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遊戲競技 > 大漢有活爹 > 第二百四十一章 謀國還是為國謀

第二百四十一章 謀國還是為國謀(1 / 1)

推荐阅读:

“最近發生的事情中,唯一能比紙幣事件影響還大的,隻有同關煤礦淺層煤礦挖光了這個事情。”

這個事情影響太大了。

簡單的來說,以前的同關煤礦,那就是滿地黃金,隨便誰去挖,挖出來就是黑色黃金。

幾萬瘦骨嶙峋的災民還有吃不飽飯的匈奴人,平均身高一米六,直接比這時代平均身高矮十厘米這麼一波人,居然能毫不費力,讓這個煤礦達到霍海前世現代時期這個區域的產能。

這是有多容易挖?

但是,現在挖完了。

接下來同關煤礦要挖煤,就需要挖礦洞,需要下礦洞,在暗無天日的地方,點燃的是什麼?是明火燈,是用網隔離,不會點燃煤炭,但遇到瓦斯有可能爆炸的明火燈!

而且,在非露天環境下,挖礦的煤灰會到處都是,不隻是以前那樣粘在手上衣服上那麼簡單,而是會充斥一個人的口鼻。

而幾乎所有人都很清楚,煤礦是有毒的。

也就是說,去礦洞下挖礦,會短命。

如果戴口罩挖,效率就會爆降。

反正,這個地方從撿錢,一瞬間變成了整個大長安範圍內,最辛苦的工作。

從人人都搶著去的工作,變成了似乎隻有最窮的人,才會選擇去改變命運的工作。

這可能是最近最大的變局了。

蔣不疑反應了過來:“因為要到各地做生意,需要方便運輸的錢,而如果錢一直在霍氏手裡,他們就沒法完成更好的資本流轉,構建不了地方上的資金鏈。”

“所以,他們想要用紙幣來搭建資金鏈。”

蔣不疑思索了一下後反應了過來:“他們不會覺得在地方上開礦,能夠賺同關煤礦那麼多錢吧?”

霍海:“為什麼不呢?例子擺在麵前,有同關煤礦的成功案例在,他們有什麼不敢想的。”

彆人不知道,蔣不疑跟了霍海這麼多年還不清楚嗎?

同關煤礦,實際上根本不能賺那麼多錢。

長安的煤礦,都是霍海和劉徹,給強行定的價格,而不是按照市場自己形成的價格。

包括同關煤礦的工人的薪水,其實也是霍海強行定的價格,而不是該有的薪水。

簡單來說,煤賣多少錢,要看市場上的人願意花多少錢買。

而煤礦工人工資有多少,和他挖多少煤沒關係,而是要看市場上的人願意隻拿多少錢來乾這個工作。

長安已經形成了強大的經濟循環,隻要人到了長安,就不愁找工作,所以,工人不缺工資三千的工作,隻是工作在長安,不在自己的郡縣。

倘若有一個很好的工作在自己的郡縣,工資少點,他們也能接受。

但不可能少太多。

而煤炭賣多少錢,是要看市場願意用多少錢買煤炭。

同關煤礦是要從一個聚合的大型公司,變成很多個分散的煤礦公司了,在整體上競爭不過同關煤礦,卻可以在地方上和同關煤礦競爭。

但問題是,你不願意接受長安的低價訂單,有的是煤礦願意接受。

所以,煤炭的價格即將開始暴跌了。

當初,霍海故意給工人高工資,其實當時不給工人工資他們也能乾,能吃一口飯,他們乾的比誰都起勁。

而當初煤炭其實可以賣更高的價格,隻是當時霍海覺得這個價格有利於發展,就定了這個價格。

現在,煤礦價格即將爆降,工人工資卻不會怎麼降低。

以前的同關煤礦,利潤和薪資比例,幾乎百分之十!

