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華娛之女明星請自重 > 第四十八章 挖不完的寶藏,再開功夫一片天

第四十八章 挖不完的寶藏,再開功夫一片天(1 / 1)

推荐阅读:

李世民上下五千年,才出那麼一個,一部戲放不下,所以電影分為上下兩部。

上半部打天下,南征北戰,下半部治天下,貞觀之治。

李二的一生屬於寫進裡,會讓讀者覺得過於沒有邏輯,過於龍傲天,同時太正劇,標準的英雄史詩人生。

拍電視劇不好拍,拍出來和開掛一樣,沒有懸念,也沒有厚黑。

然而,卻是上好的電影題材。

十七歲入行伍,十八歲跟著老爹打仗,十九歲統帥一軍,跟著老爹打進了長安,受封國公,官位顯赫。

然後領兵十萬出征,二十歲封王,尚書令,大將軍,在二十歲到二十三歲之間,幾乎以無敵之姿,橫掃天下。

二十三歲時,基本上已經是封無可封的狀態了。

二十七歲殺了自己兄弟,逼自己老爹退位。

繼位之前,被猜忌,李淵嘗試扶持太子李建成,奈何太子不能打,不上二鳳,戰場上就是打不贏。

繼位後,貞觀二年滅梁師都,統一全國;

貞觀四年,滅dtz,疆域拓至漠南;

貞觀九年,滅吐穀渾,使吐穀渾成為附庸;

貞觀十二年,擊敗吐蕃,使吐蕃稱臣於唐;

貞觀十三年,滅高昌;

貞觀十九年,伐高麗殲敵二十萬,斬首四萬餘,俘虜十六萬,獲人口十六萬,攻克十城;

二十一年滅薛延陀,史無前例的將漠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

二十三年滅龜茲、破西突厥,將疆域擴張至蔥嶺;

同年滅中天竺。

用李世民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古人所不能致,今既吞之。前王所不能屈,今鹹滅之。

其中,印度(五天竺),巴基斯坦(罽賓)首次稱臣內附中國,李世民分彆於貞觀十五年、十七年、十九年派人巡撫天竺。

一路就是贏贏贏。

是真的贏麻了。

這樣的人物,也就是東大這方土地能孕育,打天下、治天下無所不能。

如果不是真實曆史,也不能這樣寫。

按照傳統的影視製作模式,李世民這種上下五千年難出的皇帝,不算好的創作素材。

傳統意義上,好看的劇一般講究千回百轉,跌宕起伏,最好再有點小三、小四的愛情衝突。

用後世女頻思路影視製作來看,基本上就是一部低質量的惡俗霸道總裁。

一生摯愛長孫皇後。

長孫眼裡,我家世民哥哥長得帥,本事大,文采好,武功高。24歲當三軍總司令,28歲當全國一把手。再凶惡的敵人,基本上也就是哥哥帶著玄甲軍一個衝鋒的事。雖然以世民ii能力和地位,難免會和一些小妖精不清不楚,但是,他心裡隻有我一個人,我的地位無可動搖!

沒什麼嫡庶之彆,隻愛一人。

不過跳出情情愛愛來看,放在大的層麵,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素材,再帶i,有熱度。

寫,要麼是輔佐李世民,要麼當兒子,很少見穿越李世民。

默認這就是主角了,再牛也牛不過本人。

換句話說,李世民本人就是天生的主角,再加上盛唐的熱度,隻要能拍出其中幾分神采,還用擔心票房?

