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雷鳴聲漸漸小了起來,遮天蔽月的巨浪緩緩下落。
四十八位入齋醮之人在承初真人的示意下也一一收回法相。
程心瞻默念咒語,炳靈太子法相身上華光閃爍,化作一點靈光回到程心瞻身前。
這點靈光便是「太上天都籙」,他試著將法籙收進竅穴裡,這類神物應當都是能收進竅穴的。
果然,他念頭一動,法籙便進到內景世界中,他將其就放置到絳宮裡,而內景神炳靈太子在進入內景小天地中後便自動從法籙中走出,回到了脾府。
除此之外,程心瞻能清晰的感知到,在法籙之中,有土黃色的煞水依附。
這法籙也不知是何等寶材煉成,能寄托內景神,能收入竅穴,籙裡自成一方小虛界,可以貯存法力靈氣,還能存放罡煞。
當真了不得,當真走了大運。
紀和合來到程心瞻身邊,言語中透露出無奈,但又還有些驕傲的意味在,
“你這孩子,怎麼哪裡你都在,還和一群金丹結上陣了。”
程心瞻見掌教來了,連忙行禮,
“見過掌教。”
紀和合點點頭,“「他心通」煉成沒有?海外魔道怎麼會突然攻過來?”
紀掌教口中的「他心通」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神通,屬心府神通,煉成之後可以與人以心聲交談,更為隱秘、快捷。
「他心通」是這類心府傳聲神通的統稱,每個人根據自己開辟的心府特性與修行法統煉出來的神通又有些不一樣。
程心瞻第一知道這種神通還是在龍虎法會的時候,當時祝兼容以「通心火」與他說天師府收徒的那些事,一開始還給程心瞻嚇了一跳。
「他心通」是較為常見的神通,雖然心聲不易被竊聽與截斷,但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以心聲交談的兩人不能相隔太遠,如果相隔很遠時,就得用另一種神通,「千裡傳音」,那是喉竅神通。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神通,叫「一念同知」,這屬於紫闕神通,一個念頭傳過去,對方就什麼都知道了,當以這種神通進行傳法時,又有一個專門的名目,叫「醍醐灌頂」,但紫闕神通何其難得,就是三境的也極難煉成。
「千裡傳音」和「一念同知」比較難,程心瞻不會,但他首開心府,「他心通」這種常用的神通自然是已經煉成了,他以純陽意火之法煉成神通,叫做「心意通明焰」,焰火閃動,心聲便傳遞出去,又因為沾染了一個“意”字,所以還有幾分「一念同知」的味道。
他以心聲講述妖屍盜寶一路南逃的事,順便還說了自己得籙得氣,沾了光。
這一大串事用心聲講出來,也就一兩個呼吸的功夫。
紀和合點點頭,以心聲回複,
“「太上仙都籙」,「黃極正戊煞」,那倒是承了上清派的情,你不必管了,我知道該怎麼做,四明山的事祖庭自然也會過問嘉獎的。倒是你,接下來你想怎麼做,回宗嗎?”
程心瞻想了想,說,
“就弟子所知,魔道現在光真龍就有兩條,還有一條四境龍屍,又有南荒和三屍島紮根海邊,看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近海都不會太平了。”
“不錯。”
紀和合回複說,且道,
“現在道門中,東西兩大教,西蜀欲自立,龍虎行盜竊。而反觀魔道,北方有血魔立教,深不可測,東南又有海內外魔道勾結,更添真龍。
“嗬!這寰宇世界看似海晏河清已久,正道昌隆,但一朝醒悟,舉目四望,已是內憂外患!”
