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曆二十五年春二月,宋軍攻破了大理首都羊苴咩城,滅楊氏政權,收取雲南。
這些年趙駿一直致力於讓中華秋海棠葉歸於一統。
但大理卻是最大的阻礙。
原因無它,因為在前些年大宋在國際形勢極差,連高麗都背棄的情況下,隻有大理還在力挺。
雖然這跟地緣政治有關,高麗實打實受到遼國威脅,大理卻偏安西南方,不可能與遼國走得太近,隻會跟緊大宋的步伐。
然而不管怎麼樣,在即便是越朝都敢襲擾大宋邊境的情況下,大理一直奉行尊宋政策,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所以在大義名分上,大宋就不可能對大理下手,隻能想彆的辦法。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大理國並非內部穩定鐵板一塊,其中權臣高氏把持朝政,外部楊氏虎視眈眈,國主段思廉已經無力掌控局勢。
終於到了宋慶曆二十三年,公元1063年楊氏發起叛亂,兵馬浩浩蕩蕩殺向大理首都。
段思廉根本無法阻擋,便隻能求助於高氏。
相比於大宋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大理的政治環境其實還是以部落製。
高氏和楊氏都是大理內部最強大的部落之一,其餘諸多部落首領以國君段氏、宰相高氏和前朝大義寧遺族楊氏馬首是瞻。
後來段氏和楊氏都日益衰落,高氏強勢崛起,掌控了整個大理國權勢,令段氏和楊氏都十分忌憚。
於是楊氏鋌而走險,楊家首領楊允賢發動叛亂,以清君側的名義攻打高氏。
曆史上這次叛亂最終被高氏平定,並沒有掀起太大浪花,甚至幫助高氏奠定政權,曾短暫廢除段氏,自立為王。
然而這一次楊氏不知道為什麼兵精糧足,裝備也非常充足,與高氏鏖戰兩年,最終把高氏擊敗,進軍羊苴咩城,廢除段氏,重建大義寧國。
可還沒等楊氏高興太久,宋軍神兵天降,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掃除了整個雲南,將楊氏複興的大義寧國消滅。
消息迅速傳回汴梁。
二月下旬,汴梁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灑落,烏雲遮蔽了天空。
潮水在很短的時間內洶湧上漲,淹沒了用混凝土澆灌的汴河河堤,甚至堪堪靠近風光帶,水位離岸上已經不足一丈。
不過得益於這些年朝廷再次翻新了汴河沿岸河堤,包括惠民河、新渠、廣濟渠、金水河等河流,不管是以前的運河還是新修的運河,統統都加固,因此並未發生水災。
反倒是春雨時節,堤壩兩岸楊柳飄飄,畫橋岸曉風殘月,打著油紙傘,順著青石板鋪成的東大街街道徐徐前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
現在還存在的古城區已經很少,隻有內城東南角的東大街和東華門外的馬行街還保留了部分。
這部分有東大街和馬行街的甜水巷、榆林巷、青宣坊、乞討市、相國寺、竹竿市、惠和坊、廣福坊等十多個坊市,麵積加起來約四五平方公裡。
其餘地方基本都已經拆遷,紛紛修建起了高樓大廈。
就剩下的這點古街道坊市還是趙駿堅持才留下來,不然按照那些朝臣們的意見,也該早早拆了才是。
相比於當年趙駿改革的步履維艱,眼下大宋的朝臣們卻是比他一個激進派還激進。
原因在於搞拆遷和大興土木太能賺錢和迅速搞出政績了。
大宋這些年明裡暗裡撈了太多好處,對外貿易賺得盆滿缽滿,民間的工廠如雨後春筍一樣冒,工業化的進程速度飛快。
從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36年,到如今1063年,僅僅26年時間過去,大宋就煥然一新。
國庫每年的收入都在成倍增長,其中搞拆遷的房地產功不可沒。
汴梁工業化進程最快,各種工廠數不勝數,工廠多了吸引工人,造成人口暴增,如今已經有一千萬人,對於房子的需求極大,拆遷讓財政獲利不少。
比如一個坊市拆遷費隻需要花數百萬貫,如果修成樓房的話,可居住麵積將大大增加,賣出去能數倍甚至數十倍收回成本。
然而趙駿卻認為拆遷確實是暴利,但隻是短期利潤可觀。長期來看,還是要打造城市文化才行。
因為唯有讓這座城市保留它的文化底蘊,它的風格特點,讓文化和特點成為它的城市名片,才能夠讓城市一直迸發勃勃生機。