而且李世民的一生,並非表麵上那麼順風順水,戲劇性還是有的。

敗給薛舉,劉文靜被殺,老爹的猜忌,兄弟之間反目,擊敗薛舉他兒子,妥妥一個複仇劇情。

虎牢關一戰擒兩王,玄武門的政治鬥爭,長孫皇後的周旋手腕,房玄齡怎麼應付李淵

那一股氣拍出來,就會很牛逼。

驕陽似火。

首映禮現場。

“土豆。”沈三通招呼一個青年,李虎,天蠶土豆。

土豆本人有些靦腆:“沈導好。”

《李世民》導演是郭凡和路陽兩人聯合執導,沈三通掛名監製,他隻抓兩方麵,一個是總的,另一個劇本。

上部劇本專門找了網絡作家潤色一番,其中就有天蠶土豆。

“你書寫的很好。”沈三通誇。

土豆受寵若驚:“我也是吃了前輩的福利。”

沈三通笑而不語。

這一世,開山怪是沈三通,土豆活在他陰影之下。

《乾元大帝》取代了《鬥破蒼穹》開創退婚流,不過土豆確實天才,創作出了加強版的《鬥破蒼穹》。

天賦無敵,劇本對話和節奏,經過土豆潤色,爽點節奏進一步加強,多了一股少年氣。

這才是沈三通最看重的。

《李世民》第一部到了玄武門之變,他也不到三十歲。

少年英雄氣貫穿第一部始終,這個時間點,土豆還有少年意氣。

“學長好。”主演王金鐸來打招呼。

李世民扮演者,是北電07級本科生王金鐸。

這個角色有過一番海選,最終還是根據電影要求選了他。

沈三通鼓勵:“表現不錯,好好做演員。”

選角沈三通沒有親自參與,但是也發現中生代、新生代,很少有英雄式的人物形象。

成熟男人、剛猛男人的形象,更是少之又少。

越往後這類角色越少。

從市場來看,這方麵是有需要的。

《八角籠中》的王保強,觀眾是認可的,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王保強憑借《八角籠中》轉型導演成功。

東大這個娛樂圈怪就怪在這裡,有市場,能賺錢,業內也當看不見。

王金鐸吃到了三通娛樂崛起的福利。

這個角色很多人爭,陳瀟爭取過,但是需要長達一年多的訓練,算上拍攝要兩年時間,他很難給出時間,作為當紅小生,還要錄製《跑男》,檔期早就排滿了。

進入決賽圈的,還有鄭也成,有童子功,年僅七歲被父母送到藝術館學習武術、舞蹈。

又學了京劇,武術、舞蹈、表演和演唱都有涉獵,03年考入上戲附屬戲曲學校,是京劇武生。

問題是鄭也成年齡太小,93年出生的他,不到二十歲。

二鳳常年征戰,過於稚嫩不行。

這個角色,年齡要介於85到90之間,太大太小都不好,王金鐸87年出生,而且他是陝西人,麵相特征都很符合。

北電身份也是加分項,關鍵是他能拿出時間進行封閉式訓練。

王金鐸前世沒什麼名氣,這一世算是吃上了大餅。

“是,學長。”王金鐸到了現在還有點暈乎乎,沒想過有這個資源。

大小王一塊參加《李世民》首映禮,順便看看情況。

帝國係列的開篇,業內很重視。

審核那邊透出的消息,非常震撼。

“哎,這戲還是上映了。”

王忠磊看著海報上的天可汗、唐皇的字眼,不是很舒服:“沈三通早前說的這些話,對於曆史的理解,沒有我們的位置,那些媒體說的不錯,這人就是皇漢,極端民族。”

以往王忠軍還會糾正一下,現在隻是提醒:“有些事我們做,但是不能說,你看沈三通就是很懂。當然,第一部能上,第二部未必。”

李世民在位期間滅了dtz、吐穀渾、於闐、伊吾、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奚、契丹、薛延陀、鐵勒、黠戛斯、葛邏祿等國家或部落。

破壞團結。

現在被壓下去了,卻提供了一個思路。

“我知道該怎麼做。”王忠磊心領神會。

這個圈子裡,他們兄弟倆代表他們的一座山頭。

娛樂圈,真正掌舵的是他們。

康熙、雍正、乾隆三爺子孫,要大搞特搞,李世民,朱元璋這樣的最好以配角,或者不是正派出現。

像李世民這樣的人物,枯燥的曆史正劇,可以,狗血愛情劇鼓勵,奇俠瞎編的,隨便來。

但是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這樣的半正劇半爽劇,肯定不能讓這種類型的出來。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還有漢武大帝,帶著借古喻今意味,康熙結束分裂統一全國,雍正反腐,漢武加強集權,反擊匈奴都是有現實意義的。