同關煤礦花了海量的金錢研究各種科技,提高工人待遇,進行廠區建設。

在這之後,利潤依舊超高。

而現在,他們去開礦,第一需要批文件,第二需要和各地本來就已經有了的小煤礦再競爭,第三需要買地,第四需要給工人持續開高工資。

第五,產煤的地方越多,煤價格越低。

但,他又不是沒利潤,他有得賺。

到時候,煤礦對比其他行業,那叫一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

不過,這並不影響煤礦在現在的大漢工業體係中處於最重要的地位。

因為地位高的是煤礦行業,不是某個煤礦。

所以,這是一場釣魚執法。

霍海要把大貴族們有錢投資的大商人們,整去學習長安的循環。

但是,長安已經形成了超級恐怖的虹吸效應,注定了其他地方完不成大循環。

而有資格完成大循環的五都加三港加隴西、懷朔,已經被提前布局過了。

大商人們的精力,頭腦,野心,貪婪,才是下一階段大漢的驅動力。

接下來,開展的商業,利潤會很微薄。

為了擴大利益,大商人們隻能在地方上繼續擴大生產,以量取勝。

擴大生產,就需要工人。

工人需要居住。

居住就需要城市化。

城市化過程,就是大漢的內驅動力,往外擴張,就是大漢的外驅動力。

霍海有信心如果一切都走上了高速線路,霍海可以用目前不到兩億的人口,發展出前世華夏七億人口時期爆發出的超強大動力。

最關鍵的是,這個城市化的過程,其實就是農業地變成商用地的過程。

而過去這一年半,經過霍海和劉徹的不懈努力,兩人已經對大漢重要區域的土地,完成了並購。

明知道土地兼並是必然發生的事情,霍海選擇了自己來完成這件事情。

也就是說……接下來城市化過程中,絕大部分修建給工人住的房子,全都是霍海和劉徹的地。

換句話說,全大漢所有大貴族大商人們費儘力氣為了微薄的利益瘋狂的發動城市化的過程,在各地開展商改學習長安的過程。

其實是幫霍海和劉徹,培養房地產客戶。

和前世不一樣的是,霍海有意的降低了房產的價格,並沒有讓房地產爆炸高。

是因為霍海不需要用房地產作為內驅動力。

現在是第一輪城市化,房地產價格還比較低。

這一輪結束時,長安通往帝國四境的四條鐵路就已經搭建成功了。

搭建成功的主框架,加上黃河長江兩條航運,加上已經固定的南方航運和通往北美的航運。

構建出一個大骨架。

到了那個時候,大基建時代就來了!

大基建時代剛好趕上目前爆發的兩億人口的青年期。

大漢會有七千萬以上的成年男性工人,還有五千萬以上的輕工業女工。

這個階段,大基建將會完成大漢的路網升級,與此同時,電力時代開啟。

這個階段結束時,大漢會對整個世界形成恐怖的難以逾越或者說後人根本不可能再走通的差距。

也就是現代化,對原始部落的優勢。

而兩億人口吃大基建紅利,gd至少是現在的千倍以上。

大基建時代一結束,這些吃紅利的工人,將會再度催生出一個人口高峰期。

這個人口數量將會控製在五億到七億之間。

這個時代要把學曆提升到人均高中畢業甚至是百分之十以上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水平。

完成電力時代的迅猛發展,依靠大基建建設出的各種水利工程,電力工程,開始瘋狂發展各種工業。

到時候再具備完備工業的同時,完成第二次房地產開發。

屆時爆發出真正的恐怖動力。

這種向心力,會直接把世界捆綁在大漢身上。

從此以後,每個人都要依附大漢的工業而生存。

在這個過程中,全世界所有人,將會適應自己的新身份,大漢的礦工,大漢的農夫,大漢的裝卸工,大漢的搬運工。

與此同時,完成郡縣製和分封製的全球擴散。

在全球搭建一個以十年為期限的收割潮。

具體一點就是,每個地方上稅給大漢,其中百分之一提供給這個封地的貴族使用,百分之二用作大漢派遣到這裡的官員和大使和軍隊等使用。

百分之二十用作本地建設使用。

剩下的部分,全部留在那裡,等待大漢提款。

一旦大漢為期十年的通貨緊縮到來,就從全球提出這些錢,把他們擴散出去,把各地普通人積累了十年的產物,變成供給大漢心跳的血液。

大漢心臟強力跳動的末尾時候,一股股血液輸送到心臟,引發下一次的跳動。

這就是霍海對於世界的規劃。

而這個規劃,頭一階段花了八年,已經完成了。

接下來的城市化進程,霍海預計需要十年。

再然後的大基建時代,霍海預計是三十年。

再然後的房地產內需時代,霍海預計是五十年。

一共一百年時間,完成大漢對於大漢自己以及全球的改造。

蔣不疑看向霍海:“您……如果第一階段,需要燒掉的是舊規則,第二階段需要燒掉的是大貴族們的權益,第三階段,燒掉的是什麼?”

