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一夜難眠,總會不自覺的想很多。
論文治武功,寧王覺得自己絲毫不弱。
甚至比大慶的布政使強太多。
若非藩王之位限製住了他。
他今後未免不可登堂拜相,造福整個大慶的百姓。
那也是寧王的願望。
而寧地雖然多年太平,卻也因此限製住了他。
若非老六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
他也不清楚當幾十年寧王後,會不會感覺到枯燥無聊。
當個藩王,也就那樣了,封地不會變大,基本也就看不到頭了。
頭領一旦失去進取心。
那其下的領民便會迅速衰敗下去。
次日坐到馬車內,龐大的隊伍再度出發。
秦樉打著哈欠。
“老三臉色不好,昨天也沒睡好?”
不等秦棣說話,秦樉便哈哈一笑。
“我現在滿腦子都是打牌,昏睡時做夢都是打牌!”
“就是明明是本王的夢,憑什麼老六在本王的夢裡依舊贏?”
秦樉身體已經很疲憊。
可精神很亢奮。
打牌這種事兒,也太上頭了。
風和日麗,一行人再度出發。
每日一百五十裡,甚至兩百裡的路程,這在大慶已經是極快的速度。
極度考驗意誌力。
三王能夠打牌消遣。
可侍衛們,久而久之必然受不了。
就算人受得了,馬也受不了。
跑了三天,便需休息半日。
秦風隨意打著牌,隨之望著窗外。
紅鸞則恭敬坐在秦風的身後,隨手給秦風捏著肩膀。
“紅鸞,鋪一條到京都的馬軌,需要多久?”
這三日趕路,秦風已經無比懷念記憶中的交通。
先不說飛機那玩意兒。
不說能不能搞出來,就算幾十年搞出來了,一時半會兒的秦風也不敢坐。
反倒是地麵交通。
來得更快。
最有效的。
毫無疑問便是鐵路。
廣寧城已經擁有製造鐵路的技術,這來源於廣寧城的礦產運輸。
迄今為止,甚至基本已經成熟。
隻不過想要鋪設兩千裡,這必然是無比漫長的工程。
甚至堪稱勞民傷財。
可換來的回報,也是不可限量的。
“回王爺,廣寧城到範陽城的鐵軌,已在鋪設,大概明年年底徹底完畢。”
“隻是此次回京都,需要朝廷允許鐵軌穿過山海關。”
秦風不免點頭。
有了鐵路,陸運能力就能成倍成倍的提升。
甚至中途可以設置換馬站。
中途隻需換馬匹,換馭者,廂車便能沒日沒夜的持續行駛。
在更平穩的同時,效率更高。
從範陽到京都,基本兩天多一點的時間就能到。
若是正在研究的蒸汽機能正式投入使用的話。
速度還能更快。
隻不過。
這條鐵路勞民傷財,光靠遼地,是無法支撐起這麼大的基礎建設的。
所以……
必須抓倭奴!
秦風所熟知的工業時代,先後發展了也就一百五十年,就達到了不可思議的進步。
而秦風。
想要起步,就必須得付出一些代價。
而這個代價,秦風不想讓慶人來付,更不想讓遼人來付。
工業的起步,勢必都會是血淋淋的。
既如此。
秦風必須做出抉擇。
好在。
遼地的周邊並不太缺人口。
無論是高麗人,還是倭人。
而且經過上千年中原文化的熏陶洗禮,他們最耐得住勞苦。
“希望那群倭人,能有所貢獻。”
遼地的發展。
已經不能隻靠東胡人的默默付出了。
必須得有更多人的加入。
隻可惜。
北胡人這方麵不太行。
但他們捕捉奴隸,卻是天下間一等一的。
畢竟這種事兒,他們祖祖輩輩都在乾。
讓北胡俘虜,去抓倭奴。
隻是。
除了鐵路建設外,航海也必須大力發展。
工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拚圖遊戲。
每一塊拚圖都夠了,就能搞出新的東西。
而廣寧城,秦風批了二百六十三項定向研發。
如果十年內能搞出一半。
那廣寧城的工業根基,基本就成了。
研究有些時候並不困難,特彆在秦風給予了具體需求,甚至大致模樣以及思路都畫出來後。
憑借著大慶的能工巧匠,那粗糙的工業產物,並不難手工生產鍛造出。
可秦風要的。
不是花大代價造出的一件兩件。
而是要真正的能夠規模化的量產。
將研究能徹底轉化所需的時間,毫無疑問是漫長的。
好在秦風很年輕。
完全等得起。
如今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礎。
以及獲得大慶舉國的匠人之力。
這或許會提升匠人們的地位,割裂了大慶的立國基礎。
但這又是必須要經曆的發展。
或者說。
是陣痛。
不過未來痛的更多的。
應該會是倭奴。
“記下來,五年內,必須修好廣寧城到京都的鐵路。”
“是。”
紅鸞急忙低頭,將秦風的話記下。
遼人這嶄新的五年內,要發展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比如關外百萬人,範陽城百萬人皆全麵小康水平。
地大物博之下,這並不算太困難。
並且按照大慶時代的小康標準,與遼王心目中的小康標準,簡直低多了。
遼地的港口、造船廠,必須全部建成。
而且要靠著範陽世族留下的圖紙,將第一艘大海船建造下水!
如今,還要修建一條通往京都的鐵路。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如果能做成其中的八成。
那麼遼地,就會達到一個嶄新的,就連遼人都無法想象的未來。
而這個未來。
全是王爺一手親自推動的。
遼人。
誓死完成王爺的夢想。
甚至有些地方,秦風都記不大清楚了。
可遼人們全都記得,甚至以此當做了信念。
那是遼人在最黑暗時,也許是秦風隨口胡謅的話,為了增強遼人們的信心,渡過那最黑暗的時刻。
可如今。
種子已在那片土地上,徹底發芽。
甚至如若一道火焰,如今蔓延過了山海關,逐漸通過範陽城,籠罩整片北地。
在整個北方。
遼人這個詞彙,已經代表著至高的榮譽。
就連範陽城人,如今也多自稱遼人。
北方的諸多百姓,若無大慶官府,以及山海關的阻攔,怕是早已來到遼地生存。
特彆這場大戰結束之後。
遼人更是已經成為整個北方,無數百姓敬仰羨慕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