程心瞻內心沉重,繼續以心聲說,
“掌教說的是,現在海內外魔道勾結,但兩邊才開始勾結,定然也少不了拉幫結派、劃地分人,正是魚龍混雜之時。弟子現在境界低,不惹眼,想趁著這個機會去海外看看,一則探聽魔道虛實,二則想看一看海外又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紀和合聞言稍作沉默,隨即便說好,他手指在程心瞻眉心一點,後者紫闕裡便顯現出兩團靈光。
正是「醍醐灌頂」之法。
“你既然想出海,那這裡便有兩份東西給你,首先,《海上風物誌》不可不看,這上麵有海外的地圖、各海外族裔的介紹以及各類天材地寶的產地,當然也包含可能存在的罡煞,這些都是根據海外出售的信息加上宗裡弟子出遊記錄的信息彙總來的。
“不過現在想來,這本《海上風物誌》距離上次更新也有好幾十年了,宗裡也是該有人去海裡看看了,你這次去,也要把這本書更新一番,方便後人。
“其次,你到底是二境,海外凶險,離宗門又遠,我便傳你一道虛空秘術,《宙光天禹步》,遇到危險,該逃命就逃命,不逞強,不戀戰。”
程心瞻謝過。
“再送你兩件保命法寶。這個是「絳紫替命鏡」,有這件法寶在,能保你一次性命,不至於被頂級道術驟然滅殺,即便是肉身沒了,這鏡子也能帶著你的絳宮與紫府遁走,到時候再塑肉身便是。
還有一個是「玄機無漏符」,你這畢竟是要去魔巢之中,這個配上變化之術用,隻要不是跑到五境跟前顯眼晃悠,可保你不被看穿。”
紀和合說完,程心瞻便感覺到自己懷裡多出了兩樣東西。
長輩考慮實在周全,程心瞻心裡萬分感激,行了一禮。
紀和合又道,
“你若想去,過會便去,日後魔教必要把控沿海的,等會我等去會會老龍,你從東邊繞過去。”
程心瞻稱是。
此時再看遠方,巨浪逐漸平息。
承初真人收回齋醮大陣陣圖,隨後,她便化作一道流光,飛入了東海之中。
紀和合拍拍程心瞻的肩膀,同樣化作流光去了。
不久後,東海海麵上便爆發出璀璨的法光,像是太陽提前升起了,同時在法光中,又傳出連連怒喝,陣陣龍吟,海裡和岸邊都聚集起了許多圍觀的人。
便是在這樣的浩大場麵中,程心瞻趁機後撤,隨後在內陸東行,期間放飛了幾隻紙鶴與令箭,傳遞了消息,報了平安,最後於普陀山附近入海,再無蹤跡。
————
茫茫大海,明島暗礁無數,若隻論物資豐饒,卻是勝過內陸無數。
海上仙山,自古聞名,更有瀛洲、方丈、蓬萊三山享譽天下,是不輸五嶽五鎮的靈山,自古以來就是神仙居所。
而在遠古的傳說中,在東海的某一海域,有仙山群島,是三清聖人中靈寶天尊及其座下弟子的道場,在鼎盛之時,每當靈寶天尊講道,無數仙家來此聽講,號稱萬仙來朝。
不過這樣的仙府勝地,近古以來卻是逐漸沒落了。原因有很多。
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封神量劫後,混元聖人連帶著所有大羅門人全部遁世,東海再不見聖跡。
而餘下的古仙大多被分封在內陸成神,享人間香火,輕易不來海外。
至此,海外仙蹤便少了許多。
隨後,各家法脈在內陸開結果,百家爭鳴,海外卻沒有頂尖的道統法脈興起,此消彼長之下,便有更多的門派與散修去往內陸。
到了隋唐之時,又不知為何興起了第二波古神真仙的避世浪潮,這一次,無論天上地下,幾乎所有的在世金仙全部遁世,不知所蹤,也沒有留下什麼隻言片語。
內陸的倒還好,各家傳承有序,日子還是照樣過,可海外法脈本來就少,隨著坐鎮的主心骨突然遁世,馬上就引起恐慌,爭先恐後的往內陸去。
這在當時還有個說法,叫「三海歸流」。
這一次,幾乎將海外的仙家法脈搬空了。
除此之外,四海敖家也在兩次浪潮中全部遁世,不見蹤跡,隻留下一些不成器的龍子龍孫。
這些不成器的龍子龍孫沒了管束,自然日日興風,夜夜作浪,把海上是攪得一團糟,於是原本故土難離一直不願離開的,也全都陸續投奔內陸。
第一次仙人遁世後,龍族失控,看不過眼的許天師便提劍出海,不知殺了多少龍子龍孫,碧海都被染成了血色,這才扼殺了這股烏煙瘴氣。
