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鑿壁窺光 > 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曆史梳理

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曆史梳理(1 / 1)

推荐阅读:

很多讀者可能要發出這樣的提問,喂!老兄!你說夠了嗎?你不能因為一個大冰河期、一個小冰期、一個三星堆,就這樣推測世界曆史和東亞曆史吧?按照你的說法,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悠久和優秀?。

當然,肯定還有比這些問題更加難聽的問題。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順利閱讀本文,我們有必要先回答這些問題,以消除部分困惑。由於近兩百多年來西方控製了這個世界文化和教育的話語權和操控權,因此東西方主流社會都認為,埃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隨後西方文明通過中東、西域等地區影響東亞地區,並形成黃河流域文明即華夏文明。同時,西方人認為西方世界的白種人比東方世界的黃種人更優秀。而支撐這個觀點的強大曆史證據是西方創造了金字塔、神廟等偉大建築和燦爛文化,但是東亞地區沒有這樣的建築和文化。

其實,我們已經從超智人創造論、冰河期東南亞人類文明中心論、冰河期變暖期人類大遷徙等闡述了東亞大陸比歐洲大陸更早形成文明,因此東亞文明比西方文明發展曆史更加悠久,更加係統和完備。

最近的重大曆史發現,也證明了我們上述觀點,近期考古發現了印尼爪哇島巴東山金字塔,該金字塔高136米,在建造方式和規模上與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轍,根據該金字塔表麵石材腐蝕和風化程度,科學家認為該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早建了至少1萬年,這說明東南亞古文化圈比地中海文化圈曆史更加悠久。在不考慮超智人對人類影響的情況下,在冰河期地中海地區和歐洲地區屬於非常寒冷和乾旱的寒帶地區,這些地區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在冰河期這些地區幾乎都是無人區。冰河期變暖,人類大遷徙之後,中海地區和歐洲地區才開始有較為頻繁的人類活動。

近期西方考古界在波蘭、德國、法國、英國等地區發現7000多年以前人類遺址,有古人居住過的洞穴、地道和地下城市,發現大量墓葬和地道裡整齊堆放的骸骨,根據科學家和人類學家的測定和研究,這些墓葬和喪葬方式類似於薩滿教的典型葬法,還有東南亞盛行的二次葬,這些骸骨基本上都屬於黃種人的骸骨。這些地道和地下城的建造方式,與中國中原地區、陝西地區的窯洞村寨、大規模地道和地下城市的修建方式一模一樣,因此人類學家認為歐洲地區出現的黃種人文化遺址,是從東亞黃河流域地區遷徙到歐洲的定居的黃種人民族留下的,由於當時歐洲仍然非常寒冷和乾旱,因此他們隻能挖掘窯洞、地道和地下城居住。

同時,人類學家認為新疆地區坎兒井等地下建築也是這群向西遷徙的黃種人修建的。這些曆史發現和科學研究表明,黃種人是歐洲大陸早期居民,黃種人與歐洲大陸更早的居民融合成了現代的歐洲人即歐洲白種人,世界上不存在純種的白人,因此種族優越論是一個偽命題,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優越不優越還要靠智慧和拚搏,想成為贏家隻能靠實力打敗對手,在人類之間殘酷競爭中,人類的基因、相貌和本能不可能起決定作用。

言歸正傳,人類曆史給我們的基本常識是:自私自利可以讓一個人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也可以讓一個小家庭獲得溫飽,可以求得一時平安。但是,隻有大公無私的聖人品行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隻有超越個體的利益,脫離狹隘思維和自然束縛,具有大愛的無私者,才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那些隻會抱著自私自利不放,思維狹隘,在自然力量麵前瑟瑟發抖的人群和民族,他們必然被無情淘汰,消失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裡。

感謝命運,經曆小冰河期的社會動蕩之後,上天讓中華民族早早擺脫了自私自利的邪惡陷阱,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入了無私、豁達和博愛的自由世界。

按照中國傳統曆史觀念,中國曆史從“三皇五帝”開始,三皇至少有兩個典型版本,第一版,認為三皇是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第二版認為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三皇時代是為了解釋人類生命及文明起源問題,東亞古人在人類遠古曆史記憶的基礎上編造的曆史時代。東亞古人認為,人類被母神女媧創造出來,人類被創造後,人類馬上進入意識和思想尚未發育健全的混沌時代。

