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英國皇家第三、第四集成旅,皇家第二炮兵團,隨著皇家第五艦隊,由倭島福岡出發,經對馬島休整後,正式在釜山、蔚山登陸。
其中,第三集成旅經金泉、俗離山,跨過朝鮮中部山脈,直達漢城,作為攻打徐輝祖平壤防區的主力援軍。
而第四集成旅,則沿著朝鮮南部的東海岸線進軍,經蔚珍、江陵穿太白山後,進攻元山城。
李景隆部,恰好就在元山休整。
這突如其來的攻擊,不能說打了李景隆一個措手不及,也隻能說毫無防備。
剛剛開始休整沒多久,就連斥候還沒來得及撒出去,他就遭到了英軍第四集成旅的炮擊。
整個元山城頓時陷入火海之中。
好在他提前開始布置防線,才沒有被敵軍一舉突破,勉強站穩了陣腳。
雖然蘇謹瞧不上李景隆,但這老小子可不止是長得帥,指揮能力還是拿得出手的。
更何況還有丘福這員猛將在旁協助。
經過最初的手忙腳亂之後,李景隆逐漸適應了對手攻擊的強度,也熟悉了蘇謹的這一套防線戰法,開始和對手打的有來有回。
畢竟,隻論玩火炮,大明可不差你英國佬什麼。
蘇謹的科技樹點的有點歪,導致大明的軍備也有那麼一點歪。
如今大明的火炮,除了保留少量老舊的臼炮、石炮外,大部都是口徑炮,軍中俗稱開花彈。
尤其是在射程上,更是遙遙領先英國人。
這也導致英軍的皇家第四集成旅,除了在最初偷襲時占到過一點便宜,之後再也沒什麼實質進展。
李景隆這老小子也賊的很,知道自己大軍新敗,正是軍心不穩的時候,
更何況英國佬還有坦克這種利器,怎麼可能不防著他們?
在布陣的時候,他直接放棄臨津江外線及其支流的防禦,專心依托城池和山脈打防守。
這樣一來,敵軍坦克不能仰攻的缺點,就被無限放大。
事實上,李景隆的這種戰法確實收到成效。
元山城以山命名,顧名思義,其周圍被重重山巒圍繞,易守難攻。
這也是徐輝祖命令他轉移此處休整的原因。
再有就是,臨津江出海口在朝鮮西部的富川,也就是漢城附近。
這樣一來,即便放棄臨津江防線,英軍也很難沿江對元山城發起進攻。
果然,在圍攻元山的第四天,英軍就派出坦克對元山城發起試探進攻,結果吃了大虧。
第(1/3)頁
第(2/3)頁
李景隆占據高地,讓本就射程不俗的火炮更具威力。
英軍在付出兩輛單管坦克的代價後,草草鳴金收兵,繼續派‘雜牌軍’騷擾進攻,消耗明軍彈藥。
這些雜牌軍,自然就是倭、安,以及他國聯軍組成的部隊。
皇四旅旅長歐文,深知手下這幫雜牌軍的尿性,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重用,隻讓他們作為輔助和消耗。
唯獨倭兵那群小鬼子,反而被他保留下來。
原因無他————這幫小矮子看著不起眼,還一個個都是營養不良的羅圈腿,但打起仗來是真不要命啊!
和安氏、聯軍那些,隻想跟在英軍後麵撈好處的部隊不同,這些小倭子可是奔著搶地盤來的!
王在出征前曾答應過他們,打下李朝之後,就會交給他們和安氏一同代管。
一聽這話,這群生性就喜搶掠擴張的小倭子,還不一個個嗷嗷叫的衝上去拚命?
果如歐文所料,聯軍和安氏的圍攻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效,在第六天的時候,終於暫時偃旗息鼓。
李景隆也算能暫時鬆口氣。
穿越漫長的阿虎飛嶺山脈,剛到元山還沒來得及喘口氣,皇四旅就來了。
本就疲乏的軍心,差點一度出現嘩變的跡象。
好在有丘福頂在前麵,他才終於能騰出手來整頓軍紀。
這個時候,他也終於明白蘇謹說他‘任人唯親’是什麼意思了。
在親手處決了幾個怠軍、口出怨言的親信之後,軍紀終於為之一肅。
但想要重新具備高昂的戰鬥力,李景隆童鞋心裡清楚,他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啊。
這個時候不由得深恨自己,為什麼浪費那麼多寶貴的光陰?
真以為陛下登基,就天下承平了嗎?
不過,世界上最多的就是沒有機會後悔。
就在他惱恨自己浪費光陰的時候,英軍再次對元山發起猛烈的進攻!
這一次,輪到李景隆吃了大虧。
元山城依托眾多山脈,居高臨下不假,但也有一個致命缺陷————臨海。
臨海本是好事,交通便利,利於發展海貿,溝通往來。
但在戰時,就會成為敵軍的突破口。
元山城緊鄰東朝鮮灣,是一處絕佳的天然港口碼頭,但這樣也給了英軍第二個進攻方向——英軍皇家第五艦隊。
第(2/3)頁
第(3/3)頁
第五艦隊將皇三旅、皇四旅和炮兵團送到釜山、蔚山後,返回對馬島重新休整、補給裝備。
然後,掉頭就直奔元山而來。
而這個時候,隋越的慎海衛艦隊還在西線的江華灣附近,準備支援徐輝祖部,壓根騰不出手來支援。
而朱允熞的永寧衛,則在整個朝鮮以南,很難穿越對馬島附近的釜山海峽或者對馬海峽,完成繞行救援。
如此一來,李景隆隻能成為一支孤軍。
除非徐輝祖擊退皇一旅和皇二旅的圍攻,或者隋越、朱允熞穿越海峽,才能對他形成救援。
否則,就隻能等第四支部隊出現。
“給陛下和徐大將軍發報吧。”
經過最初的遇伏,李景隆反而沒有再慌張,而是很鎮定的下了命令。
“收縮防禦,這次咱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他看著躍躍欲試的丘福,冷冰冰的給他潑了一盆涼水:“等到大將軍騰出手來,咱們就可以反擊了。”
丘福無奈,泱泱的垂下腦袋:“喏,大帥。”
但英國佬真的會給他這個機會嗎?
東側有艦隊封鎖海岸,沿海炮擊。
這就逼的李景隆必須從所剩不多的火炮中,不得不分出一半沿海岸線和港口布防,才能勉強支撐。
而另一邊,歐文的皇四旅在進攻中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大有一副要一口將元山吃下的架勢。
丘福被頂在正麵,迎著皇四旅苦苦支撐。
李景隆也好不到哪去,親自帶兵阻擊英軍艦隊,防止其由水路攻破元山。
這場矛與盾的較量,從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雙方均損失慘重。
一邊是苦苦支撐軍心,防止出現嘩變的李景隆;
另一邊則是高舉著刺刀和步槍,隨時準備斬殺安氏和聯軍逃兵的督戰隊。
雙方拚的,就是某一方先支撐不住。
這一仗,一打就是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