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傳國玉璽,早已送到幽州大司馬處了。”
鄭平沒有向糜竺隱瞞傳國玉璽的行蹤。
糜竺不同於曹嵩。
鄭平隻想讓曹嵩將錢財都遷徙到青州,但並不想跟曹嵩有過多的結交。
而糜竺卻是劉備和鄭平都要爭取拉攏的。
青州用人,一向以德行為先、才能其次、出身再次。
而糜竺的品行,又跟青州的用人理念十分吻合。
雖然糜竺祖上沒有顯赫的士大夫,但劉備麾下祖上沒有當官的不在少數。
隻要德行和才能滿足了,即便出身差一些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真要論出身,劉備同樣出身卑微。
織過席、販過履,提劍策馬掙功名。
漢室宗親的出身,也是在劉備立足青州之後才逐漸被認可的。
得知傳國玉璽的去處,糜竺不由內心一震,看向鄭平的眼神也多了幾分驚詫:“傳國玉璽的去處本應是隱秘之事,顯謀竟然將其告知我?”
且不說傳國玉璽在劉虞處,會讓構陷誹謗劉備的謠言不攻自破。
單單就這份信任,就足以令糜竺震撼。
但劉備將傳國玉璽送到劉虞處,卻故意不對謠言作出回應解釋,明顯是有隱秘謀劃的。
若是糜竺此時將傳國玉璽在劉虞處的消息釋放出去,定然會破壞劉備的謀劃!
“子仲兄是自家人,自然不用隱瞞。”鄭平羽扇輕搖,代劉備傳話道:“使君常言,說東海糜子仲對青州幫襯頗多,德行亦是當世知名,是可以絕對信任的俊傑!”
“隻可惜子仲兄已經出仕徐州,否則使君一定會登門拜訪、請子仲兄去青州出仕。”
“既然可以絕對信任,那這傳國玉璽之事,我自然就不需要向子仲兄隱瞞了。”
這話若是出自劉備之口,或許糜竺還會以為是劉備在客套。
但出自青州彆駕鄭平之口,那給人的感覺就不同了。
“玄德公真豪傑啊!”糜竺暗暗感慨。
沉吟片刻,糜竺又道:“顯謀問我天下大勢,又告訴我傳國玉璽的去向。定然有需要我協力的地方。”
“還請顯謀直言!”
“隻要我能辦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在“全力以赴”四個字上,糜竺加重了語氣。
這是糜竺在向鄭平表態。
鄭平輕笑:“子仲兄,使君不會讓你行為難之事的。”
“但我的確還有一事,若能得子仲兄協力,將是青徐之福!”
“下邳相笮融,凶殘貪婪,又在下邳郡廣設廟宇,大肆興佛。”
“倘若笮融是如漢中張魯一般,目的是教化士民、減少殺戮、賑濟貧困,那自然是值得尊敬的。”
“但笮融卻趁機斂財,興佛也是為了私利,既不能教化士民向善,也不能讓貧者衣食無憂,不過一介愚弄士民的險惡之徒。”
“但笮融此人又深得陶使君信任,青州不宜介入勸諫。”
糜竺道:“顯謀的意思,是想讓我勸諫陶使君約束笮融?”
“但我的勸諫未必有用。”
鄭平笑道:“子仲兄誤會了,不是讓你去勸諫陶使君,而是讓你去勸諫笮融。”
“在下邳興佛有什麼用?浴佛會再多又有什麼意義?白馬寺都被董卓給燒了!”
“唯有在廣固城再建一座白馬寺,才能讓佛知道他的向佛之心啊!”
一旁的諸葛亮不由睜大了眼睛。
洛陽的白馬寺因為董卓一把大火跟著洛陽成了廢墟。
而廣固城又是劉備用來迎天子遷都的地方。
這對笮融而言,誘惑力太大了!
糜竺也被鄭平的想法給驚住了。
笮融凶殘貪婪,但卻癡迷信佛。
但笮融信佛的方式不是念經,用的還是官場趨炎附勢那一套。
斂財興佛,禍害士民萬千,但福澤隻為笮融一人。
而現在,鄭平卻要讓笮融在廣固城重建白馬寺。
這是要讓笮融將下邳斂的財,都送往青州啊!
以鄭平的狡詐,白馬寺肯定會修,否則就會損害青州的威信。
然而,修白馬寺得買地、得征用民夫,這買地的價格、如何征用民夫,就得按青州的規矩來。
第(1/3)頁
第(2/3)頁
隻要讓笮融相信,廣固城會成為龍興之地,就斷然拒絕不了誘惑!
