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劉辯其實並不在意什麼圍獵收獲。
他望著身邊的能臣將相們,這些人才是關鍵。
以盧植為首的公卿們端坐在臨時搭建的高台之上,看著不時出現的滿載而歸的將士們,或是閒聊,或是討論政事。
以他們的年紀,已經沒了在山林之中狩獵的興趣。
近年來,朝中的公卿相對穩定,許多官職上都是熟麵孔。
比如楊彪成為司空後空缺的衛尉一職,則由已經病愈的侍中羊續接任。
人事變動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朝堂的穩定性。而增加長吏主官在一個崗位上的任職年限,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一份很得認同的政治主張。
與公卿級彆的大臣相比,反而是作為中堅力量的各處府屬掾吏們在劉辯的記憶中更有名氣些。
不說尚書台原本的荀彧、陳群、郭嘉、孔伷等人,今年被以孝廉舉薦至三署的廬江郡人魯肅、陳留國人毛階,在經過三署考核之後,都被劉辯安排進了尚書台守尚書郎。
此外,朝中還有劉繇、審配、陳琳、趙昱、張昭、崔琰、袁渙、趙儼、杜襲、繁欽等人,但任用人才不能隻考慮名字而完全忽視年齡資曆。如劉繇、審配等,年齡資曆皆足,被公府征辟之後很快就被舉為侍禦史,但如趙儼等人,即便外任也至多為一小縣之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透過曆史,讓劉辯能夠分清誰有德行、誰有才能,這是劉辯在用人上的最大優勢。讓他不用為了鞏固地位而進行無謂的權力鬥爭,進而整日和臣子們勾心鬥角……
劉辯也不想分辨臣子們是忠於他還是忠於漢家天子,對他來說,結果都一樣。
……
而在離了高台的劉辯身邊,正圍繞著一群將官。
不過此時夠資格出現在劉辯身邊的,怎麼也得是校尉這一級彆的,次於校尉的軍司馬隻能排在後麵。
羽林中郎將朱皓朱文明乃是朱儁之子,在關羽離開後,考慮到他根正苗紅,且有賢名,劉辯最終選擇提拔了他。
曆史上,朱皓在揚州紛亂之際奉長安朝廷之命前往揚州擔任豫章太守,因為“善推誠以信人”,而被時任揚州刺史劉繇派去幫助他的笮融殺死,取而代之。
朱皓或許能力稍有不足,但能在亂世甘願奉令前往揚州,品行類父,值得信任。
而羽林郎作為戍衛東宮的軍隊,其最重要的就是忠誠。
畢竟朱皓轄製的羽林郎幾乎沒有出征的機會,而有出征機會的羽林郎則直接受皇甫酈管理,而朱皓並不會掣肘。
這就足夠了。
虎賁中郎將則是崔鈞崔州平,崔烈父子三人,司徒、西河太守……自先帝以來,崔氏皆得重任,可見一斑。不過若真去追溯過往,崔氏真正父子齊得重用的時間,還是崔烈走了先帝傅母的門路買官之後。
大概這就是崔烈的投名狀吧。
雖失了名聲,卻得了實惠,所謂一啄一飲,自有定數。
曆史上,崔州平在父兄死後,避難荊州,與徐庶一道同諸葛亮交好,慧眼識珠。
虎賁羽林的兩位中郎將列在劉辯身側,而劉辯的另一側則是西園校尉。
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劉備、下軍校尉黃忠。
在西園軍重整之初,黃忠就被召回西園軍了,畢竟當初涼州最大的隱患盧水雜胡已經被平定了。在黃忠卸任的護羌校尉由原彆部司馬徐晃接任,徐晃將會帶著“已經重新出發”的軍假司馬張飛作為副手,繼續鎮守涼州。
