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4章:精銳不夠,雜兵來湊
霍去病還在打掃戰場之際,李世民則已經返回長安。
攻入關中的秦軍對唐國的威脅太大,李世民才回長安就立即召集杜如晦、李悝等謀士,商議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剿滅霍去病所部,以及該從哪裡調兵去圍剿。
司州大戰,十五萬唐軍攻入司州,最終隻有八萬人逃回關中。
之後秦唐對峙於潼關一線,李世民又調集了兩萬大軍至潼關,湊齊了十萬大軍與秦軍對峙,同時還下令各地緊急擴軍。
李世民機關算儘卻怎麼也沒想到,李靖會明攻潼關暗襲武關。
武關的淪陷,使得秦軍的主攻方向,從東方的潼關,變成了東南的武關方向。
為了防止秦軍走武關直搗長安,李世民親臨四萬大軍前往藍田,留李克用領六萬大軍鎮守潼關。
李世民想在藍田擋住李靖,可惜沒有成功,藍田很快就被秦軍攻破,唐軍損失一萬精銳一萬郡兵後退守嶢關。
嶢關除了有兩萬唐軍精銳外,還有三萬郡兵,但憑這無萬軍隊可擋不住李靖十幾萬大軍,於是李世民就準備將長安的四萬精銳調來嶢關。
可是更讓李世民沒想到的事出現了,秦國竟派霍去病率騎兵,長途奔襲三千餘裡,奇襲蕭關。
不但一天不到就攻破了蕭關,還讓前去支援的四萬大軍進退不得,不得不與秦軍決戰。
唐軍倉促決戰,結果不出預料,四萬精銳隻剩五千,也讓唐國的處境雪上加霜。
與秦開戰之前,唐國全國兵力雖有三十萬,但精銳隻有二十三萬,其他的都是戰力不強的郡兵。
司州之戰損失七萬,武關損失五千,藍田損失一萬,蕭關損失五千,汧縣損失三萬五千。
唐國已經損失了十二萬五千精銳,雖然擴軍後總兵力並未下降,但精銳卻隻剩下十萬五千。
這十萬五千精兵,六萬在潼關,兩萬在嶢關,一萬在漢中,剩餘的精並加起來不過一萬五千罷了。
就目前情況開看,唐國已被逼上絕路了,稍微不注意不但關中不保,甚至還會有亡國之危。
想要剿滅霍去病的騎兵,就必須要出動精兵才行,可唐國如今的情況,顯然調不出那麼多的精銳。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要從何處調兵呢?
唐國除了關中三郡之外,還有漢中三郡、隴西三郡,以及羌地三郡,共計十二郡之地。
漢中如今正在遭受韓信的威脅,李孝恭自顧不暇,所以漢中的兵力肯定是不能動的。
隴西和羌地的精兵,早在戰前就已調往了關中,擴軍後的新軍既排不上用場,就算征調也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還是隻能靠關中的軍隊。
一番商討後,李世民進行了如下調動:
從潼關調兵四萬,兩萬步卒調往嶢關,另外兩萬步調往五丈原。
再從京兆尹和左馮翎,各調一萬郡兵,共計兩萬郡兵進駐潼關。
如此安排下,潼關守軍將下降至四萬,其中精兵兩萬,郡兵兩萬。
嶢關守軍則上升至五萬,其中精兵三萬,郡兵兩萬。
如此安排,隻能治標,卻不能治本,所以必須要儘快擊敗霍去病。
長安城的兵營內,尚有八萬大軍,其中精兵一萬,郡兵七萬。
李世民決定親臨一萬精騎,以及兩萬大軍,前往五丈原。
加上潼關的兩萬精銳步騎,以及五丈原本地的一萬駐軍,總共也就是六萬大軍。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下令,讓右扶風太守李嗣源,領兩萬大軍前來支援,其中包括高思繼的五千精騎。
等各方軍隊儘數抵達之後,唐軍在五丈原將會有八萬大軍,其中精銳三萬五千,騎兵兩萬。
隻要調遣得當,對付霍去病三萬鐵騎,還是沒問題的。
精兵不夠,雜兵來湊。
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哪怕是用人命堆,也要把霍去病這支軍隊給消滅掉。
前往五丈原的途中,李世民突然受到探報。
“報……啟稟主公,秦軍並未乘勝追擊,而是選擇了留在汧縣休整。”
聽到這個消息後,李世民心中不禁暗道可惜
秦軍長途跋涉而來,又連續經曆了兩場大戰,折損不少,如今必定陷入疲憊而戰力大降。
若是秦軍主將驕傲自大,繼續貪功冒進的話,李世民率軍在五丈原以逸待勞,完全有把握將這支秦軍正麵擊潰。
隻可惜,霍去病不是那種人,根本不會給李世民這個機會。
“報……啟稟主公,秦軍在汧縣休整了兩日後,留下了五千守軍鎮守汧縣,剩餘兩萬五千鐵騎,在主將霍冰的統領下,正往五丈原而來。”
“哈哈,霍冰小兒隻有三萬五千大軍,孤軍深入之下,不集中兵力作戰,竟然還在分兵,簡直是自尋死路。”
霍去病已經在蕭關留了五千大軍,現在又在汧縣留下了五千大軍,這對李世民來說自然是個好消息。
霍去病孤軍深入,本就兵力不足,沒有後勤,沒有退路,卻還敢如此分兵,這顯然已經犯了兵家大忌。
秦軍鐵騎戰力非凡,若是三萬五千鐵騎齊聚,正麵作戰的話,沒有個十萬大軍,李世民都不敢和秦軍交鋒。
但現在霍去病選擇了分兵,這無異於自廢武功,李世民對付他的把握也就更大了。
等除掉了霍去病的主力之後,剿滅剩下一萬秦軍鐵騎,也將更加的容易。
“差點封狼居胥的霍冰也不過如此嘛。”
李世民冷笑道,同時心中又有些慶幸,他已經收到了消息,因涼州即將統一的緣故,霍去病派了三萬鐵騎去支援馬超,否則唐國將單獨麵對七萬秦軍。
對付三萬秦軍鐵騎,李世民四處征調軍隊,也隻湊出了八萬軍隊,這要是秦軍七萬鐵騎都來關中的話,這一戰真的沒法打了。
五丈原離長安隻有兩百餘裡,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易守難攻。
諸葛亮就曾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而五丈原也由此聞名於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