哪怕花再多的錢,笮融也得在廣固城拿下修白馬寺的地!
這種事,由鄭平直接出麵去遊說笮融,效果不大。
而糜竺去遊說,那成功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畢竟糜竺如今,亦是深受陶謙信任,又是徐州最有錢的豪強,同時還自鄭平口中得到了不少的隱秘。
良久。
糜竺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稱歎道:“不得不佩服,顯謀伱的想法,總是令人耳目一新。”
“勸笮融去廣固城重建白馬寺,可比勸陶使君約束笮融要簡單許多。”
“但我有個疑問,顯謀是北海康成公之子,想必不應該會對佛感興趣的。”
“這白馬寺若真的在廣固城重建,顯謀就不擔心青州會有大量的人去求佛嗎?”
鄭平大笑:“於我而言,儒經佛理道文,其實差彆不大。隻要能引人向善的,都應是傳承的瑰寶。”
“春秋諸子百家爭鳴,湧現了大量的先賢,至今亦有大量的典籍傳世。”
“我雖然出身於北海鄭氏,但並非是鄭學的傳承者。”
“身為官,我得去引導求佛之人,如何正確的求佛。”
“譬如笮融這種位高權重又喜歡斂財的,就應該將錢財用於重建白馬寺,才能顯出他的求佛之心。”
“在下邳修佛像、舉辦浴佛會,除了勞民傷財,亦是跟佛經中慈悲為懷的初衷相悖的。”
“至於青州是否會有大量的人求佛,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求佛的人,都希望今生的苦難下一世不會再有。”
“可這青州的士民百姓,都已經淪落到了求佛來祈禱下一世能平安了,這難道不是青州執政者的無能嗎?”
“於我而言,求佛不可怕,怕的是人心儘失。”
糜竺凜然:“顯謀思慮深遠,令人欽佩。我隻想到了大量的人去求佛會讓士民百姓滋生厭世之心,卻不曾想過,不是求佛才厭世,而是厭世才求佛!”
“顯謀放心,我一定能笮融去廣固城重建白馬寺!”
“如此一來,這下邳的士民百姓求佛亂象,也能約束收斂了。”
而在鄭平南下“引資”的期間,揚州也因為劉繇的到來,掀起了戰亂。
揚州勢力複雜。
有依附袁紹的九江太守周昂和丹陽太守周昕,有袁紹任命的揚州刺史袁遺,有袁術的部將孫堅,有迎劉繇入曲阿的吳景和孫賁。
還有隻忠於漢室的廬江太守陸康、豫章太守華歆。
而劉繇考慮到吳景和孫賁都是孫堅的親族,孫堅又是袁術的人,於是讓部將張英、樊能將吳景和孫賁驅逐。
惱怒的孫堅,放棄攻打周昂和周昕,直接請命兵指曲阿。
袁術本就有向揚州拓展勢力的想法,於是又改立孫堅為揚州刺史,令孫堅進攻劉繇。
原本在吳郡購船的太史慈,擔心劉繇被孫堅擊敗會影響船隻的購買,在給青州傳訊後暫時加入了劉繇麾下。
雖然劉備生擒了劉岱,但並未殺劉岱,太史慈又跟劉繇有舊,劉備跟劉繇又有共同的敵人袁術,於是這合作也暫時達成了。
而徐州的陶謙本就跟袁術有嫌隙,又因袁術自稱徐州伯,這新仇舊怨一起,於是遣丹陽兵助劉繇。
廬江太守陸康隻忠於天子,自然也擁護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
而九江太守周昂和丹陽太守周昕,見袁術將袁遺堵在沛國,於是也選擇了跟劉繇結盟。
孫堅雖然驍勇善戰,但同時麵對揚州的幾方勢力,也難以取勝。
揚州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
而在豫州。
豫州刺史郭貢鬥誌昂揚,要跟袁術一較高低。
但潁川太守曹操和陳王劉寵都不想打,隻想在各自境內恢複民生。
無奈之下,郭貢隻能獨自募兵去打袁術。
但郭貢雖然招募了兵馬,卻連汝南都拿不下,跟袁術任命的汝南太守在汝南同樣打了個不分勝負。
鄴城。
黑山賊因為天冷而退出了魏郡。
麵對黑山賊的進犯,袁紹隻能守城,連將黑山賊驅逐都辦不到。
這讓袁紹十分窩火。
“諸位都是名仕俊傑,出身高貴。”
“結果反被一群粗鄙的黑山賊給打得不敢出城。”
“這般戰績,爾等不知羞恥嗎?”