然後便是西園軍的兩位老人——馮芳和夏牟,兩人在當初皇甫嵩收複涼州之戰後期也曾參戰,戰功寥寥,卻也能說得過去,因著舊人的身份——而且馮芳還是蹇碩監管西園軍的一大臂助,是以兩人仍在西園擔任官職。
不過,在劉辯的安排之下,兩人麾下各有一位彆部司馬,分彆是張郃以及才被劉辯親自點名,從軍假司馬升上來的太史慈。
兩人之後乃是靠著軍功升為校尉的趙瑾和張楊,這兩人都是一步步從軍假司馬的位置上升上來的。
至於典軍校尉,則是出身涼州武威郡的段煨,其乃故太尉段熲的弟弟。
他此刻並未在場。
曆史上,在董卓當政之後,段煨雖是董卓麾下的大將,卻能在鎮守一方期間“修農事,不擄掠”,是董卓麾下大將中少有的能夠壽終正寢的人。
而在另一側,則是北軍五校尉。王匡、鮑信、毌丘毅之外,還有王瑰與周術。
王瑰雖也姓王,卻和王匡沒什麼關係。正相反,曆史上他也是個倒黴催的,和韓融一道被董卓派去勸解關東聯軍,被王匡給宰了。
如今王瑰與王匡為同僚,關係倒是不錯。
周術則出身廬江周氏,乃是周忠的從弟,周瑜的從父。他能成為北軍校尉,與廬江周氏襄助荀爽經略揚州不無關係。
畢竟相較於西園軍來說,北軍校尉的任命會帶有更多的政治考量,而北軍出征時也時常會擴充兵員,校尉也未必有機會領兵。
至於正在籌備中的北軍另外三部,目前還隻落在了紙麵上。
劉辯策馬回首,入眼的是各軍的司馬,這些人是軍中的中堅力量。
皇甫酈、張郃、太史慈、高覽……還有僅僅出現在名單之上的於禁。
在朝廷擺出求賢若渴的姿態後,各地的能為者或主動或被動的出現在了雒陽。
軍司馬中,劉辯多看了一眼來自北軍的司馬種輯,不僅僅是因為他曾出現在賈詡的名單之上,更因劉辯隱約記得,漢獻帝的衣帶詔中似乎也有他的存在。
上林苑中。
劉辯不在乎收獲,但在乎收獲的人可太多了。
往年雖然也有百姓偷偷摸摸的進入上林苑打獵獲取山貨,但烈度與如今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安逸已久的野獸們遭了大災。
對於孫策等羽林郎來說,這次圍獵更像一次團建,來幫助他們成為更合格的將官。
隨著日頭偏西,田豫等人帶隊歸來,各個年齡段的將官齊聚。
望著這一幕,劉辯誌得意滿,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等到來年的到來,去迎接屬於他的變革時代。
……
上林苑冬狩,算是光熹四年的最後一樁大事。
事實證明,軍中不缺人才。
即便有典韋這樣的能手在,但在將收獲平分之後,田豫雖帶領的什仍不能名列前茅。
隨後曹昂、張繡、馬超先後帶人歸來,他們的斬獲都不如田豫。
唯有孫策那什,遲遲不見蹤影。
直到大多數參與圍獵的將士們都歸來後,劉辯注意到遠方出現了數道牽馬的身影。
其中為首那人自南向北而來,並未牽馬,但肩上卻橫扛著一隻大物,隻離得遠,有點看不清楚。
待稍近了些,劉辯終於看清了,那人正是孫策,其橫在肩上的,乃是一隻死去的猛虎。
等孫策出了林間,陽光儘情地撒在了他的身上。
何謂“小霸王”,這就是啊!
見到這一幕,劉辯隻覺得不虛此行。
此後賞賜有差自是不必多說。
京兆兩次地震都沒鬨出什麼幺蛾子,就在劉辯以為他的光熹四年能夠安穩度過之際,在光熹四年的年尾,劉辯接到了一封急報。
安東將軍荀爽因疾去世。
與這份急報一同來的,還有荀爽寫給劉辯的最後一份奏書。
荀爽的奏書之中沒有一句涉及到自己,所言全都是揚州的公事。
劉辯讀之,心中五味雜陳。
曆史上,荀爽一直拒不出仕,可董卓一當政,他就應了征辟入京。
這是因為他貪慕富貴嗎?