隨後,人類父神伏羲對人類進行思想啟蒙教育,他教會人類認識自我、環境和世界的基本方法,並且開創《易經》學說,教導人類“陰陽聚合生萬物”的理論。《易經》的基本理論是“天地本虛無,幽玄微妙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萬物”,也就是說宇宙萬物本來虛無,但是在冥冥幽暗中深藏萌發滋生的太極。太極即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生成兩儀即陰陽,陰陽是兩種構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因子。兩儀生成四象,即陰陽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變出四種事物存在的大環境和條件。四象生八卦,即四象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變出八種事物的基本類型。八卦衍萬物,即通過八卦不斷聚合和疊加生成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在伏羲之後,很多學問大家在八卦的基礎上,演變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萬事萬物的六十四種基本因果演變模式。伏羲創立陰陽理論,成為中國哲學、預測學、策略學、兵法、管理學、社會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等學科的理論基礎。

神農氏是教導人類發展農業及醫學的祖師,他幫助人類認識動植物資源,解決了人類吃飯及健康等問題。

有巢氏是教導人類選擇居住地,建造住房和村落的祖師,他教會人類選擇生存及發展基地,建造住房和村落,教導人類組建和管理家庭、村莊、部落和氏族社會的基本方法。

燧人氏是教導人類如何使用火的祖師,並將製造燃料、生火、保留火種、建造火爐、製作熟食、燒製陶瓷、冶煉金屬、火工製造等技術傳授給人類。

當然,人類祖師肯定不止三位,他們肯定很多,否則人類的意識、知識、思想、智慧、技能等方麵不可能如此完備和高明。

人類經過祖師們教導和開化之後,進入五帝時代,五帝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華夏族的人文始祖,華夏族是三皇的嫡係後裔,因此伏羲是華夏族的父神,女媧是華夏族的母神。這樣華夏族的前生今生就交代清楚了,當然寫這些曆史的大家們,他們不是為了讓讀者清楚曆史的真相和真理才書寫曆史,他們隻為朝廷為自己的飯碗和榮華富貴而寫。

按照本文的分析和結論,夏朝應該從黃帝稱帝時開始算起,但是有曆代史學家不想讓後人過於關注黃帝的曆史,因此他們將華夏族的“五帝”時代歸入一個意識混沌、文明初開、具有神話色彩的時代,而將以黃帝異姓的華夏族帝王,視為開朝帝王即夏、商、周等朝代。

由於,華夏族離開陝北地區進入四川地區剛剛立足時,正是小冰河期最寒冷和乾旱的時期,北方的氣候環境仍然非常惡劣。因此,華夏族及其帝王和朝廷仍然在四川地區生息和發展。

黃帝之後的顓頊、帝嚳等兩位帝王的工作主要是安撫民眾、發展生產、繁榮商貿、鞏固國防等。

也許到了帝堯時代,小冰河期才是開始結束,地球氣候開始變暖、濕潤和多雨,此時應該是距今4100年左右。因為氣候及環境的改善,極大地促進農業及畜牧業的發展,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因此帝堯派出多路先遣軍和墾荒團,向北到“幽都”定居;向南到“南交”定居;向西到“西土昧穀”定居;向東到“日出”之地定居。同時,加強國家本土的治理及生產發展。

為了完成國家本土的治理及生產發展。帝堯派遣族親重臣鯀,去治理國土水患,並教化國民發展農業生產。但是直到帝堯去世,帝舜當朝,鯀也沒能將國家的水患治理好,更不用說發展生產了。因為鯀無能,耽誤國家大事,帝舜將鯀治罪殺死。然後,帝舜朝廷舉薦和任命鯀的嫡子禹即大禹,去完成他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業——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當然防禦外族入侵,拓展疆域也是大禹的任務。

在《史記夏本紀》中,大禹治水的主要地區是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平原等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河南、山東和江蘇等地區,而且大禹的治水足跡涉及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直到中國南海的廣袤地區,大禹劃定中國大州及地理疆域的第一人。在那個人口稀少,技術能力和裝備極其低下的條件下,大禹要帶領一群衣不蔽體、赤手空拳的古人,治理如此廣袤無垠、滔滔洪水的沼澤荒蕪之地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隻有回到華夏族那個時候的生存和發展的處境四川及其周邊地區,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曆史。在大禹走馬上任的時候,經過黃帝、顓頊、帝嚳、帝堯等四代帝王治理,四川地區已經成為華夏族的立國基礎,而且華夏族的人口獲得了爆炸式增長,人口分流成為華夏朝廷減輕壓力和減少社會矛盾的主要措施,因此大禹成為帶領一部分華夏族去四川之外的地區發展。

