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如果要了解人性的惡毒和陰險,必須認真閱讀和細品三國的曆史,因為的三國曆史是中國曆史記載史料最豐富,觀察曆史的角度最多,視野最深遠的一次。這個階段的曆史人物和事件都被描述得活靈活現,讓人不禁動情。
正因為如此,民國學者李宗吾先生以三國三個建國者曹操、劉備和孫權為人性標本,分析人性的險惡本性即厚顏無恥和黑心歹毒的本性簡稱厚黑本性,李先生是一個非常幽默的大文人,他稱自己這一研究成果為《厚黑學》。李先生認為要在人心險惡的社會裡成就大業,有誌於成就大業者必須進行厚黑雙修,達到厚不可測,黑而反光的修為程度,否則將一事無成。
李先生認為,曹操是中國曆史上厚黑雙修的登峰造極者第一人,曹操命名挾持皇帝,他卻宣稱自己是輔助皇帝,要天下人對他歌功頌德,可謂厚顏無恥至極;曹操疑心重,為了自保而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他常因為捕風捉影的事情,殺害恩人和手足兄弟,對外人更是刀起頭落,從不眨眼,可謂黑心歹毒至極。正因為如此,在同代弄潮兒中曹操成就最大。
劉備是與曹操搏殺到最後的兩個主要對手之一,他在厚黑雙修的方麵肯定也非常優秀,他厚顏無恥方麵與曹操不相上下,但是黑心方麵的修煉不及曹操,劉備有時候還心生憐憫、該殺不殺,明知道孔孟仁義道德是約束天下百姓的韁繩,他卻傻乎乎當真去做,說明劉備假仁假義,臉皮還不夠厚!因此,劉備隻能落得被曹操和孫權暴打,落得趕出中原,丟失荊州,龜縮在四川一地等待亡國的悲慘命運。
按照李先生的理論,孫權也是厚黑雙修方麵的卓越者,否則可能在曹操死亡、魏國亡國後,吳國仍然屹立不倒。但是吳國最終沒有得天下,亡國於晉國皇帝司馬炎之手,這說明孫權在厚黑兩麵不及曹操,更不及司馬炎!
司馬昭是曹操頭號軍師司馬懿的兒子,而司馬炎是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懿不僅是軍師而且是軍隊統帥,他是那個時代的頂級奸雄,曹操的很多厚黑功力都是司馬懿所賜,所以司馬炎的如此厚黑也就不足為奇。
司馬懿臨終前給子孫們的教誨是“受人之辱,不動於色。察人之過,不揚於人。覺人之詐,不憤於人。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欲為蒼鷹,勿與鳥爭!”,如此可見司馬懿將自己一生,懷抱鴻鵠之誌,在為人處世上,藏而不露,榮辱不驚,洞察善惡而能不動聲色,暗藏殺機而能審時度勢,待時而動的人生心得和信條傳授給他的接班人。在如此家教之中成長起來的司馬炎豈能是凡間之物?!
蜀國被司馬昭所滅,司馬昭滅蜀國時,得到魏國駐紮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地區氐族軍閥的鼎立幫助,氐族是蜀國的古老民族,是古越人的嫡係族裔,是古蜀國的貴族後裔,氐族人出身於古蜀國的農耕戍邊軍戶部隊,因此氐族人不僅精通農業,而且精通軍事和文化。
氐族從古至今居住在鬆潘高原、秦嶺南麓的漢中及北麓的寶雞(古稱陳倉)一帶,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漢中封漢王,劉邦起兵與項羽爭天下時,得到了氐族首領和全族人民的鼎立支持,氐族人積極加入漢軍,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漢朝開國後,劉邦將氐族故地全部封給氐族人,並將漢朝西北邊境交給氐族軍隊駐守。漢朝滅亡後,氐族人和氐族軍隊依附魏國,因此,氐族人和氐族軍隊支持司馬炎及其軍隊消滅蜀漢國很正常。
氐族人是四川和陝西關中的土著民族,他們對四川各方麵的情況非常熟悉,因此他們不僅幫助司馬昭消滅蜀漢朝廷及其軍隊,而且還幫助司馬昭對幫助蜀漢朝廷的彝族等土著勢力進行全麵而徹底的清剿,這導致彝族等土著民族逃離四川,遷移到雲貴高原各地,並通過青藏高原東北部山麓,通過河西走廊遷移到中亞和中東,彝族將他們的篝火文化和彝文化帶到中亞和中東,為拜火教等中東本土宗教的產生提供豐富的文化養分。
司馬炎的為人和手段,以及蜀國被滅國的慘烈故事,吳國朝廷和貴族們肯定多有耳聞,因此司馬炎帶領晉國(司馬炎篡位後建立的國家)的千軍萬馬氣勢洶洶地殺向吳國時,吳國那些貪生怕死的王族、貴族、士族和富豪們肯定都嚇得不輕,因此吳國上層階級聽到司馬炎興兵滅吳的消息後,他們紛紛在長江入海口各個碼頭準備了無數航海大船和奴婢,渡海逃亡琉球、日本和菲律賓等島國,以求人財保全。從此吳國的王族、貴族、士族和富豪們將吳國生活方式,生產技術,以及漢文化帶到了琉球、日本和菲律賓等島國,奠定了琉球、日本和菲律賓的建國基礎和文化基礎,
因此,日本人的服裝一直被稱為吳服,日本語也保留著吳語的發音方式和眾多詞彙,漢字也成為日本的法定文字,日本很多風俗也與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風俗相近。如果沒有這次吳國上層階級東渡日本,也許當今日本文化形態不會比當今太平洋西南地區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土著文化好多少。
司馬懿家族是一個典型的軍政流氓家族,這樣的家族治理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位滅魏,建立晉朝後,司馬家族開始登上中國帝王舞台。晉朝建立後,司馬炎的基本國策是穩定國內和邊疆,積極備戰,準備消滅吳國。晉朝建立在魏國的基礎上,魏國是建立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社會基礎之上,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控製中國社會的勢力主要是士族(或世族)階層,大士族往往文武兼備割據一方的軍閥,雖然通過殘酷戰爭各地士族武裝已經朝廷鏟除,但是士族首領仍然是當地的實際統治者,為了安撫士族,穩定地方社會,一般朝廷都給重要士族封官進爵,讓他們為朝廷服務。