當然不是。
自荀爽接到征辟之日起,到他在董卓的安排下被拜為三公,期間不過九十三日。但荀爽不改初心,一直在暗中聯絡有誌之士,舉薦賢能,謀劃除去董卓。
隻可惜事未靖而因病身故。
這就是清流士人的風骨。
而今,他以處士之身應劉辯公車之征,以公心經略揚州,隻可惜人力仍有儘時。
不過,這一次,劉辯發誓,荀爽定邦安民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
荀爽在奏書中向劉辯描述了揚州現狀之後,也給出了他離世後的安排建議。
他認為揚州江南之地地處偏遠,可以效仿涼州故事——以揚州人治揚。
因為他認為最適合接任他的人是廬江太守陸康。
其實在涼州、交州、益州、揚州的偏遠之郡,三互法執行的一直都不嚴格,尤其是在太守任上,不乏有在與家鄉相鄰之郡擔任太守的例子。
不過揚州畢竟不同於涼州,而且似刺史、安東將軍這樣有權統籌一州全境的畢竟不同於太守。
所以荀爽也給出了針對性的方案。
在他前往揚州的幾年,九江郡、廬江郡、吳郡這三郡的蠻夷數量本就稀少,在荀爽的主持下,如今已然無憂,隻要確保他留下的遺政能夠繼續執行即可。
這一點,治所在江北的揚州刺史便能勝任。
那麼,他的繼任者隻需將精力放到原本的丹陽、豫章、廬陵、會稽以及即將落地的閩中五郡。
安東將軍的職權範圍也可限製在其中。
而陸康乃是吳郡之人,如此,剛好避開了陸康的家鄉。
而荀爽又在最後言明——“陸季寧公卿之才。”
儼然是將陸康完成使命後的歸宿都找好了。
而在接到喪報之後,不僅荀彧罕見地請了假,尚在雒陽擔任謁者的荀爽之子荀棐當即辭官南下,前往揚州,準備帶著父親回到家鄉安葬。
荀爽在家鄉研究經典之時以著書編書為要,未曾廣收門徒,能被稱為他弟子的人並不多。
但因為他並不給士人抄錄他的編著設置門檻,敬重他的人甚多,早年就有了“碩儒”之名。
他離世的消息傳到潁川,不乏有士人在此等候荀棐的到來。
而與荀棐一同而來的,還有帶著劉辯旨意的天使。
這份加急完成的詔書在荀爽離世的消息傳到雒陽次日就完成了,天使帶著詔書快馬追上了已經出發的荀棐——贈車騎將軍,諡號“康”。
當此消息傳出,對外宣布曾受了荀爽編著的恩惠的士人更多了,他們紛紛跟隨著荀棐,言必稱要送荀公最後一程。
其中魚龍混雜,有真受過恩惠的,也有濫竽充數的。
荀棐顧念著父親,無心與某些投機分子拉扯,隻想著儘快迎回父親。
揚州,廬江郡。
荀爽是在豫章郡離世的,在他去世之後,作為弟子的周瑜強忍著悲痛扶棺北上,腦海中滿是與荀爽相處的一幕幕。
荀爽去世前曾交待他如今國家正是用人之際,讓他不必守喪三年。
可周瑜已然發自內心把荀爽視作自己的師長,即便嘴上答應,又如何能夠安心去真的這麼做呢!
光熹五年一月末,荀棐帶著周瑜等幾位荀爽的弟子一同回到潁川的家鄉。
荀彧也趁著這段朝政不忙的時間專門請假,也帶著劉辯的心意回鄉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