“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是人口分流的官方表述,當然向外發展也能為國家開疆擴土,增加國家的稅賦收入。大禹應該比他父親更清楚華夏朝廷的目的。為了有順利完成華夏朝廷的任務,大禹隻能帶領他負責管理的華夏部族,通過西陵峽地區,進入廣袤的江漢平原即今湖北地區即楚地去尋找機會!

江漢平原地區地勢低窪,從古至今都是長江水患的重災區。由於小冰河期結束,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暴雨頻繁,長江水位暴漲,江漢平原及其周邊低窪地區變成汪洋和沼澤之地。這裡本來是神農氏及炎帝的地盤,但是水患猖獗,神農族和炎帝族已經大部分撤退到長江以南地區或者地勢較高的地區,此時這個地區人口非常稀少。

由於多年季節性的水災,讓大禹的團隊,掌握了楚地的淹沒區及淹沒水位,以及洪泛區和內澇區等不同程度的水患地區。掌握這些情況後,大禹帶領族人,在神農族和炎帝族丟棄的土地上,治理水患,發展農業生產。

在沒有水淹的土地上禹族直接開荒造田,引水灌溉,種植水稻,這直接解決了禹族及治水團隊的糧食供應問題。同時,大禹團隊首先治理內澇區,在內澇區開溝引洪,保證發洪水時不在內澇。因此,這些地區治理過後,馬上變成良田。洪泛區是由於河堤過低而造成水患區域,這些地區隻要加高河堤,修建排洪渠,就可以防止水患,因此,這些臨江地區很快得到大禹團隊的治理。隨著農田的增多,勞動力不足,大禹團隊開始招募神農族和炎帝族的流民種植這些已經治理好的農田。最終,大禹治水團隊通過考察山川地形,疏通河道或重新規劃及開挖河道,將江水的淹沒區減少到最小,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這樣循環滾動操作下來,大禹集團的控製土地和人口越來越多,而且出產的糧食、牲畜和物資也越來越多,這些土產不僅滿足了大禹集團需求,同時還給華夏朝廷交納了稅賦。

楚地開發成功並取得成套經驗後,大禹集團繼續如法炮製地,他們治理和開發了長江中下遊的江淮及江南地區,此時大禹集團的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了華夏朝廷!

枝強乾弱必然造成大樹傾覆,為了避免華夏朝廷與大禹集團的分裂和戰爭,帝舜將華夏帝位禪讓給大禹,即帝禹。

帝禹仁慈厚道,雖然帝舜是他的殺父仇人,但是大禹放過了帝舜,讓他去南方巡遊。帝舜攜帶親信及衛隊南渡長江,過洞庭湖,沿湘江逆流南上,到桂林,順漓江南下,到漓江與鬱江的交彙地蒼梧,並駕崩於蒼梧之野。帝舜去世後,隨從將他返回,並葬於江南九疑即零陵。

帝舜是華夏族到蜀地後的第八代嫡係後裔,他從小耳聞目睹蜀地民風及濃厚的古越文化,因此他已經完全認同古越文化,認為自己就是古越人,因為他至少有一半純正的古越人血統,他去南方就是想尋找華夏民族的根源。也許他已經如願以償,他安詳而滿足地離開了這個充滿紛爭而殘酷的世界!

大禹接管華夏江山後,繼續進行治水、擴大地區、發展生產、完善國家統治等工作。大禹接管天下十年後,他在向東巡狩江南地區,在今浙江會稽山駕崩。

大禹去世後,大禹兒子啟,被諸侯推薦為帝,由於大禹姓夏後,因此,史稱其為夏後帝啟,國號為夏,史稱夏朝。從此開啟中國“家天下”模式的帝位宗法繼承製度。

啟稱帝後,有諸侯造反,啟領兵親征,平定叛亂。隨後帝啟繼承父業,繼續向北方擴張,兼並其他民族,將河西走廊、秦川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華北平原等納入夏朝的統治範圍。

家天下模式的宗法製度從一開始決定了它的宿命,即開朝帝王通過艱難奮鬥而得天下,因此前幾代帝王深知珍惜國家,以及國家基礎即人民。但是王朝末期幾代帝王往往生活奢靡,腐敗無能,揮霍財力,殘害百姓,從而導致王朝覆滅!

