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臨高啟明 > 第一百一十九節 懷集分兵

第一百一十九節 懷集分兵(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得到這種待遇的村子很少。本地的大戶們都很識相。正值瑤亂時期,一般村寨最擔心的便是安全問題,所以對這種“肅正”並不反感,至於征發錢糧:哪朝哪代都是一樣的,澳洲人要得也不見得更離譜。

對於老百姓來說,縣城裡當縣令征錢糧的人是誰並不重要,有了地方官,知道還有“皇上”在,就覺得心裡有了底,不至於仿徨失措。一些有想法的“鄉賢”,看到大宋的人馬這麼快就到來巡邏,原本躍躍欲試的想法也淡了許多下去。

一些力量薄弱的村寨更進一步要求國民軍派兵駐紮以保衛鄉裡的,自然以眼下的捉襟見肘的兵力情況來說也辦不到,隻是幫助其建立村民兵,配發了部分武器和繳獲的明軍火器。好在這一帶的村寨幾乎無一不設寨,稍微加強一下自衛能力就能堅持較長的時間。

內外雙線同時進行的“治安肅正”取得了很大效果,特彆是廣泛的建立村民兵、保甲製度和各村治安聯保之後,土匪的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遏製,一些大股的外來土匪在本地站不住,紛紛流竄逃走。本地土匪或是遭到了軍事打擊後潰散,或是迫於壓力自行解體或是在偏僻地區的山寨裡蟄伏起來--眼下綏江支隊還顧不上他們。

黃超的計劃是在立刻趕往懷集,隨後向三連地區挺進,但是本地的治安情況使得楊增和他的綏江支隊的不得不在廣寧-懷集之間又逗留了幾天。等到正式決定向連州出發的時候已經是五月底了。

出發前,黃超和楊增開了一個小會。連陽地區說是一個地區,連州、連山和陽山三城相距並不算遠,但這三座城池都坐落在粵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彼此之間的交通不易,要確保在這一地帶重建秩序,綏江支隊要在當地重建秩序,就得有一個配合問題。

照規矩說,楊增是部隊主官,有權決定部隊的行動計劃,即使是元老也不能乾涉他的軍事指揮權。不過這次去連陽地區的治安肅正活動的指導方針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即使黃超不是元老,楊增也要征求他對行動計劃的看法。

楊增的計劃是,他親自率領支隊的主力,離開水路,走山路攻打連山縣城。

攻打連山,憑平瑤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占住連山縣城這個據點。防止賀州的明軍攻占連山,從而進擊懷集、廣寧,威脅肇慶,又或者東據連州,然後順著連江南下,威脅英德,甚至更南邊的廣州一帶。所以說,對華南軍而言,瑤亂始終是疥癬之疾,真正的大敵還是熊文燦還控製住的廣西明軍。

一旦控製了連山,就徹底斷絕了廣西明軍進入廣東對瑤亂進行乾涉的可能性。同時也堵塞了廣西明軍對粵北地區的滲透道路。對整個廣東的安全形式都有好處。

第(1/3)頁

第(2/3)頁

從政治層麵來講,粵北瑤亂能否得到妥善處理,這關係著元老院能否穩定有效地統治整個廣東,也決定了日後麵對西南川黔滇三省更為複雜的民族問題能否有一個可以借鑒的經驗模式。所以攻心為上,是平定這次瑤亂所有政治、軍事工作的首要指標,也是唯一指標。

目前的三城之中,連山縣群山圍繞,沒有大江大河流經,元老院的水運優勢在連山隻能為零,因為連山補給不便,楊增隻打算帶三個連伏波軍和兩個中隊的國民軍去攻打連山,打下來之後就隻駐紮一個連伏波軍和那兩個中隊的國民軍,作為防禦賀州明軍的一個據點和平定粵北瑤亂的一個支點,再帶著兩個連伏波軍一路向東翻山越嶺去連州。

而連州則作為另一個支點,連州四周地勢較為平坦,而且北江的支流連江水量充沛,一路聯係了英德、陽山、連州三地,補給更為方便,攻占下來之後,就作為平定瑤亂的大本營。而陽山,作為連州、英德一線的中轉站,必須儘快恢複。

所以,經過簡單商議之後,楊增和黃超決定兵分兩路。楊增帶兵向北打連山,黃超帶著黎苗連、國民軍一個大隊和兩個中隊,總數600餘人,往東恢複陽山。恢複陽山之後,倆人到連州彙合。

懷集縣,準備開赴連州的地步兵正在集結。黃超略略地檢閱了一遍,以伏波軍的標準,隻有黎苗連才算得上軍容嚴整,其他的,怎麼看都像是剛放下鋤頭的農民伯伯。

要是上級肯用一個伏波軍的連換掉他手下除黎苗連外的蝦兵蟹將,他是一百萬個樂意。當年他就是帶著伏波軍一個排,再聯合一些熟黎和本地的鄉勇,把陵水的匪患,包括土匪和敵對的黎峒全部鏟除乾淨的。