晉朝為了統治全國仍然繼承漢朝分封製,分封親王管製各地,但是為了避免封國割據,與朝廷為敵,晉朝削減封國的郡兵,取消地方常備軍隊。如此操作使國內得到穩定。
但是,幫助晉國鎮守邊疆的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士族勢力對晉朝的國策極為不滿,他們認為他們為晉國南征北戰、立功無數,沒有得到晉國應有的封官進爵,現在還要削減他們的兵力,壓縮他們的地盤,擠壓他們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匈奴、鮮卑等邊疆大士族勢力首先對晉朝發難,晉朝即刻陷入戰爭和動蕩之中。
公元270年,河西鮮卑領主禿發樹機能發動叛亂攻擊晉朝軍隊,次年盤踞陝西關中地區匈奴首領劉猛率領大軍出函穀關,兵鋒直指晉朝都城洛陽。
公元272年,通過兩年多戰爭晉軍阻擊匈奴軍的入侵,最終司馬炎派晉軍大將何楨招降匈奴大將李恪,從而平定匈奴首領劉猛叛亂,但是大部分匈奴軍及其家屬安頓在洛陽京畿地區附近,為西晉滅亡埋下禍根。
第(1/3)頁
第(2/3)頁
公元275年,為了解決前線士兵不足的問題,司馬炎釋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將大量士兵調往前線作戰,在晉朝大軍強大攻勢下,鮮卑首領樹機能率兵眾歸降晉朝。同年,在晉朝兵鋒威逼下,漠北鮮卑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晉朝,與晉朝結盟,晉朝派大將馬循出雁門關,平定漠北鮮卑。從此晉國邊關得以安寧。
國內和邊關穩定後,司馬炎派羊祜鎮守襄陽與吳將陸抗對峙,防禦吳國;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準備順長江而下消滅吳國。
公元280年,通過周密軍事準備和淩厲戰術晉朝一舉平定吳國,中國從此再獲統一,晉朝開始中國大一統。
從公元280年到公元291年,晉朝隻維持了短短的十一年的和平穩定局麵,隨後國家又陷入“八王之亂”引發的內亂,並導致鮮卑、匈奴、羯、氐、羌等民族武裝入主中原,造成軍閥混戰,最終導致西晉滅亡。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晉惠帝繼位。晉武帝的嶽父楊駿托孤輔政 ,朝廷派出汝南王司馬亮鎮守許昌。野心勃勃的皇後賈南風乾政。當時楊駿執政,與賈後對立,楊駿為了鞏固自身勢力,任命其親信掌管禁軍,此舉使宗室諸王與某些大臣不滿。
公元291年三月,賈後藉由楚王司馬瑋(司馬炎之子)除去楊駿及其勢力,任命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之子)與衛瓘掌政 。不久賈後利用楚王司馬瑋與汝南王司馬亮不合去除汝南王及衛瓘,再以偽詔殺司馬瑋,任命張華、裴頠及賈模等人掌政。
至此賈後奪權成功。所幸張華等人同心協力,儘忠職守,政局得以穩固。此時關中羌氐叛。
公元294年匈奴首領郝散率兵反叛,不久被晉軍平定。
公元296年,匈奴首領郝散其弟郝度元以齊萬年為首,聯合西北馬蘭羌人、盧水胡人叛變。
公元299年,叛軍齊萬年部被晉軍平定。晉軍將領江統和郭欽都曾建議晉朝廷將胡族強製遷離中原,他們所著《徙戎論》提出更完整的主張,但是晉朝廷不從,他們要施行對優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不強製遷徙那些已經入駐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到域外,同時他們也沒有對有野心的分裂想法的異族和本國貴族采取遷徙和防範措施,朝廷的這些操作給國家造成了極大危害。
由於太子司馬遹非賈後所生,賈後意圖廢除,八王之亂由此開始。
公元300年,太子司馬遹被賈後汙蔑謀反,被廢。趙王司馬倫采納孫秀計,挑撥賈後殺掉太子。而後趙王倫聯合齊王司馬冏以替太子報仇為由,發兵除去賈後及其黨羽,趙王倫專政。
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篡逆稱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為太上皇。三月,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三王聯合常山王司馬乂(後封長沙王)伐司馬倫。五月去除趙王倫及其黨羽,惠帝複位,齊王冏專政。
公元302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派軍討伐齊王冏,長沙王司馬乂聯合宮廷將領於京城洛陽響應。齊王司馬冏及其黨羽被除,長沙王司馬乂掌政,被外戚羊玄之遙控。
公元303年,成都王穎聯合河間王顒率軍攻擊洛陽,討伐羊玄之等人,但被長沙王乂屢屢擊敗。
公元304年初,洛陽城缺糧,宮廷將領逼東海王司馬越奏免長沙王司馬乂,開城投降。長沙王乂被河間王顒將領張方殺害,成都王穎迫惠帝立其為皇太弟,河間王顒為太宰,東海王越為尚書令。成都王穎勝利後,班師返鄴,政治中心北移。而後宮廷將領陳軫集結各方兵力,挾惠帝討伐成都王穎。最後失敗,晉惠帝被俘,東海王越逃至其封國東海(今山東郯城北),河間王顒將領張方占領洛陽。
但不久,司馬越的親弟並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及幽州刺史王浚聯合異族鮮卑、烏桓等勢力擊敗成都王穎。張方挾晉惠帝逃至洛陽,擁有關中及洛陽的河間王顒與東海王和解,最後成都王穎被廢,河間王顒改立司馬熾為皇太弟。