距今3600多年前,由於夏後帝桀施行暴政,荒淫無度,導致諸侯昆吾氏起兵作亂。殷契嫡係後裔湯,興師率領諸侯聯軍討伐昆吾。平定叛亂後,湯率軍討伐夏桀。夏朝覆滅後,天下諸侯推舉湯為帝。由於四川和長江流域地區是夏朝的根據地,華夏族文化根基雄厚,因此為了減少華夏文化的影響,建立屬於自己的統治根據,湯率領部屬和本族移居黃河中下遊地區,並定都朝歌今河南省濮陽市淇縣,國號商殷,史稱商朝。

由於夏朝主要活動區域在四川地區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因此按照夏朝傳統的地理概念,考古學家肯定不可能在黃河流域地區找到夏朝的曆史證據。

商朝是第一個以黃河中下遊平原即中原為統治中心的中華帝國。商朝的國民主要包括漁獵民族東夷人,以及從江淮及江南地區北遷而來的古越族和華夏族。

經過夏朝五六百年對母係氏族社會和宗教製度的改革,中華各族人民已經養成了順應大自然、認命、豁達、務實、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建立了“神必善,魔必惡,神魔不容,敬神敬人,不敬魔鬼”的神靈宗教觀念,建立了“生則有,死則無”、“隻要一時樂,不求萬世寧”、“今生黯然辛苦渡,勝過地府萬世眠”等積極生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基本上擺脫了宗教神權對思想和精神的控製。

曆史學家通過讀殷墟甲骨文占卜祭祀文的破解得知,商朝人在祈求大自然恩賜,以及舉行戰爭、王侯喪葬等重大祭祀時,熱衷於人祭,這些祭文涉及的人祭數量超過萬人!這說明,商朝的原始宗教即薩滿教恢複嚴重,母係社會神權仍然統治著商朝人的精神世界。

在商朝母係氏族社會的製度和習俗,逐步向父係氏族社會的製度和習俗過度,在國家體製中全麵杜絕“神權乾政”現象,全麵廢除女權專享專利製度,廢除辟的統治者方式,推行男權方式的帝、王、侯、公、君、卿等封建等級統治製度及體係,在古越族中“王wa

g”是看、望wa

g的意思,因此“王”的原意是監察官和總督;在古越語中“君ju

”與“金ji

”近音同義,因此君的本意是“高貴的執法者”。這些意義重大的社會變革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前1027年,商朝末代帝王紂昏庸腐敗、殘害忠良,引起天下大亂,居於秦川渭涇地區華夏族首領姬發率領部族軍隊,聯合天下諸侯,攻陷殷商都城朝歌,消滅紂王及其朝廷,此時周朝正好運行了573年。

商殷覆滅後,天下諸侯擁戴姬發為天子,隨後姬發在秦川豐鎬定都稱王,並將京畿及王土之外的國家土地分封給姬姓王族諸侯,以及異姓貴族諸侯,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

周朝時,朝廷非常重視華夏民族的文化建設,但是由於周朝的知識精英們對華夏民族的早期曆史知之甚少,加上當時中國各族分化嚴重、缺乏相互認同,民族之間衝突頻繁、相互仇恨,因此周朝的民族觀念變得非常狹隘,他們將秦川地區及中原地區視為華夏民族的祖宗之地,必須獨享和堅守。而祖地之外都是異族,居住在華夏祖地北部的是北狄;在華夏祖地南部的是南蠻;在華夏祖地西部的是西戎;在華夏祖地東部的是東夷。周朝的民族政策是同化異族,讓異族改宗成為華夏族,否則就是冒犯和挑戰華夏,必須受到討伐和征服。這種觀念和做法必然導致周朝天下各階層矛盾深重、衝突不斷,社會長期處於分崩離析、各自為政、相互仇恨的高危狀態。

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周朝對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民族、部落、諸侯國、方國等影響力非常有限,周朝對於中原及其周邊地區的統治非常虛弱,最終淪為強勢諸侯國操控的傀儡,朝廷長期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曆史記載,周朝的貴族和華夏族的生產方式為農耕和遊牧,他們有時河流地區耕種土地,有時在大漠草原過著遊牧生活,由此可見周朝中下層人民並不關心朝廷,他們隻想過好生活。