其中《漢武大帝》中影、央視主導,韓三瓶做總製片,能有這樣的資源本身就少見。

央企出品,超大製作,國家隊做主角,拍出宏圖大業,拍出盛世氣象的劇,最好在清朝。

其他朝代儘量不要出現。

出現了,沒有保駕護航的,要給顏色看看,讓人知難而退。

貞觀之治,突厥改成草原十八部。

神斷狄仁傑,播出前一天通知劇裡不能出現突厥字樣,不然不能上映,導演連夜改配音,突厥改成突勒。

貞觀長歌這種比較好,愛情劇。

半正半爽劇,屬於精品劇,可遇不可求,製作成本遠超戲說劇,稍微使點手段,這個概率就等於零。

王忠軍比較清醒:“這個事,我們不要出頭,暗中來。沈三通現在代表的不是自己,一定不能明著搞,那對我們不利。”

沈三通能走到今天確實出乎預料,王忠軍和朋友分析過,這種情況,一般隻在少數企業裡出現過。

事業和國家政策融為一體,在電影製作方麵民企的生產力,超越了國企,引領了潮流。

這類企業,往往都是技工貿,一般他接觸的圈子都是貿工技,明著來很難壓,有真正科技在手。

現在的情況是,沈三通冒出來,讓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又依托產業,小手段不是不能用,但是不好用。

“那該怎麼做?”王忠磊問。

王忠軍說:“最好先壓,然後再放。給出壓力,讓其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後稍微放開,讓他有一種有力沒法試的感覺。這個需要很好的配合,我覺得難,不過敲敲邊鼓很簡單。”

兩兄弟小聲聊著,沈三通走了過來:“兩位王總好。”

這一次的事,沈三通不好說這兩位有沒有出力,他覺得大概率有順水推舟。

王忠軍笑道:“祝電影大賣。”

表麵上大家都很客氣。

首映禮嘉賓和觀眾紛紛入場,閒談了幾句,火車頭電影廠牌慣例,先看電影。

哐哐哐!

隨著火車聲音響起,觀眾自然入戲。

火車頭廠牌如今已然是金字招牌。

俞淩嶽是位電影愛好者,好不容易搶到了一張電影首映票,對這部戲很是期待。

電影官方賬號說的,這部戲除了是史詩曆史大片,帝王係列開篇,還是動作大片。

有數千人的電影大場麵,cg與實拍相結合,為了還原盛景專門造了一座城。

一般電影這樣說,俞淩嶽肯定不信,但是火車頭電影公司在這方麵獨樹一幟,會把看點說清楚,至今還沒騙過人。

觀眾聚精會神的盯著銀幕,也有人抱著挑刺心理。

李世民是可以和秦皇、漢武、明祖並列的人物,幾乎沒誰不知道。

火車頭電影公司有口皆碑是事實,但是這部戲沈三通隻是掛了監製,以當今文藝工作者們的水平和創作態度,很難說他們能理解唐太宗的事跡,也不理解他牛在哪裡,為什麼這麼牛。

李世民的熒幕形象,大部分都隨著武媚娘出現,停留在情情愛愛、後宮軼事的層麵。

觀眾心念湧動,隨著電影開場,漸漸沉浸在電影之中。

怎麼說呢?

就是一個字爽!

