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解帝國官製,首先要理解路易十八時代製定的十四級官秩表是怎樣一種存在,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波旁文學。反過來,弄懂官秩表是怎麼回事,對深入理解法蘭西文學也是很有幫助的。
曾經的波旁詩歌和小說中經常談論人物的官秩,往往不厭其煩地強調某某人是哪一等級的文官,某某人的軍銜又是如何如何。
為何官秩重要?這是因為路易十四改革之前的法蘭西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知識分子的晉身之路非常狹窄,基本隻有為帝國政府服務這一條路,這條路又分為官僚機構和軍界兩個車道;其餘像律師或經商路線,基本沒什麼出頭可能。
更何況後來發動大革命還是一群巴黎的律師和行會商人,這更是讓剛剛在美洲立足的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如坐針氈。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人在政府中的排名如何,基本決定了他的收入、地位和人脈關係。
和當年路易十四在凡爾賽馴服佩劍貴族一樣,新的帝國官秩也規定了所有官員在公共場合穿什麼衣服,戴什麼肩章,規定了彆人對他們的稱呼,能從事什麼工作。
對很多人來說,官秩賦予了他們抱負、品格,乃至人生意義。它對人的影響如此巨大,以至於單就外在而言,五級官員和九級官員看起來似乎都不是一個物種。
這就是為什麼帝國文學家們如此熱衷於描述一個人的官秩,然後根據他的級彆賦予他種種特征,以便於讓讀者一眼就能認出:
“啊沒錯,我見過的八級官員不就是這樣的嘛。”
1822年路易十八頒布官秩表的時候附加了很多法令,比如貴族必須服兵役,還有無論出身如何必須從最低的第十四級乾起。
不過這些法令有的被保留了下來,有的被鑽了空子,幾年之後就廢止了,但官秩表基本精神——為所有臣民廣開晉升之路(至少理論上如此)——還是得到了傳承。
乍看起來這十四個等級像是一條均勻的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就能達到最頂峰。實際上這條天梯中間有兩個斷崖,把它分成了涇渭分明的三個階層:1~5級為頂層,第6~8級中間,餘下為底層。
第1~5級可以認為是帝國的統治階級。一級文官隻任命一人,屬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理解為英語裡的首相。在陸軍對應的軍銜為元帥。2~4級對應的文官可以翻譯為“樞密院議員”“國民議員”,對應陸軍的各級將軍軍銜。
這些人大多出任中央政府的部長、副部長、以及除此之外的重要職務,在地方也至少是高官級彆的大員。他們是帝國各種政策的製定者,布列塔尼亞的前途掌握在他們手裡,他們個人的晉升都需要皇帝陛下本人裁奪。這些高級文官由於社會地位較一般人太高太遠,在反映當代生活的文學作品裡出現不多,即使出現也都是配角。
順便一提:相比於人數稀少的高級官員,和他們同級彆的將軍數量則要多得多,這也和帝國是一個軍事帝國有關。
第6~8級文官之所以屬於第二階層,是因為在1845年路易十九頒布了一個很重要的規定:八級以上文官可以獲得世襲貴族地位,相比之下,無論哪個級彆的軍官都可成為世襲貴族,哪怕最低的準尉。
帝國當然不希望世襲貴族數量過多,這就使得九級官員很難擢升至八級,兩級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一般來說,能進入這一個階層的人給人的印象是野心勃勃,對社會明暗規則非常熟稔。
9~14級屬於帝國的基層公務員階層,在1847年時這個階層占所有文官的一半左右。前兩個階層要想躍升需要功績和機遇,這個階層裡想要升官基本隻要混年頭就行。
但正如之前所述,對於出身平凡的公務員來說,從九級升到八級難如登天,所以帝國一直有一個所謂的“永遠的九級文官”的說法。
在帝國百姓心目中,九級文官就是卑微的小公務員的代表,謹小慎微,畏畏縮縮,心理扭曲,奴性十足,是一群可憐又可笑的家夥。
1845年,政府規定獲得世襲貴族地位的文官級彆從八級調高到五級,1900年又調高到三級,然而晉升天花板依然存在。
不過對於九級以下的級彆,隻要不犯大錯誤都能晉升,所以不會停留太久,身處這些級彆的大多是年輕人。然而有一個特彆級彆,就是最低的十四級。任職於這一級彆的公務員處於官僚機構最基層,大多數方麵和普通民眾沒什麼區彆。文學家描寫他們,寓意在於把他們當做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