公元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和司馬騰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並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布獨立建國。
第(2/3)頁
第(3/3)頁
公元305年,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
公元306年,東海王越攻入長安。司馬顒和司馬穎敗走,司馬模占領長安。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成都王被害,晉惠帝被司馬越毒死,其弟豫章王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由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在八王之亂期間,晉朝國內到處是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內遷少數民族受到當時士族統治者加倍的極端壓迫,迫使內遷諸民族乘機紛紛舉兵造反,尋求獨立謀生,因此造成五胡亂華的曠世大劫難,永嘉之禍後士族百姓紛紛南渡自保。
在八王之亂期間,“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十六國,分彆是: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大夏、北燕。後世由此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實際上先後還有冉魏、翟魏、西燕、桓楚、譙蜀、前後仇池等僭偽政權。
當時,作亂中國的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氐及高句麗。
八王之亂期間,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少數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陸續叛變,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於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號成,與羅尚在巴郡對峙。
308年匈奴首領劉淵稱帝,國號漢,割據山西西南部。由於晉朝在中原解除武備,無力平定叛亂,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麵臨一場覆亡危機。
劉淵為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攻打洛陽,多次被擊敗。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石勒吞並王彌,脫離劉淵轉戰南下。
公元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並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懷帝困於洛陽。
公元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儘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公元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湣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
公元316年,晉湣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 。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多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並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續、青州的曹嶷、徐龕;東北還有慕容廆、段眷;北方還有代王;西北涼州還有張氏集團。然而,並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王敦密令將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劉聰死後,部將分裂,叛逃的多達二十萬戶,晉軍也一度攻打到離其都城不遠的絳縣,靳準殺劉粲,建立晉藩天王製度,向晉朝臣屬,不久遇害。石勒占領了河東,劉曜也拋棄漢旗號,兩人都自立為趙國。劉曜載記: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向前趙的劉曜稱臣(張軌傳記載張茂未降並打敗了劉曜)。與晉朝對立的三個割據勢力,在當時占領了晉朝五分之一的國土。
西晉滅亡使從秦朝、漢朝、三國、魏國等繼承和積累下來的國家文化典籍、技術法式、文獻檔案等全數落入異族之手,或者隨著朝廷外逃人員流失域外。因此造成中華文化大量流失,以及眾多涉及天文、地理、冶金、材料、軍事、工程、製造、農業、醫學等保密技術、單傳技術和專利技術的流失和失傳,中華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當然,這些流失域外和海外的國家文化典籍、技術法式、文獻檔案等給中國周邊地區的文明發展注入極其強大的養分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