是為了追求數量和低成本。
因為《教義》的印製數量,是要比《大明曆》還要多的。
就算如此,也能讓百姓為此減少許多開支,要知道,這年頭書本可是很貴的。
朝廷直接把書錢和老師的束脩都給百姓解決了,惟一沒有管的,也就是孩童的口糧而已。
況且,這種強製教育隻執行到十五歲,那時候少年已經長大,願意繼續讀書自然可進學,不願意的,也可以自謀生路。
仔細看過申時行奏疏的人,都能夠想到,自此大明目不識丁者怕是不多了。
申時行奏疏沒有送到魏廣德手裡,對於這份奏疏,魏廣德有把握內閣通過,所以並沒有打招呼。
不過不出所料的,臨近午時的時候,張居正值房那邊就有人來請。
魏廣德過去後,看到的就是張四維正拿著申時行奏疏和張居正討論。
“善貸,你看看這份禮部的奏疏,是右侍郎申時行所奏。”
張居正讓魏廣德坐下後,麵露笑容對魏廣德說道,同時把手裡奏疏遞了過來。
他其實也能猜到,申時行的奏疏,八成是由魏廣德授意。
隻是,這份奏疏做的極好,可謂考慮到方方麵麵。
至少張居正看完以後,就沒想到有什麼需要補充或者修改的地方。
“禮部奏疏?我看看。”
魏廣德故作不知的樣子,伸手接過,快速翻看一遍,隨後由裝作低頭思考後才說道:“汝默這是早就有這個打算了,嗬嗬
昨日內閣才對戶部奏疏做出票擬,聽說昨晚不少官員都在討論此事。
沒想到,隔天他就拿出這麼一份奏疏來,算是把戶部的銀子算的明明白白。”
“嗬嗬,推廣教育也是禮部本職,想來在禮部他也沒閒著,隻是朝廷那時候缺銀子,他才沒有拿出來,知道看到有機會了。
嗯,若真執行,也算是全了禮部教化之功。”
張居正含笑撫須說道。
“叔大兄以為這奏疏如何?”
魏廣德聽到張居正這麼說,於是笑著問道。
“甚好。
若是前兩日拿到手裡,我還會難以抉擇,但現在嘛
若是戶部奏疏能在內廷批紅用印,戶部有了這筆銀子,社學之事大有可為。”
張居正答道,“適才我和子維還在說,汝默的奏疏,方方麵麵都考慮到了,實在難得,不愧狀元之才。”
“既如此,我這裡也沒有意見。
教化本就是朝廷職責,大力推行社學,於國於民都是好事兒,內閣理應支持才是,想來戶部也會為大局著想,會全力支持才對。”
魏廣德接話道。
“子維,奏疏是你接的,這票擬還是你來吧,內閣全力支持。”
張居正已經從魏廣德手裡收回奏疏,隨即遞給張四維,示意他對這份奏疏進行票擬。
張四維也不客氣,這可是利國利民大好事兒,他能票擬奏疏傳出去對他聲望也是有好處的。
就在張四維拿著奏疏到一旁書案後進行票擬的時候,魏廣德不經意對張居正說道:“叔大兄,我看汝默進入禮部已近兩年,曆練的也差不多了,是不是該轉遷吏部了。”
張居正臉上笑容稍微一收隨即又很快恢複,隻是依舊輕撫美髯,卻沒馬上接話。
魏廣德話裡的意思很明確,調申時行去吏部,完成禮部和吏部官職的轉換,這就是為最後一步做準備了。
對申時行這個人,張居正早有關注,不僅是因為他名聲不錯,還因為當初是魏廣德把他拉進的禮部。
自那時候開始,張居正就知道申時行應該是上了魏廣德的船。
無緣無故,誰會幫忙把人往內閣裡塞,最起碼申時行也向魏廣德表達了願意投靠的意願才會如此。
借著這份奏疏的功勞,讓申時行再進一步,確實也說得通。
張居正要打壓民間私學和講學之風不假,但官學自然不在其中。
社學由地方官府掌控,其實就是由過去的民間學院變成更低一級的官學,而且教授的內容也是早就有規定的,他倒是不反對。
隻是,由此就讓申時行更加接近內閣,魏廣德圖什麼,自然是昭然若渴。
良久,張居正微微點頭,不過他也不會輕易鬆口,笑道:“善貸,既然朝廷自此有了社學和官學兩層書院,書院實無存在必要。”
雖然張居正此時還沒有說服身後的一群人,還有幾個態度比較強硬,反對他禁毀書院的提議,但最主要的麻煩還是對麵這人。
他如果旗幟鮮明反對他的奏疏,怕是很容易就能聚攏一群官員。
其實,張居正對魏廣德的態度很是為難。
他其實早就考慮過拿掉魏廣德,隻是先不說其中難度,就算真做成了,內廷支持他而放棄魏廣德,那民間怕真的就要以此為據,說他專權禍國了。
現在內閣有魏廣德在,最起碼官員們不會這麼說,也就是下麵一些人會在背後犬吠。
最重要的還是,內廷不會因為就懷疑他,畢竟有魏廣德在一邊監督著,放權給他才會更放心。
“其他的,我都不反對,隻是禁毀書院,我依舊會反對。”
隻是,魏廣德還是說道,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立場。
“若是宮裡娘娘和皇帝都同意呢?”
