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駿的一番話語,讓眾人都陷入沉思當中。
封建王朝循環的本質,是爭搶社會的財富總值。
而世家、權貴、軍閥、地主都會加入到這場狂歡當中。
等到社會財富總值被搶光,百姓沒有活路的時候,就是王朝覆滅的時候。
這些內容初聽起來不明所以,可細思之後隻覺得毛骨悚然。
因為仔細想想,好像確實是這麼一回事!
古代社會全國能夠耕種的土地就這麼多,並且還有地力的問題。
很多可能在前朝極為肥沃的土地,幾百年後就變成了貧瘠之土,再也種不出糧食。
所以農民就必須尋找新的耕種地。
但肥沃的良田基本都有主。
如果大量的好田地都被權貴、地主拿走,農民沒有土地,豈不是就要餓死?
為了活命,自然就要造反。等到王朝覆滅之後,曾經的權貴、世家、軍閥、地主都消亡,農民將會再次獲得土地。
之後又經過一二百年,新的權貴世家軍閥地主崛起,如蛀蟲一般挖掘著王朝的根基,往複循環,千年不變。
因此可以說,曆代王朝幾千年來,都是這樣,而大宋將來也會變成這樣,最終王朝覆滅,帝國崩塌。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很多問題,一下子就能想通了,看事物,好像前所未有的清晰。”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讓人如夢初醒,感覺這麼多年的書,全都白讀了,頃刻之間,令人大徹大悟。”
眾人紛紛感歎。
因為趙駿的話涉及到了封建王朝更迭的本質原因,也是皇權能否持續下去的本質。
堪比屠龍之術!
趙駿笑著說道:“這些都是我學馬哲和偉人語錄知道的,任何一個當代大學生都了解,很正常。正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不足,導致蛋糕就這麼大,所以才會每幾百年就會迎來一次洗牌。”
“洗牌?”
呂夷簡聽到這個詞已經好幾次了,但卻並不知道具體什麼意思,問道:“何謂洗牌?”
這下趙駿就覺得古怪了起來。
因為農村人逢年過節,在外地打完工回家之後,哪有不打牌的?
就連婦女小孩都喜歡玩兩把,更彆說這些大人。
所以聽不懂洗牌就實在是太奇怪了。
但趙駿沒有去細想,或者說是選擇性忽略,不敢去想也不願意去想。
不管怎麼說,在他的認知和潛意識裡,自己是在進大涼山深處的時候,遭遇泥石流而來到的村子。
當時出事的位置距離尼尼村已經很近,被村裡人救上來才是合乎正常邏輯的事情。
什麼穿越、被外星人救走都已經超出了普通人的認知範圍,人會下意識去選擇自己相信的事,而不會去考慮認知範圍之外的東西。
更何況趙駿眼睛還沒好,哪怕意識到了這個地方處處充滿了古怪,可沒有上帝視角,又怎麼能分得清楚?
因此趙駿即便覺得有些問題,也沒有去多想,就當是瑪勒革碧這老頭從來都不打牌吧。
想到這裡,趙駿就說道:“洗牌就是把所有的秩序打亂,然後重新分配。就好比漢末,黃巾起義之後,因為戰爭、瘟疫、天災、饑荒等緣故,造成人口大量減少。”
“世家門閥的力量雖然還在,可原本五六千萬的人口急劇下降到一兩千萬,之前的土地就變得荒廢,耕地麵積遠多於需求耕地的人口。”
“曹魏、季漢、東吳三個朝廷通過分配多餘土地給百姓,讓百姓能夠耕作,大部分百姓有了耕地,可以依靠耕作活下去,就沒有了造反起義的動力,暫時維護住了三國鼎立的穩定局麵。”
“宋朝王小波、明朝李自成起義也都是一樣的,因為土地兼並嚴重,打著“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均田免賦”的口號,號召天下農民發動了革命戰爭。”
“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自然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我之前一直強調的爭奪社會財富總值的問題。”
“簡單來說,如果把古代封建社會比作成一棟房子,那麼房子剛剛建成的時候,嶄新如初,地基也非常堅固。但隨著時間流逝,如果房子主人不進行維護和治理,房子就會生出蛀蟲。”
“這些蛀蟲就是地主以及豪強階級,他們通過兼並土地,大量掠奪底層百姓的財富來不斷腐蝕這個房子的根基。一步一步,將房子變得搖搖欲墜,有倒塌的危險。”
“曆朝曆代,天災**其實非常多,比如宋朝三易回河,把母親河弄得四處泛濫,害死了很多人。漢末和明末小冰河時期,災荒不止,天怒人怨。”
“但如果是王朝建國的初年,這些災禍往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在整體上王朝初年的土地兼並並不嚴重,房子根基還在。”
“可隨著時間推移,蛀蟲不斷滋生,咬壞了房子地基。此時如果再出現個什麼天災**,頃刻間就能讓房子倒塌。”
“古代有句話叫做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曆朝曆代的君主,還是搞不清楚他們的位置永遠都是人民百姓賦予,而不是那些地主、士大夫、官僚們。”
“所以等到房子倒塌之後,就會有新的人重新把房子壘砌起來。秦末是劉邦,隋末是李淵李世民,宋初是趙匡胤,元末是朱元璋。千百年來,形成了一個輪回,洗牌也由此誕生。”
趙駿說完後,就覺得口乾舌燥,一口氣把茶杯的水喝完了。
所有人都陷入了思考。
唯有範仲淹敏銳地察覺到一個問題,問道:“三易回河是怎麼回事?”
趙駿納悶道:“你們不是都讀宋史嗎?三易回河都不知道?”
越來越古怪了。
晏殊就隨口敷衍道:“我們肯定不如你講得那麼好嘛。”
“好吧。”
趙駿說道:“三易回河是指宋朝在仁宗、神宗、哲宗時期,三次對黃河進行大工程改動。”
“能具體說說嗎?”
“具體情況就是從唐開始,黃河泥沙淤積,河床變高,往兩岸泛濫,然後在景祐元年,黃河發生改道,從故道東流形成了橫隴道,宋朝出於對遼國的軍事防備,以及水患的問題開始對黃河進行大範圍治理工程。”
“結果如何?”
“結果很不理想,這玩意兒基本就是宋朝統治階級和那群腦殘大臣們一拍腦袋的想法,方案實施後,導致越治越泛濫,三次改動,整個河北跟大半個河南都快被淹沒,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連在徐州的蘇軾都差點被水淹了喂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