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雖也是六百石,與平準令相比更顯清貴,但對於想要追求功利勝於名聲的李儒來說,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而劉辯之所以選擇李儒,自然是有原因的。
漢家的大商人們沒有傻子,尤其是敢於靠操控物價獲利的,背後指不定藏著什麼靠山。
李儒博士出身,正兒八經在經學上有造詣的儒生,以他打壓無良商人天然身份壓製,換算成遊戲那是有傷害加成的。
至於李儒有沒有做這事的膽量?答案不必多言。
劉辯最大的疑慮是李儒的能力如何,這一點隻能且行且看了!
在李儒成為平準令之後,太學之議算是告一段落。
許多士人看到了朝廷做出的讓步,自得於自己的努力,讓天子聽到了他們的呼聲,從而修改了國策,心中皆興奮不已。
簡直是太驕傲了。
在詔書發布之後,雒陽的酒都漲價了。
如此,士人們,尤其是一些心懷大誌的年輕士人,自然是更願意入仕了。
其中小部分人看到太學生從小小的鄉吏做起,使得雒陽縣鄉裡大治,遂選擇了效仿。本就大治的雒陽不需要他們,但他們的家鄉需要。
這倒是劉辯沒有預料到的。不過這也很合理,以這個時代的儒學風氣,彆管現實怎麼乾,友善鄉裡、教化鄉裡是儒家的政治正確。
在發現了這一趨勢之後,劉辯在暗中用了些手段讚揚了一下這種行為。能趕到雒陽參與太學之議的士人幾乎沒有簡單的,要麼有家世,要麼有學識,當這些人選擇成為他們原本看不上的最低一等的鄉吏,那些識字的豪強子弟與他們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而這些願意主動當鄉吏的的士人們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做的更差吧。
當然,也有因沒有徹底廢除均輸法而不滿者。但在整體慶功的背景之下,這種聲音未免顯得有些煞風景。
畢竟當年鹽鐵之議也隻是廢除了酒類專賣,與之相比,而今均輸法的退讓可是太過明顯了。
明明是贏麻了好吧!
在這場士人們的狂歡之中,被劉辯看重的人才不可能全都像陳宮那樣直接外任地方。
與劉辯不停地吸納人才進入官僚體係中相對應的是,經常被劉辯塞入名士的禦史台、經常被劉辯塞入值得培養的賢才的尚書台、經常……哦,隻是作為後備並在此前缺乏存在感的謁者台……
儘管此三台有進有出,卻依舊早早地滿員了。
為此,劉辯還為多出來的人才“發明”了一個新職位,將滿員之外者稱為員外郎。
而劉辯之所以不將這些人安排在更合適的三署成為郎官,自然是要準備用三台的名義動用的,其中尚書台作為劉辯的外置大腦還則罷了,謁者台變成了主力。
謁者,掌賓讚受事,為天子傳達,又及上章報問;還有主殿上時節威儀的常侍謁者,以及負責管理的謁者仆射。
其中每個職責都有其他官署與謁者重複,最典型的就是黃門侍郎了,職責極為類似。
隻是黃門侍郎從屬於少府,謁者台從屬於衛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