就好像後世我國首都北平的二環一樣,那些以前留下來的胡同、四合院以及故宮,讓人體會到明清時期的古韻。
而拆除大量古建築,隻會讓這座城市的名片就此消散,變成一座鋼筋水泥鑄造的冰冷森林。
所以趙駿保留了大量美輪美奐的皇宮和一些經典街道坊市,並且對其中的古寺、廟宇、坊市、屋樓進行修繕,讓它們成為大宋首都的文化底蘊。
結果這就讓那些原住民罵娘。
畢竟還是就像二環那些胡同跟四合院一樣,有價無市,房子不拆遷,原住民就沒法成為拆遷戶,老破小的二環胡同和四合院又沒人買,造成一批住著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房子,生活卻窮得叮當響的北京原住民。
隻是跟後世北京二環原住民比,大宋百姓狂野許多,特彆是汴梁百姓,堵宰相們都不帶含糊。
去年下半年聽說政製院駁回了開封府與城市規劃建設部的提議,馬行街跟東大街不少百姓就不樂意了,於是跑去楊察、楊告、蘇渙、陳希亮、趙、梁適等宰相府邸鬨事。
最近幾年是趙駿權力達到鼎盛的幾年,公元1056年,範仲淹、晏殊、杜衍、鄭戩、夏竦等人正式卸任,新納入了楊察、楊告、李柬之等人。
到公元1061年,於1051年入院的富弼、文彥博、韓琦、龐籍、曾公亮、宋庠等人也到了十年之期,卸任宰相。
考慮到他們這些人卸任的時候年齡才五十多歲,連六十歲都不到,讓這些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政治家退休是朝廷的損失,於是趙駿再次進行改革,對政製院進行縮編和外擴。
所謂縮編就是減少宰相數量,將人數減少到了八人,除了趙駿自己以外,目前就隻有楊察、楊告、李柬之以及前年進的蘇渙、陳希亮、趙、梁適四人。
外擴就是保留原來的宰相,隻是不再擔任宰相職務,而是以政製院參事的名義繼續留在政製院,為宰相參謀政事,沒有實權。
不過即便沒有實權,可一來以前當過宰相,影響力還在。
二來繼續待在最高權力中心,看似沒有實權,可誰離權力中心最近誰就有權力,因此他們的身份堪比副相。
反正大宋自從政製院成立之後就沒有副相,包括最初的候補同知也隻加於一級十六部,令他們職高一級,中間缺的這一層,恰好由退休宰相補上。
如此一來,政製院就由八名宰相,加上包括範仲淹、晏殊、夏竦、賈昌朝、富弼、文彥博等人在內的十名參事組成,形成了一個以趙駿為中心的龐大政治團體。
這個政治團體雖然內部肯定有小山頭和分歧,比如範仲淹和晏殊由於德高望重,說話非常有分量,一般的宰相都需要向他們請教。
但由於七名宰相有六個是趙駿提拔上來的,剩下的梁適也恭敬順從,因此他的權勢一時無二。
朝堂上未嘗沒有風言風語。
畢竟有大宋百年來,還從沒有過權力這麼大的宰相。
可趙駿功夫做得非常足,他雖然權力大,卻沒有架空過趙禎,反而趙禎權力也空前強大。
不管是任何國家級彆場合,從來都是趙禎出席,給足了趙禎顏麵和權勢,政製院的存在感跟趙禎比起來,相對少了許多。
隻不過趙禎很清楚他不是治理國家的料,所以把這份權力委托給了政製院,因而縱使有些微詞,卻也改變不了如今政製院對整個大宋國家治理的本質。
此刻政製院屋外瓢潑大雨,上個月又是新年假期又是天聖節和元宵節,到了二月份正是汴梁經濟迅猛發展的時候,結果連續四五天暴雨。
屋子裡有幾名宰相按例巡視各部,趙駿坐在主位上,今年48歲的他兩鬢已徹底斑白,麵容儒雅氣質不改,卻已有些許老相。
周圍眾人各自就坐,在各自桌案上處理著公文。
大宋帝國日益龐大,人口增長迅速,短短二十六年間,從當初的八千萬左右的人口,一路飆升至如今兩億多人。
並且疆域擴大,讓這個帝國的事務愈加繁忙。
若非趙駿改革政製院,建立一個龐大的政務機構來處理,麵對那麼多繁瑣的事情,恐怕根本無法及時反應。
“去年東北又遷徙了三萬戶,這是財政部和戶部拿過來的安置費用清單和遷徙成本清單。”
“從甘州到高昌的鐵路規劃已經做好,這是鐵道部的規劃書。”
“汴河環境治理工程需要的花費比預定的要多,環境部那邊希望申請更多的資金。”
“外交部那邊”
還是和以前一樣,諸多宰相批閱完奏折之後,就會把事情到趙駿那彙總。
基本就是走個流程。
因為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之前已經規劃和考慮好的,也下發意見和通知,剩下的就是交由下麵那些部門去運作。
而部門運作過程和遇到的困難還是會交到政製院,缺錢就批錢,缺人就調人,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