周朝中後期,中國之地進入戰國時期,此時周朝完全失去對國家控製,對社會影響,中國之地陷入諸侯相互攻伐的大混亂、大災難之中。

此時,中原等黃河中下遊地區出現不可儘數的諸侯國和地方小國,在長江流域地區也出現蜀國、楚國、吳國和越國等挑戰中原王權的南方大國。

在這個中華帝國全麵進入大混亂前夕,中國出現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聖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認為社會的爭鬥及混亂是由於缺乏“棄惡揚善”的道德教化及規範,缺少規範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規章和法律,因此,孔子提倡恢複周禮(即道德教化及規範的周朝模式),恢複周朝正統(即由周朝立法、司法和執法,平息社會鬥爭及混亂)。孔子的主張非常善良和正確,但是當時的國家已經形如朽木,它如何能承受孔夫子的精雕細刻?!因此,孔子一生飽受挫折、顛沛流離,雖然終生為儒,桃李天下,但是隻能貧居市井,慘淡營生!

孔子一生思考禮儀教化、倫理法度,終生修行道德,實踐自己主張。他為人謙虛,勤奮好心,他曾經長途跋涉到楚國拜訪曾經擔任過周朝史官的老子,向他請教周禮,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老子的意思是,由於年代久遠,文獻遺失,周禮的精神、內容和形式已經無法考證,目前我們知道周禮都是口頭流傳下來的。老子的深意是讓孔子根據社會和國家真實需要,去思考和實踐禮儀教化等,不要被古法困惑。

孔子晚年潛心著書立說,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偉大貢獻在於,他旗幟鮮明地全麵否定母係宗法製度,孔子倡導仁義,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平等人權道德觀,孔子是中國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確立父係宗法製度,確立男權優於女權,男女搭配協作,建立基於愛民和法製原則帝王統治體係,全麵解放社會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他宣揚和實踐仁義、廉恥、忠君、孝道、倫理、次序和博愛等道德觀念和社會製度,為社會的安定團結和有效運行提供了保障;他提倡發展全民教育,強調“有教無類”,打破統治階級和貴族對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全麵壟斷,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不可磨滅貢獻;他創立了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為貴,君為輕”,強調人民是國家發展經濟和社會的唯一基礎和力量,國家必須滿足人民在生存、保障、參與和自由等方麵基本需求,民本思想為中國曆朝曆代的統治者管理國家提供了思想基礎;宣揚和平發展,反對戰爭和掠奪,為中華民族避免和減少戰爭提供了思想力量。

同時孔子是第一個淡化和否定鬼神觀念的聖人,孔子一生強調和實踐“事在人為,天道酬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正確人生觀,反對求神保佑及恩賜,反對消極等待、懈怠懶惰、不勞而獲,鼓舞堅守本心,敢為先、敢擔當,勤奮刻苦,多勞多得,不求人,不求天。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裡,社會矛盾激烈,浮躁不安,各地充滿混亂,但是惡劣生存環境,已經嚴峻生活壓力反而激發起人們對社會災難原因,以及奮發圖強,拯救天下的深入思考。因此,在年代裡,不僅產生了孔子這樣偉大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還誕生了老子、墨子、韓非子、孫子等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法學家和軍事家。這些大家共同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脫離人類原始文明母體即遠古東南亞文明的人類偉大文明,從此,中華文明漸漸穩步走向繁榮和成熟。在往後專門論述人類思想及文明的章節裡,我們將繼續討論中華文明。

公元前222年,立國於秦川地區渭水河畔的秦國,在征服韓、趙、魏、燕、齊等中原強國,以及楚、吳、越等長江流域地區的強國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統一的集權製大帝國即秦國,史稱秦朝。