張居正繼續追問道。
“善貸態度依舊,反對禁毀書院。”
魏廣德繼續堅持,“其實叔大兄,完全不必如此,朝廷隻需要對書院進行規範即可,比如書院山長、教授須每年向官府報備。
據此,朝廷就可以把一些人排除在書院之外。”
魏廣德的意思,其實就是你不喜歡那些說大話,口無遮攔的人,那就把他們排除在書院外。
不能進學院講學,自然就沒地方傳播他們的想法。
“善貸,你真不明白,就算如此,可下麵那些人,你有張良計,他有過牆梯,變著法子也會繞過這道限製的。
以我看來,唯有禁止才能防備。”
張居正收回手,搖頭說道。
“可他們不在書院,而是尋山野湖邊遊玩呢?”
魏廣德苦笑道。
張居正的思考其實是對的,要防止下麵有其他聲音,一禁了之其實最穩妥。
隻不過,禁書院是真的不好,在士林影響太大。
而且,他若是不在此事上表達明確的態度,會影響他的聲望,魏廣德是絕對不能鬆口的。
“遊玩為虛,講學為實,依舊觸犯朝廷法度,該如何懲罰就如何懲罰。
有功名者除名,無功名者下獄。”
張居正早就考慮到這種可能,不過到時候可不就是你解釋是遊玩,大家恰好遇到就能說通。
“官”字兩張口,最後還是要官來說你這是講學還是遊玩偶遇,根本不是你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且,張居正說出“除名”這個懲罰,其實也比較狠。
讀書人的平安符可就是這功名,沒了功名什麼也都不是了。
“有功名者初犯就是除名?”
魏廣德忽然問道。
張居正聞言,雙眼虛眯,片刻後才說道:“一次警告二次除名,再犯就是下獄。”
魏廣德微微點頭,“這個處罰也還能接受。”
“那書院這事兒?”
張居正聞言,馬上追問道。
“反對。”
魏廣德沒有半分思考,繼續說道。
在魏廣德看來,剛才這話算是讓他放下心來,那就是何心隱就算落到官府手裡,不還有兩次緩衝的機會。
何心隱有舉人功名,等於可以保他兩次。
嗯,也算他這個老鄉做了該做的事兒了。
張四維票擬好,又把奏疏拿了回來。
張居正沒伸手去接,隻是淡淡說道:“一會兒安排人直接送司禮監吧,這時候外麵怕是已經傳開了。”
“好。”
張四維笑著點點頭。
確實,一開始的時候,各衙門知道禮部伸手搶錢,都很是不滿。
不過等他們看完奏疏抄本,也知道沒辦法反對。
是的,雖然是在搶錢,可禮部這個建議是推行聖人之學,教化百姓,怎麼反對?
不僅不能反對,好像還得大力支持才對。
隻要敢反對,彆說民間怎麼傳,就算是在士林中也會落下惡名。
於是乎心裡不滿,可嘴巴上卻是大大的考讚,反應快的已經準備奏疏附議了。
至於指望這麼以折騰下來,戶部還能落下多少銀錢,還是算了。
大明行政區域劃分兩京十三省,十三布政使司又編有59道,全國分160個州府。
至於最低一級就是州縣有多少?
1311個。
這麼多社學,每年消耗銀錢也是天文數字,最少三、五十萬兩銀子打底。
說的,不僅有社學老師的祿錢,還有學生的課本費,根本不敢想要花多少錢。
因為到現在,就算是他們這些大明的官老爺都不清楚,大明境內到底有多少百姓。
黃冊上的數字,可沒幾個人信的。
“政是善政,可又是個無底洞。”
這是許多官員心裡的判斷,朝廷的日子依舊難過,並不會因為增加一項稅收而變得輕省下來。
開玩笑,社學老師以後搖身一變也會成為朝廷任命的教諭和訓導,雖然沒有官階屬於末流,可朝廷也得支俸祿,還是一種清高之職。
就在這時,外麵書吏來報,說兵部右侍郎曾省吾過來了。
“請他進來。”
張居正聽到是曾省吾來了,馬上說道。
很快,曾省吾進入值房,看到屋裡不止有張居正,魏廣德和張四維也在,倒是有點驚訝。
不過幾個人相互行禮後,曾省吾從袖中摸出一份文書說道:“這是緬甸戰報,剛送到兵部,譚大人讓我送過來。”
說完,曾省吾就把文書遞到魏廣德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