到了第二次仙人遁世,許天師也走了,餘下的龍族故態萌發,於是又有薩天師出海,又殺了一批,紫光照耀海天,幾乎打斷了龍族的脊梁骨。
兩次天師除龍,海上幾乎再無敖家血脈,但海上仙家法脈也全部搬空。
至此,海上再無仙家正統,海上三山與聖人道場自生靈禁,也逐漸隱於海波濤霧之中,便是有後人刻意來尋,也是尋不見了。
即便沒了仙山勝地,但大海依舊豐饒,仙人一走,魔道自然來占,這魔道裡大多是海中生靈,各類蛟種水蟒,蝦兵蟹將,也有在內陸裡人人喊打無處落腳的妖魔逃到此處。
這些妖魔以在兩位天師手下逃得性命的惡龍餘孽為尊,自稱海外魔教,與陸上的北派魔教、南派魔教引以為援、互通有無,是寰宇世界中最為龐大的一股勢力。
不過海外魔教地盤大,人也多,但卻十分混亂,即便沒有鎮濤樓在,海外魔教也很少成勢攻陸,其內部傾軋、爭奪資源嚴重,比起陸上門派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前海上又是一片陰風邪氣,但自薩天師飛升後,就再也沒有第三位天師出海滌蕩魔氛了。
————
這日晴空萬裡,豔陽高照,碧波萬頃。
“咕咕——”
一群灰藍色的海鷗驚叫著在空中飛逃,似乎是有什麼東西在後麵追趕著它們。
再往後看,卻不是什麼凶禽,也不是什麼海妖,在空中騰挪跳躍追逐的,竟然是一隻三色貓。
“好了三妹,不追了,算了吧。”
碧海之上,一朵紅雲貼著海麵飄蕩,緊跟在貓之後。
貓聽到後,又抓過一隻就近的海鷗,撓下幾片羽毛,這才放過了那群海鷗。
這群傻鳥,竟然在自己和主人頭上灑那種東西,真是豈有此理!
貓氣鼓鼓回到紅雲上。
紅雲上坐著一個身形消瘦、相貌普通的黑衣人,他一把把貓抱起,放到懷裡,慢慢撫摸著。
幸好這次出門把三妹帶上了,不然在海上也太無聊了一些。
改頭換麵的程心瞻心裡這樣想著。
出海已經有近一個月了,到目前為止,他還頗為習慣,而那一日的餘波也已經傳到海上了。
首先是南荒的綠袍老祖,化作五境真龍,南荒沿海三千裡海域包括瓊州島在內全部劃入了綠袍老祖門下,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叫「瓊州海」。
這片海域劃給綠袍老祖後,在這裡生活的妖魔就得每年給綠袍老祖上貢。
不過海外魔教自然不會吃虧,答應將這片海劃給了綠袍老祖後,海外魔教的人也可以從此地上內陸,綠袍老祖會為其遮掩,從而不必擔心會被沿海的正道修士打殺了。
三屍島也在東海邊上站穩了跟腳,那夜之後,許多海外的妖魔,尤其是屍鬼成道的,在海龍王的授意下都去了三屍島。
有了眾屍鬼加持,加上進一步勾連地脈與海脈,其護島大陣「玄陰正戊水土大陣」更加穩固,赤身教教主穀辰宣稱,就是仙人降世,也休想再破開大陣了。
不過穀辰卻不知道,在他的「玄陰正戊水土大陣」圓滿之前,便有一隻蟲屍跟隨著他的萬千行屍落進了島裡。
三屍島附近的兩千裡海域,被海外魔教劃給了三屍,於是也有了一個名字,叫「萬屍海」。
三屍島兩千裡外,那恰好就到普陀山了,佛門聖地門口居然會有一個萬屍海,普陀山的眾位高僧自然不會滿意,聽說現在兩家日日都在爭鬥。
真說起來,程心瞻出海就是在「萬屍海」出來的,隻是當時還沒那個名字。
初入海後,他在現在的「萬屍海」海域遊蕩了許久,以變化之術化作一個從內陸投奔來的魔道中人,跟海上的一些妖魔打聽了不少海裡的情況,對照著掌教所贈的《海上風物誌》,幾經核對後,這才敢繼續往深處走。
現在他在「萬屍海」再往東南兩千裡的海域,這塊地方喚作「大肚海」。
這片海域的主人是一位四境鼉龍,相傳是因為這鼉龍天生肚子極大,被稱作大肚鼉王,所以這片海域才有了這個名字。
也有人說大肚鼉王的肚子不是天生的,是修行了一種叫「胃鼎化天功」的魔功秘術,才變成現在這樣的。
聽說大肚鼉王的修行不是吃,就是睡,每次睡覺起來,都要吃掉上萬斤的血食,其中又以人肉為上品,以修行靈清正法的道門弟子為極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