霍海:“是全球人的命運,用他們均等的可以稱王可以稱霸可以成為巨富可以成為地主的權利。換一個穩定的世界。”

蔣不疑:“武侯大人……我認為,這個計劃有一個巨大的漏洞。”

霍海看向蔣不疑。

蔣不疑:“這個計劃完成時,您,還有陛下,甚至太子,還有現在的每一個人,都已經死了。”

“到時候大漢的皇帝,還能執行這項計劃嗎?”

霍海想到了王莽。

就算沒有王莽,也會有李莽張莽。

一百年後……似乎正是王莽可能上台的日子。

霍海看向遠方。

難道把王賀宰了?

霍海看向遠處:“其實,有人鬨一鬨也好,以那時候的的軍力武力,鬨一鬨也不會有地球毀滅的可能。”

蔣不疑:!

地球……毀滅?!

人類可以做到這種事情嗎?

霍海不知道曆史可不可以改正,可不可以改變,走向能不能改變。

但霍海要嘗試。

實際上如果這個三步走戰略完成,隻要是沒有腦子出問題,思潮真的會走到這一步嗎?

但是……明日果今日因,現在自己為了大漢的發展,搞出來一套道德體係。

未來沒見過血腥的人,是否會在這個體係上走向聖母的方向?

如果走了,那就必然會有動蕩。

但是,那個時候,全球其他地區的人,就算開足馬力幾十年也追不上大漢,幾十年難道還不夠反正的?

隻可惜,如果道德真的走到了聖母方向而走向毀滅,那接下來可能就要走向惡魔的方向了。

霍海:“我又不是神仙,我隻是在規劃大漢未來一百年的未來,不是一萬年的未來。”

“我就隻懂這一百年的未來了,一百年之後,世界會怎樣,我也不清楚了。”

霍海要用一百年,把工業時代三百年的曆程全部跨過去。

一年當三年用。

目前,似乎是超進度的。

想到這裡,霍海:“走吧,回家了。”

“本來是說辯論的,怎麼會說到了這裡?”

蔣不疑拉動馬車繩索:“老實說,如果您這一套傳出去,那大漢所有人都會站在您的背後。”

“因為沒有人想過苦日子。”

“如果全球人能代替大漢人過苦日子,那哪個大漢人能拒絕呢?”

霍海:“你在說什麼胡話,那是帶領全球人過上他們從沒過上過的吃飽穿暖的好日子,什麼叫苦日子?”

蔣不疑總算是明白為什麼每次那種看起來必將引起滔天巨浪的改革被霍海丟出來後都絲滑到毫無阻礙了。

其實全靠一張嘴的詭辯,和超越時代的思維。

蔣不疑擺了擺頭,自己沒這種本事,隻能學如何乾實事兒,以求做的更多,乾的更多。

隻要做的事情夠多,成功的事情就會夠多,成功就足夠大了。

霍海看向了遠天。

頭八年結束,要獻祭掉的是大貴族的資產,完成信用貨幣的搭建。

接下來十年結束,要獻祭掉的是皇帝的權利。

因為隻有皇帝,才能夠有權利把大基建做下去。

但,劉徹不會做的。

因為劉徹要的東西,在十年後,和霍海要分道揚鑣了。

劉徹要的是功蓋三皇五帝,碾壓始皇,後無來者的帝業。

他不在乎普通人,普通人在他那兒這是個數字。

而霍海要乾的事情,和劉徹乾的事情是一件事情,但是霍海這麼做的原因,就是讓普通人有一個保底。給大漢普通人存一份永遠可以取利息,永遠花不完的厚實本金。

而這份本金存在的第一要求就是存定期,第一要求就是錢的主人,自己不能隨便取錢。

劉徹,做不到。

所以,十年後如何轉向到自己預定的路線上,而不是變成軍工複合體,是霍海需要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但霍海不想說,也不會說出來。

隻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卻很難。

要造反?

那大漢就會撕裂。

不能造反,如何做到這一點?

扶持劉據快速上位,讓劉徹做太上皇。

劉據的智力達不到這個要求。

劉墨?十年後,劉墨才十五歲。

還有誰?

衛長公主。

霍海依稀記得,曾經學曆史時學過,英格蘭曆史上曾經有過一對夫妻執政官,威廉三世瑪莉二世夫婦。

瑪莉二世是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

霍海覺得,自己應該沒記錯。

……

透過迷霧,劉徹一眼就看到了最重要的事情。

霍海跟舉國人說要打開他們的錢包從裡麵拿錢。

他們居然接受了。

“太子再哪兒?”

“回陛下,太子在研究變速箱。”

劉徹:“哎。”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