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臨高啟明 > 第四百二十九節 沈廷揚

第四百二十九節 沈廷揚(1 / 1)

推荐阅读:

第(1/3)頁

沈廷揚很早就進入了大圖書館和趙引弓的視線,這不僅因為他在明末是個名人,更重要的就是他的沙船幫背景。

沈廷揚的個人資料很少,但是從他是國子監生,又能夠自己出資建造沙船來進行海運,明亡之際能立刻拿出一百條大船,都說明沈家是個豪富的海運世家――要知道他的那些大船,在明末的每艘的造價至少也得一二千兩白銀。以弘光元年他上書朝廷,說自己所擁有的一百艘可載運士兵二百人的海船來核算,僅僅這些水據船的資產總額就有十幾萬兩白銀。加上沈家不可能隻有這些船,肯定還有許多噸位較小的船隻。另外,按照明末豪商的普遍做派,一般還會購置大量的土地,開設商鋪……經營種種實業。統算起來的話,沈家的總資產至少有五十萬兩。

沈廷揚家不是普通的大商人,沈廷揚曾經和洪承疇有舊,他被俘之後,洪承疇還一度試圖救他的命。這說明沈的出身並不太低,沈家並非一般的富商,很可能和朝廷中的高官大吏有交往。

這種在官麵上有深厚的背景,又擁有大量資金和船隻的商人,是絕好的用來乾挺鄭芝龍的代理人。

問題是,他得說服這位沈老爺和他合作。這點上,他靠著和複社的交往,特彆是當初吹噓的漕糧海運之策,獲得了張溥的青睞,在江南士林中已經小有名氣。杭州完璧書坊的趙相公有“經世致用”之學的評語不脛而走――加上他那書坊的“澳洲作派”和許多新奇的玩意、圖書,儼然成了江南士林的熱點。所以他托人去表示希望能夠拜訪沈廷揚之前已經有足夠的信心對方不會給他吃閉門羹了。

看來不管在哪個時空,想乾大事都得有點知名度,不然你就是懷著驚世駭俗的絕技彆人也多半隻拿你當瘋子用――伯樂可不好找。

如果不是對外情報局和殖民貿易部實現為他搞了這麼個書坊,讓他“養望”,自己在這江南想乾出番事業那真是想都不用想。

趙引弓這一路上一直在考慮如何說動沈廷楊。從曆史記載來看沈廷楊這個人是頗能任事的,而且在海運上頗有建樹:有技術,而且肯冒風險。他是1594年生人,現在正值四十不到的盛年,不管是體力、精力都是男人的巔峰期,應該是頗有一番要做大事業的想法的。

趙引弓知道,直接說服沈廷楊攙和日本貿易恐怕未必能行――畢竟此事動靜太大了,對當時的人來說猶如賭博一樣。所以他決定把曆史上沈廷楊自己的建議:漕運改海提前幾年先提出來。

沈廷楊能夠向朝廷提出這一建議,顯然已經是經過多年的考慮籌劃的――所以才能一次成功。自己這會提出來,對方肯定會有較為積極的響應。而且張溥對漕運改海也有很大的興趣,作為江南士子,沈廷楊很難不受張溥的影響。

隻要能夠辦成一次,沈廷楊對自己的信任度增加了。下麵再去日本的建議通過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趙引弓一路思索著,轎子已經漸漸近了崇明縣城。

第(1/3)頁

第(2/3)頁

崇明島設置治所的曆史很短,元代才在姚劉沙建起州城,設州。這是崇明島第一次設立治所。後因姚劉沙不斷向南坍塌,治所兩次向北遷移重建。到了明洪武二年,崇明降州為縣,治所從姚劉沙先後遷往三沙、平陽沙。明萬曆十六年,崇明地區的治所最終遷到了長沙城,也就是後來的崇明縣城所在地。

在本時空,崇明縣屬於蘇州府管轄,所以沈廷楊殉國之後被列入了蘇州五百名賢祠。他是崇明縣新河鄉人,住宅並不在縣城內。不過趙引弓已經接到了對方已經請仆人送來話,請他到縣城關廂的彆院相見。

崇明島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造船業和航運業十分發達。特彆是長江和沿海航運業。古代崇明的造船業和水上交通十分發達,適宜在淺灘暗沙中航行的崇明沙船,就源自崇明而名聞全國。一路行來,縣城外的碼頭旁可以見到許多船廠,灘塗上的木架上矗立著一艘艘正在興建中的沙船。沿海的碼頭上也桅杆林立,停泊著許多大小沙船。

趙引弓知道:沙船船底平,特彆適用於中國沿海和大江大河中多淺灘多暗沙的航道。而且不怕擱淺,對碼頭和航道的適應性很強,而且因為船底平坦,貨倉有效容積大,載重大,是一種很經濟適用的沿海貨運船隻。同時它又具備有一定的遠航能力。

