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重生之乘風而起 > 第一千四十二章 工藝大師

第一千四十二章 工藝大師(1 / 1)

推荐阅读:

楊德全的名字,身量,聲音,都“頗有丈夫氣”,手指粗得像小胡蘿卜一樣,添上胡子就可以演張飛了,林婉秋看得好奇,無論如何,都沒法與印象當中的“繡女”聯係到一起。

但是她的作品和她的個人形象卻截然相反,細膩,娟秀,高雅,同時還蘊含著一種華貴和大氣。

尤其是人物繡,一般人不敢隨意開拓的題材,卻是楊大師的拿手好戲,還開辟出了一門雙麵人物繡。

所謂的雙麵人物繡,就是同一張繡品,從正反兩麵看,人物衣裝,飾品,甚至表情,容色,都可以完全不一樣,除了輪廓是鏡像以外,細節上完全可以算作一正一反的兩幅作品,堪稱絕妙。

“謝謝楊大師給我們還原出了南紅朝珠。”這樣的人物當然是周至景仰的。

楊德全笑道:“聽說你的朝珠也送人了?”

周至笑道:“送這位了,我嫂子,瀚海藝術品拍賣行的林婉秋。”

“楊大師你好。”林婉秋笑著和楊德全握手:“您的《水月觀音》技藝太精湛了,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水月觀音?那是十年前的作品了。”楊德全有些疑惑:“好像是之前的買家在港島送拍了?”

“是的,去年嘉德拍賣行舉辦的‘有影響力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選’上拍出的,落錘價二十六萬港幣。”

“婉秋姐還是嘉德首席拍賣師。”周至趕緊解釋:“當時的拍賣也是她主持的。”

其實刺繡類藝術品相比書畫類,在去年的排會上不算重要拍品,但是也算是中國現代紡織藝術走向世界的一次高峰,楊德全的“大師”身份,就是那次拍賣會給造就的。

如今國家還沒有評選“工藝大師”的製度,但是有工藝美術研究員之類的職稱評定,一般要達到國家級工藝美術研究員以上級彆,才能和大家心目裡的“大師”對標上。

而重要作品被多少博物館收藏,在國際上有多大影響,這些又是評定職稱的硬標準。

作為內陸省份的工藝美術人員,楊德全差的就是這個,去年港島的嘉德拍賣算是補齊了這個短板,今年就獲得了晉級。

“哎喲這還是我的恩人呐!”楊德全就笑道:“要沒有去年那次拍賣,我的職稱今年怕是還下不來!”

“那是您的實力決定的。”林婉秋趕緊謙虛道:“能夠主持您的作品拍賣,那是我的榮幸。”

“其實這類非物質文化作品,需要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提高之後,才能漸漸為人們認識和重視。”周至說道:“因此就造成現在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牆內開花牆外香。”

“畢竟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我們一時半會兒是趕不上的。”

“但是現在東方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異軍突起,本身就是世界看好中國的明證。”林婉秋笑道:“現在行內有個說法,那就是藝術品市場未來的二十年,必將是中國藝術品價值飆升的二十年。”

“我想這種飆升的原動力,卻是肘子剛剛說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提高之後,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類作品的逐漸認識和重視。”

“是的呀,其實就織品一門來講,我們蜀都除了刺繡外,還有緙絲,織錦,都是相當拿得出手的。”楊德全說道:“隻是那兩項的活要更細,恢複起來更難。”

“蜀大博物館這類東西太多了,很多都亟待修複。”周至想起來這個問題:“楊大師有沒有興趣去我們蜀大指導工作?”

“指導誰呀?”楊德全哭笑不得:“川博類的東西也很多,可是修複彆的文物的人才都還相對好找一點,能修複織品的人才,有幾個?”

“就算國家能夠管飯,現在誰還有心思坐在一個繃子前,修一個破綢子?”楊德全說道:“去粵省工廠裡邊打螺絲,恐怕人家都更樂意!”

這話也說得沒毛病,八七年的時候老爺子還提出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到九零年解決溫飽問題。

剛剛擺脫溫飽線的民族,奢談什麼挽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處新的產業力量,實在有點脫離現實了。

好在挽救一些物品還是大有可能的,於是乎大家擺脫了這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分彆上了兩輛車,開始了今天的淘宅子之旅。

楊大師今天出現在大雅齋的原因,就是因為賣家是她介紹的。

而地點卻是在彭州。

一路上,楊德全給大家介紹此次賣家的情況。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杜甫的一首《贈花卿》,生動描繪了唐代成都戲曲的昌盛。

這樣的盛況一直持續到近現代,蜀都戲曲依然百花齊放、名家薈集。

然而這些戲曲藝人,大多都是帶著自己的班子走街串巷,在茶館或直接街頭賣藝“駐班”,要不就是跑堂會,趕廟會,沒有形成固定的劇場表演模式。

就這樣也湧現出“竹琴聖手”賈樹三,坐堂演出之地位於今東城根街街口的錦春茶社;相書大師曾炳昆,長期在提督街的知音書場表演;著名清音表演藝術家李月秋,則曾在以揚琴清唱和講評書聞名的芙蓉茶社、柳江茶社長期駐唱。

此外還有大鼓蓋蘭芳、相聲婁外婁等,都是名聲在外,甚至吸引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慕名來蓉為藝人們錄製唱片。

這些戲曲大師的名氣和風采,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到了一九零六年,蜀都人吳碧澄在忠烈祠北街修建了可園,成為近代成都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戲院;

兩年後,位於華興街的悅來茶園建成,成為川劇的著名“窩子”;

一九二九年,春熙路中山銅像背後的春熙大舞台建成後,成了蜀都當年最豪華、最高檔的大戲院,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京劇班子來此演出。

三五年的時候,三益公戲院在春熙路另一邊開門營業,配套設施還包括了茶園、浴室、中西餐室,一時間風頭無兩;

再到後來,萬春、蜀舞台、錦新等專業劇場陸續開張,大大小小出名的就有近十家。

這些相繼建成的劇場,當然需要有能壓得住台麵的名角來鎮場子,蜀都的戲曲之風在那個時候達到了頂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