秦朝廢除商朝以來的國家執行的建立在父氏宗法製度基礎上的王侯分封製,建立父氏宗法中央集權的皇帝製統治體係,皇帝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下設朝廷管理國家大事及地方事務。推行郡縣製,根據山川和地形阻隔的狀況,以及文化屬性及特征,將國家分為若乾郡即地方行政區域,郡設若乾縣,郡縣長官均有朝廷委任、考核和任免。為了提高國家運行效率,推行國家標準化體係,第一,“焚書坑儒”,強製推行文化改革,全麵廢除和封禁與國家價值觀、思想、文化和法律相抵觸的書籍、思想、文化及習俗,建立秦朝思想及文化體係;第二,統一文字,廢除各地方的俗字俗文;統一道路及驛站建設和運行標準,保證帝國內部信息、物資和人員的高效流通;建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的作業標準和生產規程,全麵提高生產部門工作效率和質量;建立獎罰分明、法度森嚴、係統嚴謹的法律統治體係,建立朝廷及地方衙門的運行機製和製度,規範朝廷和衙門的運行、考核、任免和獎罰。

秦朝建立的國家製度及統治文化,成為中國曆朝曆代設立國家製度和統治國家的文化基礎和重要範本。

秦國是秦朝的根基,秦國興起於西周初年即公元前1027年左右,秦國於公元前246年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在建立秦朝之前,秦國在秦川、河西走廊、鬆潘高原和四川等地區已經發展了781年,這些地區是華夏族、巴族、氐族、羌族等多民族雜居地區,從秦國生產方式和人民生活習慣分析,秦國的主體民族是氐族,其次是華夏族和羌族。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在西域、中亞、中東等西方世界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目前印度、中亞、中東、歐洲等地區的很多民族仍然成為中國為qi

、chi

、chi

a、zhi

a等,這些讀音都是他們對秦國的稱呼。而且中國很多北方遊牧民族也自稱秦qi

,如東晉時代,氐族首領苻堅建立的國家就稱秦國即前秦,因為氐族曾經是秦國的主要民族,在他們心裡秦國才是他們的祖國,繼苻堅之後羌人建立國家也稱秦國後秦,羌人和氐人對秦朝的感情都很深,但是華夏族建立的國家從來不會稱秦,因為華夏族認為秦人不是純淨的華夏族;唐宋時期的契丹qida

(鮮卑族的分支),qida

快讀就是qi

。根據諸多因素推斷,秦qi

應該是從古越族軍隊官職特勤teqi

即“佩刀王子將軍”的名號演變而來,而且秦國的貴族像氐族人一樣完整的保留著古越族的文化和習俗。由於秦國在民族、文化和習俗等方麵特點,使得秦國能夠穩健和自如地統治該地區幾百年,並積累了統一中國的實力。

公元前206年,僅僅維持16年的統治後,秦朝在凶猛的農民起義戰爭中轟然覆滅。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農民起義領袖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國家政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最終,劉邦集團戰勝項羽集團,獲得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等廣大地區的統治權,劉邦參照秦朝的體製及法律製度,建立漢朝,開創中華第二個高度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帝國。

漢朝是第一個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確立為國家正統思想,並根據儒家思想的精神和要義,建立國家的文化基礎、禮儀製度、教育體係、道德規範、民間公約等,為中國成為世界禮儀之邦奠定基礎。

漢朝經曆了西漢、新朝、東漢等統治過程,期間經曆426年。公元220年,漢朝在農民起義的社會大混戰、大分裂中滅亡。

經過426年的風風火火而漫長的國家治理和文化建設,中國完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誕生了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融合了東夷族、古越族、羌族、氐族、苗族、瑤族等古老民族的新民族——漢族,之後漢族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堅實基礎。雖然漢朝滅亡了,但是漢朝是第一次給予中國人國家意識、自豪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朝廷,因此漢朝之後中國人都自稱漢族,當然漢族之外的民族也稱呼中國人為漢人或者漢族。

漢朝是世界上第一個全體國民都具有強烈國家及民族意識的大帝國,也是第一個推行道德教化治理和法製的文明國家。漢朝培養了國家及民族的精英階層和中堅力量,精英分子們不僅具有“為民請命”、“為國捐軀”、“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優秀品德,而且他們具有管理國家及防禦外敵的知識、本領和能力。漢朝這套培養、儲備、啟用和重用人才的製度和操作係統,以及漢朝的法律體係,成為漢朝之後曆代朝廷管理國家的藍本和依據。

同時漢朝是世界第一個用國家法律製度推行父係社會製度的國家,漢朝法律規定父係繼承權、宗族譜係姓氏製度,從此中國人有了漢字方式的姓名,有了族譜和家族祠堂等父係社會的獨特文化標記,漢朝對中華文明起到承前啟後的偉大作用。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