上海是沙船的主要建造地和航運港。清代的上海港的沙船保有量超過五千艘,年吞吐量二百萬噸。英國人在鴉片戰爭之後要求將上海列入開放港口並非簡單的看中了它的地理條件。

趙引弓事先對上海的海運業進行了一番調查:明末的沙船幫雖然沒有清代這麼規模龐大,但是上千艘的保有量也有得。這些沙船每年都沿著海岸航行往來於天津和上海之間。運送大量的民間貨物。

沈廷楊家自己就經營沙船海運業務,漕糧改海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難題。想來沈家也一直都希望能夠承擔朝廷的漕糧海運業務,重現當年元代朱青主持漕糧北運的光輝景象。

這樣一路想來,轎子已經抬進了沈家彆院的轎廳,落轎抽扶手板。趙引弓滿麵笑容的慢慢的從轎子裡出來。

迎接的,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大約是沈廷楊的子侄,穿著生員的青衫,態度恭敬,言語周到。將他一路迎進了正廳。

沈廷楊已經在大廳裡等著了。這位沈老爺是國子監監生,明末的國子監監生許多都是恩蔭或者捐納出身,無非是弄個士子的身份。趙引弓估計沈老爺也類似的情況――象沈家這樣的大戶人家弄個監生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這位沈老爺大約三十七八歲年齡,生得儀表堂堂,膚色黝黑,身材結實――一看就是飽經風霜之人,不是一天到晚在書齋讀書讀得弱不禁風的文弱士子。看這摸樣,大概自己也出過海,跑過船。

隻見他舉止豪邁,舉手投足之間都有一股任俠之氣,一口崇明土話雖不響亮,但是乾脆利落,趙引弓不由得對這次拜訪多了幾份信心。

第(2/3)頁

第(3/3)頁

這邊沈廷揚也在看趙老爺――他是久仰大名了:不但完璧山莊的名氣如雷貫耳,而且聽說他頗受張溥的另眼相看:沈廷楊不算是複社的成員,但是張溥相當於江南士子的領袖人物。能被張溥看重的,他自然也跟著會高看。更何況據說這位趙老爺和徐上海的關係也非同一般。江南士林甚至傳言,徐閣老家長公子的兒女親家孫元化這次能夠逃過一劫,也有這位趙老爺奔走的功勞。

這種種因素加在一起,是的沈廷楊對趙引弓的拜訪十分的期待――這位趙老爺主動前來拜訪,不知道有什麼意圖在內?

不管他有什麼意圖在內,能夠結交這麼一位人物,沈廷楊還是很有興趣的。

兩人見禮已畢,分賓主落座,自有人送過茶水。大家免不了先來了一套“久仰大名”之類的客套話。這才漸漸將話轉入正題。

趙引弓將話題轉到不久前他去拜訪張溥時候關於漕糧運輸的弊政,隨後就提到了“廢漕改海”的話題――將他和張溥討論的內容原原本本的告訴了沈廷揚,當然,在他巧妙的話語組織之下,廢漕改海變成了“英雄所見略同”,而不是出自他的建議。

果然,這個話題立刻撓到了沈廷揚的癢處。和趙引弓猜想的一樣,沈廷揚對漕糧海運一直抱著濃厚的興趣。他一直關注於漕運這一朝廷要務。他期望能夠效法本地的前輩元代的朱清,海運南糧到京師,從而節約大筆的漕運成本――沈廷揚很清楚朝廷目前的財政窘境,免去維持運河和漕丁的開銷對皇帝是極有吸引力的。

他的同鄉前輩朱清從太倉劉家港啟運漕糧,所用的正是上海建造的沙船。第一年就運送漕糧四萬石,最高的時候每年運糧達到三百萬石,損耗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不用耗費無窮無儘的人力物力去疏浚修繕運河,維持一支龐大低效的漕船漕軍的隊伍。

他這樣考慮不僅包含著政治上的抱負,也包含著實際的利益。沈家是長江口最大的沙船幫,如果能夠漕糧改海,這筆巨額的水腳收入就足夠誘人的了。

這幾年來沈廷揚一直在研究朱清的海運路線,想琢磨出一條既快捷又萬無一失的穩妥路線:畢竟漕運是朝廷的大事,馬虎不得。

不過他到底是商人家庭出身,心思十分靈活,一聽就明白這話是取瑟而歌:這位趙老爺來這裡見他,原來動得是這個腦筋!

這位趙老爺果然不俗!沈廷揚是個“任俠”之人。明知此事困難重重,但是愈困難才愈有挑戰的興趣。rs

第(3/3)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