袁紹怒火正盛,一群文武沒人敢在這個時候自辯。
難道要自辯說:因為要防備公孫瓚,所以才敗給黑山賊嗎?
第(2/3)頁
第(3/3)頁
本來就已經很丟臉了,再用這種理由來自辯,就更丟臉!
顏良和文醜最先受不得激。
當即。
顏良出列道:“明公,公孫瓚一日在常山國,鄴城就一日不安寧。”
“黑山賊雖然多,但終究隻是小患;若不能滅掉公孫瓚,明公便會一直受製於人。”
“末將請命進攻中山國,如若不勝,請斬末將首級!”
文醜亦是附和:“明公,文醜請戰!”
淳於瓊、高覽等人,也紛紛請戰。
袁紹哼聲道:“公孫瓚賊子,我恨不得生啖其肉!”
“諸將且退下,待商議征討公孫瓚之策,我親自率眾征討公孫小兒!”
待得顏良文醜等人退下,袁紹又看向許攸、逢紀等人:“諸位,說說吧,如何征討公孫小兒!結盟劉虞的廢話就不用再說了。”
許攸、郭圖等人都沒說話。
以如今的局勢,結盟對抗公孫瓚已經不可取了。
要解決公孫瓚,唯有打一場硬仗,以兵威取勝!
而作戰並非許攸和郭圖擅長的。
見許攸和郭圖低頭不語,逢紀頗有些得意的出列:“明公,冀州兵馬皆已整肅,又跟黑山賊打了數場,雖然不及公孫瓚的兵馬驍勇,但輔以戰術,還是可以跟公孫瓚正麵打一場的。”
“公孫瓚自矜武勇,對麾下騎兵最是得意。”
“要破公孫瓚,先得將公孫瓚最引以為傲的騎兵擊敗!”
若是以往。
郭圖肯定第一個出列來反駁逢紀了。
但今日,郭圖選擇了沉默。
如今袁紹處於困境之中,若是再爭鬥,那大家都彆玩了。
袁紹見沒人反駁,於是問道:“公孫瓚的騎兵最是驍勇,來去如風。而鄴城幾乎都是步兵,如何能贏?”
逢紀大笑:“騎兵也就能在塞北戰場上逞能,來了這內陸之地,有太多不利於騎兵作戰的戰場。”
“隻要明公有死戰之心,破公孫瓚,易如反掌!”
袁紹猛地拍案而起:“若不能擊敗公孫瓚,我在鄴城也是坐困等死。”
“元圖,這鄴城兵馬都交給你調度,隻要能贏公孫瓚,我親自去當誘餌都可以!”
袁紹開始發狠了。
自奪了韓馥的冀州後,袁紹就事事不順。
按預想,應該是自己大殺四方,先定冀州,再定幽州,西吞並州,東滅青州,然後以青冀幽並四州之力,強勢南下,定鼎霸王之業。
結果。
連臧洪都當了兗州刺史,執掌了兗州八郡國了,自己還在鄴城犯愁怎麼解決公孫瓚。
一想到臧洪當了兗州刺史,袁紹又是一陣氣悶。
這兗州本來也是袁紹的囊中之物,結果一不留神就成臧洪的了!
若不是臧洪一心恢複兗州民生,袁紹還得擔心張邈會不會乘機渡河來魏郡。
南有臧洪、東有劉備、北有公孫瓚、劉虞,最近西邊還出現了董卓任命的並州刺史馬騰和征北將軍韓遂。
一開始,袁紹是不怎麼瞧得起馬騰韓遂的。
結果馬騰韓遂比預料中的能打,白波四渠帥楊奉、韓暹、李樂、胡才,被馬騰韓遂滅了三個,剩下的楊奉直接投了。
若不是匈奴人不服馬騰韓遂,這並州又出現了一個能號令全郡的。
袁紹的生存空間被急劇的壓縮。
要麼一戰贏了公孫瓚,自此得冀州全境。
要麼輸了自刎,不再留戀這世間。
袁紹要跟公孫瓚死戰,這麾下文武自然也不敢再有內鬥之心。
許攸、郭圖、逢紀、審配、荀諶、辛評、辛毗等人,第一次選擇了齊心協力,群策群力的替袁紹謀劃跟公孫瓚的奪命一戰。
而此時的公孫瓚,卻因為公孫越之死,而跟沮授出現了爭執。
感謝各位,月票夠一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