此時楊增已經帶隊在群山之間爬了大半天。雖說他多年從軍,早已經鍛煉出充沛的體力,但是這還是他第一次率領部隊走在如此規模的大山中間。六百多人的隊伍在群山之間隱藏得無影無蹤,楊增每隔15分鐘就要派一次傳令兵出去,保持部隊前後不要脫節。這時楊增才明白為什麼明代的兩廣瑤亂會如此難以收拾,果然大自然是一支軍隊的最大敵人,無休止地爬山毫無止境地消耗著部隊的精力,已經近代化的伏波軍在麵對這種情況尚且還維持得住,而國民軍卻已經問題連連,國民軍的體力已經到達了臨界點,開始出現了掉隊的情況。

見正午太陽已高,楊增下令全軍停止行軍,就地修整吃午飯,並等待掉隊的士兵。出發前,黃超和楊增約定,誰先到連州,誰就請對方吃飯。楊增知道,黃超這頓飯他是吃定了,一來,他的行軍路徑幾乎全是山地,而黃超隻要翻過一片山,後續大可沿著連江河岸的平地行軍,要是在陽山城他們等到了北江特遣艦隊增援的船隊,後續的路程他們更是隻需要坐船即可。

地形雖然複雜,但是楊增卻並不太緊張。這次行動更大程度上會是一場武裝遊行。按照楊增和黃超的預測,聽到風聲的瑤民大概率會退出連山城,伏波軍可以不用經過戰鬥就占領連山城。然後,楊增再率軍向東控製鹿鳴關,占領三江圩,接著抵達連州。

整個過程大概要五天時間,於是每一個士兵都自帶五天乾糧,而且每個連和國民軍中隊還要輪流擔擔子,擔上另外五天的乾糧。楊增可說不準,從廣州發過來的補給什麼時候才能到連州城下,他也不確保黃超能不能順利恢複陽山。楊增味如嚼蠟地啃著草地係列乾糧,一邊看著出發前黃超送他的一麵旗幟,那是一麵中式長竿旗,上麵用小楷密密麻麻地寫著十個字:大宋西路兵馬大元帥朱。

第(2/3)頁

第(3/3)頁

按黃超的說法,為了各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聲勢必須足夠浩大,對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瑤民,不管自己實力如何,都要裝著自己很強大,一麵虛張聲勢的大旗就很有用了。

所以黃超給自己也做了一麵大旗,上書:大宋連陽招討使兼知連州軍事黃。看著這麵旗,黃超是好好地過了一把裝逼的癮,同時,他也希望這麵旗能向那些消息閉塞的瑤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他們雖然不是大明官府,但也是一個政權,願意談判。

他向手下的官兵宣布,明天天亮後全軍開拔,往東北方的陽山縣進發,還強調了行軍路線多為山路,讓大夥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質上的準備,特彆是鞋子。

黃超打算的的作戰意圖是不直接攻擊陽山縣城,而是會先行進到陽山縣的永化鄉,平定該地,然後圍點打援,伺機伏擊回援的瑤民。

永化鄉的居民主要是瑤民,萬曆六年,陽山知縣趙文正親自深入瑤山,成功將白芒、老鴉、稍陀、三坑等瑤寨的瑤民編籍入戶,並設置了永化鄉。這是兩廣各地的曆史中,少數對瑤民成功安撫的事跡之一。

然而從不多情報上來看,占據陽山縣城的瑤民大多都是永化鄉的,少部分來自陽山其他瑤山。永化鄉瑤民不屬於八排瑤體係,屬於平地瑤。該鄉的瑤民大多居住在山間河穀,土地雖然不算肥沃,但也不算貧瘠,產出尚可。經濟水平比其他遊離於大明官府體製之外,居住在大山窩窩裡的走山瑤瑤民相比要好得多,作為官府編戶民的永化鄉瑤民一向安分守己,實在沒有作亂的理由。

這支瑤民造反必然有其不得已的理由,如果能爭取一戰將永化鄉的瑤民暴動平定下來,儘快招撫,便可將這支瑤民排除出瑤亂的陣營之中,下一步再解決八排瑤。

隻要操作的好,甚至可能利用永化瑤的力量--陣連長帶得山地連人數太少,遠遠不足以應對當地的地理環境。他盤算著要建立一支瑤民的山地連隊供自己趨勢,就算沒有訓練戰鬥力差些,至少也能當偵察部隊。在這種大山裡打仗,情報比兵力要重要的多。

下次更新:第七卷-廣州治理篇392節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