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正文卷第二百二十五章遼宋戰爭打響趙駿顯然在下一步大棋。
如果能夠控製濟州島和對馬島,那麼宋朝的船隻往東可以直接前往日本的石見地區,無需繞遠路。
往北就能到高麗的珍島,也就是後世全羅南道,甚至還能到釜山。
這樣一來,通過日本產的銅礦、銀礦、金礦,以及高麗的礦產資源,完美地能形成一條貿易三角路線。
既高麗和日本可以通過本地礦產,來換取大宋的銅錢、服飾、書籍、茶葉、香料、絲綢、瓷器、文房四寶、繪畫等物品。
知識和文化是無價的,大宋如此慷慨地對外輸出自己的學識,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化,高麗和日本付出一點礦產資源,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所以隻要先進行完成據點建設,等將來大宋擊敗遼國,軍事實力強大起來之後,宋日高自貿區就很有可能以後在耽羅島和對馬島成立。
屆時大宋獲得了數不儘的礦產,日本和高麗將得到宋朝的商品,並且還能夠從先進文明當中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改變落後局麵。
對於三方來說,簡直是秦始皇摸電線——贏麻了。
當然。
前提條件是這兩方都必須要承認學習到的是漢文化,而不是自己一拍腦袋就認為是自己祖上傳下來的。
少偷東西少申遺,不然大宋的堅船利炮,可不會手軟。
不過顯然宋彩和粟健想不到那麼深層次的東西,他們都以為趙駿隻是希望能加深大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往來。
他們都是商人,那自然是舉雙手讚同。
更何況日本官方雖然跟宋朝交流不深,可民間由於崇拜唐朝的緣故,作為唐朝繼承者的宋朝同樣崇敬,因此日本民間對宋朝也非常仰慕,非常歡迎宋人去日本。
接著趙駿又從宋彩和粟健那裡了解了一下日本現在國內的情況,還有當地的民生、經濟、農業以及控製石見地區的一些權貴首領之類的資料。
目前還處於宋遼對峙階段,宋國不可能大張旗鼓地往東出海發展。否則不僅遼國可能會乾預,高麗和日本的官方也可能抵觸。
畢竟從遼聖宗時期開始,遼國也重視海洋,甚至組建了一支海軍,加緊了與高麗和日本之間的聯係。
高麗和日本也向遼國稱臣。
宋國雖然現在是東亞圈的老二,但也隻是個老二,上麵還有遼國威懾者。
再加上它對外擴張**不強,主要軍事力量也要放在對抗遼國和西夏上,造成對周邊國家很難形成像漢唐那樣的軍事威懾,自然也就不存在高麗和日本官方懼怕宋國。
沒辦法。
拳頭大是硬道理,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是不可辯駁的真理!
而就在趙駿已經開始為外貿布局,南在廣州推動與中亞貿易,東在江浙推動日本高麗貿易,西在陝西推動河湟走廊絲綢之路貿易,西南在四川推動茶馬古道貿易的時候。
北麵的遼國戰事,也漸漸開始進入白熱化。
從今年**月份開始,遼興宗耶律宗真就開始調集人馬,聚集於遼國南京析津府,展開對宋國的武力威懾。
大宋也不甘示弱,以範仲淹為河北路經略使兼政製院候補同知,以位比副相之職,前往河北路調兵遣將,同時抽調西北軍精銳,趕往邊關,抵禦遼國可能會到來的南下入侵。
雙方對峙到年底,耗了三四個月,遼國這邊就有點頂不住了。
歸根到底,遼國的強盛是建立在武力之上,能維持住國家的秩序,其實主要是通過多次對外戰爭掠奪得大量的歲幣銀和絹帛,再加上屬國、屬部隨部所出,繳納貢賦。
他們每年的實際賦稅其實很少,一年財政收入可能也就一百來萬貫。以至於宋國每年幾十萬貫的歲貢,成為了遼國主要經濟來源。
花敵人的錢,武裝自己,然後威脅敵人,逼著敵人再給遼國上繳保護費,就是遼國乾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遼國治下的漢人賦稅反倒不那麼重要,導致遼國境內的漢人賦稅還挺低。使得後來宋徽宗時期,收複燕雲十六州,當地漢人害怕宋朝刮地三尺的賦稅,硬是拚死抵抗,造反起義層出不窮。
但同樣的,遼國由於經濟全靠宋國、屬國、屬部歲貢,一旦發生戰事,就逼著那些屬國、屬部多繳納貢賦,讓在遼國治下的女真部落苦不堪言,最終完顏阿骨打發動起義,滅了遼國。
因此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遼國的經濟其實非常脆弱,沒有戰事的時候還好,完全可以依靠歲貢和較低的賦稅維持。隻要戰事打響,勢必造成內部存儲消耗加劇。
這種情況下,遼國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儘快與宋軍展開決戰。
二是增加國內賦稅,向屬地的漢人、女真部落、蒙兀部落索要糧草、賦稅以抵消軍用開支。
可跟宋朝打消耗戰,遼國有那個實力嗎?
他們可不像宋國那麼有錢。
所以遼興宗耶律宗真現在確實有點騎虎難下,不知道是打還是退兵。
打吧。
現在的宋軍邊防可比檀淵之盟時強了太多。
不打吧。
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墮了大遼威名不說,萬一宋朝見遼國軟弱,斷了歲貢可怎麼辦?
這可是遼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啊。
耗到了十二月,最終遼興宗還是決定打一波試試水,萬一贏了呢?
主要還是他實在有點耗不下去了,以前存的一點家當都快用完了,再繼續耗個一年半載,遼國國內的經濟能直接崩潰。
十二月九日,遼國大軍悍然南下,一路主力從雄州南下,直取宋**事重鎮高陽。一路從安肅南下,過保州直取保塞。最後一路則從定州繞道,進攻望都。
這三地都是宋國的軍事重地,而且還是糧草的主要囤積區,如果能夠隨意攻克任何一地,對於宋軍都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有利於遼國繼續施壓。
但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遼國三路大軍,自然不是無視邊境密密麻麻,多達上百座的堡壘、軍寨,以及容城、安肅、遂城、歸信、北平、雄縣等十餘座城池。
他們如果想直達宋軍的糧草後勤中樞,就必須要對這些地方施加壓力,至少要保證他們不會對遼國的後勤補給造成困難,因此勢必就要分出兵力圍困外圍堡壘。
曆史上澶淵之盟遼國也是兵分三路,進攻宋國幾個重鎮,並且拿下了遂城和定州,生擒宋軍將領,讓遼國聲勢大震,嚇得宋真宗趙恒差點遷都南逃。
之後遼國直接孤軍深入,完全沒有在意身後的宋軍其餘城池,直接深入殺到大名府,打到了澶州城,也就是後世濮陽城外。
但實際上此時的遼軍身後還有大量宋軍,正常情況下,宋軍展開合圍,斷掉了遼國的後勤補給線,遼國絕對不可能這麼猖狂,在澶州城外如此耀武揚威。
奈何宋軍太拉了點,信安、霸州、莫州、雄州、滄州、清州等地數萬宋軍根本沒有遭受遼國的攻打,可他們卻隻能龜縮在城裡根本不敢出來,以至於遼國長驅直入殺到宋國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