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路遇(1 / 1)

推荐阅读:

最新網址: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

林白與裴寧都是謹慎的性子,又是初臨此地,是以也不敢駕馭紫竹舟,隻在山地步行。

按宋張二人所說,有些門派規矩多,不允許從門派上空飛度,甚至門派四周多少裡之內也禁絕飛舟。

當然,主要是針對低階修士和外人的。

林白手拿一卷破舊輿圖,上有東海域三字。

這輿圖是貞姐送的,繪有山川地理,也標注了元嬰和金丹宗門所在。但金丹之下的門派和家族,卻提都未提。

過於簡約,失之細微。

不過有總比沒有強。貞姐也說了,標注小門派和小家族毫無意義,因為他們難以存續,稍經風浪就泯然於世,或被彆家吞並。

東海域地方極廣大,不僅囊括雲霞宗和九陰山雙島,連林白與裴寧所在的橋山也在其中。

橋山既是山名,也是地名,連綿數千裡。

傳聞古時橋山靈氣稀薄,後有一大能隕落於此,得其血肉滋養,自此靈氣充盈之地星羅棋布,修士雲集,人口也繁盛起來。

據貞姐所說,此地是良善之地,雖門派眾多,但有橋山派壓著,是以秩序井然,少有爭鬥。

這也是貞姐把林白和裴寧丟在這裡的緣故。兩人修為太低,需得尋一安寧之地,靜靜提升修為,之後才能說其它。

而且橋山處在海邊,東北隔海相望有九陰山,東南隔海有雲霞宗,三派往來交流,多在橋山地界,是故商業繁茂。

林白和裴寧對這裡也很滿意。一來是安全,二來便是能時時探聽雲霞宗的消息。

此外需考慮的就是,財侶法地。

財自然是沒有多少,兩人身上靈石所剩不多,下品靈石堪堪過百,中品靈石隻三枚,還都是從宋清身上扒來的。

至於丹藥,大多是回氣補血之用,以及同心蟻的食糧。最值錢的是從宋清儲物戒中摸到的化元丹,隻五丸,築基期才能用。聽宋張二人說,此物乃是雲霞宗特產,價格昂貴。

還有自宋清處得的符籙,有淨身符,可清潔自身和衣物;還有驅風符,乃是輕身遠行之用;另有引水符,是配合宋清本命所用的。此外還有少量的生生符,重土符,都是臨戰所用。

最後便是紫竹舟和同心蟻,價值都不菲。

至於法器,兩人都沒有,劍還是凡俗打的鐵劍。

再之後便是侶,乃是同道之意,互相交流互相啟發。

兩人初來此地,並無同道。

接著便是法,二人修的都是如意靜心訣,算是爛大街的功法,散修和資質差的修士都靠這個入門。

林白和裴寧暫時不用操心功法問題,如意靜心訣能修到築基。

最後便是地,這是修行之所。需得安寧,安全,靈氣濃鬱。

林白與裴寧漂泊過海,曆經生死,意見出奇的一致:老老實實絕不惹禍,多聽多看少說話,以提升境界為主。

當然,林白想的還要多一點。他還想借助石盤之能,多學點東西。

像煉丹,製符,煉器之類的,反正技多不壓身。

多學點東西總是好的,日後的選擇也更多。

是故林白和裴寧商量,先去修士聚集之地看看,見見世麵。

新來此地,當然是先問其俗,免得惹禍而不自知。雖說聽宋張二人說過不少,但還得親眼瞧瞧才是。

“咱們需得問問,此地有無什麼護身符之類的。”林白對裴寧道。

“護身符?那是什麼?”裴寧好奇的問。

“就是哪些人和善,哪些人凶惡,哪些人得罪不得。”林白解釋道。

“嗬,不就是護官符麼?”裴寧笑的開心,“誰有你的護官符大?”

自打貞姐走後,裴寧也沒跟林白鬨什麼彆扭,倆人還是一如既往的信任彼此,但她時不時的就會陰陽怪氣一下。

林白剛開始還解釋幾句,後來見她不信,也就假裝聽不出她話裡的陰陽怪氣了。

其實林白心裡氣的很,他和裴寧互相知根知底,屢屢同生共死,情誼極深。兩人之間簡直是水到渠成,也就差個契機,就能睡一塊兒了!

但卻被堂堂金丹挑撥!