有抑和揚,但是基本無敵局。

困境是有,可李世民真不咋掙紮,一路碾壓破局的。

論家世,袁紹,曹操的家勢都不輸李世民,但硬生生打成三國演義。

李世民看不上曹操,認為他就是一將之智,和李世民相比,確實如此。

唐朝打的滅國戰太多了,戰爭非常頻繁,基本上每五年一戰,哪怕是突厥這樣的大國也是一戰滅國。

而李世民用兵是典型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會和敵人磨磨蹭蹭大戰三百回合的。

統一天下的戰爭,幾次都是窮追幾百裡,二天不吃飯,三天不卸甲,追擊中連戰八場全勝。

有人提議要緩一緩,士兵狀況不好,李世民說敵人的狀況更不好。

就是意誌的比拚,往往李世民的勝利是全殲戰。

而中國古代大部分戰爭都是擊潰戰,作為李二的敵人,很可能失敗一次就沒有以後了。

而作為他的將士,不用擔心自己白死,因為他真的知兵,活下來,能獲得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以及相應的獎賞。

同時,李世民不是神,是有血有肉的人。

勝利時高興,失敗時也會氣餒,麵對來自於父親的猜忌,太子的讒言也會神傷。

隻是他能快速的消化,快速的進步,並且有著穩定的後方。

長孫皇後幫助他緩和和父親的關係。

當然,能有這樣的勝利,最重要的是能夠打的贏。

一路征戰,李世民滅的都是狠人,宋金剛,劉黑,薛仁杲換個時代未必不是衛霍級彆的猛人,竇建德各方麵都像一個劉邦20,王世充,劉武周也是一代梟雄,可惜他們遇到了李世民。

劉武周,遇到李世民前爆捶唐軍,其將宋金剛、尉遲敬德、黃子英殲滅唐軍十餘萬人,河東幾乎全境淪喪。

李世民統兵後,一戰安邑殲滅漢軍精騎,二戰呂州大敗尋相,三戰雀鼠穀大敗宋金剛,四戰介休徹底消滅劉武周政權。

虎牢關之戰是電影高潮,李世民不隻是打的贏,還看得遠,心智堅定,要用武力徹底終結戰亂。

而這場戰役,打一個簡單比喻,好比現在的大a突然放開張跌停板,一下子漲到一萬點。

一個被圍的隊伍,主動出擊打大部隊增援,還打贏了。

一戰擒兩王的過程,籠統的說是圍點打援,隻不過圍的點跟打的援都比較強,都有1v1的實力,卻被李世民1v2給滅了。

影院裡,觀眾看的驚心動魄,時不時還響起笑聲,有點小幽默。

李世民不是冷冰冰的形象,他是凶猛無匹的將軍,也是一個朝氣勃勃的青年人,同時也有人情味。

和黎沁扮演的長孫皇後的互動,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比如隨著李世民贏贏贏,頭銜多了起來,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領十二衛大將軍、中書令、上柱國、秦王世民。

李世民在下屬麵前很注意形象,但時常會在長孫皇後麵前顯擺自己頭銜。

長孫常回一句,人太多了,家裡放不下去類似的話。

當然了,麵對敵人,這些頭銜就不那麼美妙了。

不僅展示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統一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還反映了他在政治和軍事方麵的顯著地位。

每一個頭銜,都是一場場勝利帶來的。

電影結尾節奏加快,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對比父親李淵,他更像開國皇帝。

武德七年六月楊文乾事件,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金星再次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當高祖將傅奕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給下一部留下了足夠的懸念。

電影落幕。

大小王麵色不好看,在影院燈光下陰沉不定。

這個電影,節奏太強了。

這部戲不隻是帝王係列的開篇,還是動作電影的嘗試,準確的說是功夫電影的邊界探索。

沈三通似乎學習了印度電影的動作手法,不僅場景撼天動地,而且唯美唯真,讓人感覺到血性噴濺,也有陰柔之美。

啪啪啪!

幾乎狂熱的掌聲響起,心思各異的嘉賓們,知道這部戲大概率又又又成了。

聽著雷鳴般的掌聲,沈三通心中一定,這部戲拍出了氣吞山河的少年英雄氣,又有浪漫唯美的動作戲。

在寶萊塢,這就是瞎雞兒意淫爽片,可是在東大這就是真實發生的曆史。

看來,觀眾是喜歡爽劇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