若是彆的事,那也罷了,裴寧自然更信林白。可這褲襠裡的事,裴寧卻對林白一百個不信。

就差剖心明誌,脫褲自證了!

兩人在山林裡行了幾日,未見什麼凶禽惡獸,倒是途徑了不少凡俗鄉村。

百歲老人極多,他們對修行之人也不陌生,路上遇到了還會躬身行禮,不卑不亢。

林白與裴寧與他們交流過,這些村落大多是有跟腳的,或是屬於某宗族,或是某門派。

大都是修士的凡俗後代在管著。

兩人行了三五日,時時能見頭頂有修士飛過,但倆人慫的很,不敢打招呼,也不敢一直盯著看。

又行了三日,還未下山,便見山下有一凡俗鄉鎮。再之後有一山,有煙氣繚繞之氣,仙鶴飛鳥暢遊其中,頗見仙家氣象。

翻出輿圖找了找,根本沒標注此地是何門派。

不過林白和裴寧見山下城鎮繁榮,人人安居樂業,便可知那門派應行事不差。

至少,隻要兩人不惹事,便無甚大礙。

下了山,便見這鄉鎮前有一集市,過往凡俗瞧一眼林裴二人手上的儲物戒,便知二人是入了修行的。有人行禮,也有人隻微微笑,並無諂媚之態。

林白眼見煙火濃重,便想吃點東西。

練氣期還不能辟穀,但日日納氣,飯量卻少了許多。

見前麵一攤位,有小販支著油鍋,在炸甜餅。

林白不由得想起秀秀愛吃甜,便上前問價。

那攤販並不怕生,報了價錢後,就自吹自擂起來。

原來他賣這東西名叫糖圓,乃是橋山凡俗的名吃。

做法也不難,采摘山上的甜甜花,切碎了榨汁,混在麵粉中,柔軟了搓成圓圈狀,中間留小孔,下鍋油炸便可。

味道甜美酥脆,老少皆宜。因糖圓似餅,中間有孔,所以也叫糖圈兒。

又因做此物需用甜甜花,是故又名甜甜圈。

那攤販極善談,還說曾經有金丹老祖微服私訪,便最喜此物。又說有元嬰老祖逃難至此,饑餓難耐,一口氣吃了上百個。

林白與裴寧自然不信,卻也不開口辯駁,隻是笑笑。

正等油鍋裡糖圓出鍋,便見遠處飛速奔來一漢子,停在攤位前,朝林白與裴寧略一點頭,便開口,“這就是橋山的名吃糖圓吧?終於來到橋山了!快拿五個來嘗嘗!餓死道爺了!”

這人三十來歲年紀,練氣初期,麵有疲憊滄桑之色,顯然是一路辛勞。

林白是個臉皮厚的,又一向自來熟,便與他攀談。

這漢子也能說的很,自稱姓王,說是從老家千裡迢迢而來。

至於家在哪裡,他卻不明說。

隻說以前在老家做點小生意,運氣不好折了本,道侶也跟人跑了,是故來橋山賺些機緣。

林白見他健談,便冒昧問他作何營生,這漢子卻語焉不詳,隻推說運氣太差。

人家不願多說,林白自然聽得懂,便又問他對橋山知曉多少。

這姓王的漢子一聽這個就來勁兒了,他對橋山讚不絕口,張口靈石遍地,閉口機緣不斷,反正哪兒哪兒都好,就沒不好的地方。

扯了一會兒,糖圓炸好了。那攤販用紙包了,先遞給林白的份兒,又遞給那姓王的漢子。

凡俗間不用靈石買賣,還是用的金銀。

會了賬,林白與裴寧往前走,那漢子跟了上來。

林白也沒當回事,先讓裴寧吃,她卻隻搖搖頭。林白便啃了口糖圓,甜的發膩。

那姓王的漢子喜滋滋,湊到林白身邊,低聲說道:“這橋山的凡俗都這麼大方,我隻要五個,他卻給我六個!橋山真是好地方!我要是早來,那早發了!”他一副賺大了的表情。

林白一時不知如何開口,因為那攤上就寫著,買五贈一。

那王姓漢子也不看林白,大口咬了嘴糖圓,嚼了一口就抑製不住心中喜悅,“甜甜圈真好吃!哈哈哈哈哈!嗝~”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