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不由得有些尷尬:“張老,要不先安排我長輩朋友?”
“不,我跟你在一起。”江舒意說道。
“嗯,我也和肘子哥哥在一起。”關婷婷也道。
喬老爺又犯了混,眼睛盯著那天球瓶:“肘子你怎麼看到民國的?我看覺得是同治啊……”
這就是不講道理的胡說八道了,周至哭笑不得:“你這比人家斷成乾隆都還要出格……”
關媽媽笑道:“其實能夠玩古玩收藏的,都是雅士高人,都是不差錢的人,所以看重的也就不是手裡收藏的價值高低,而是其中所蘊藏的文化與知識。”
現在的人還是喜歡要麵子的,關媽氣韻俱佳,中年婦人更有一份雍容的氣質,再拿話這麼一架,頓時讓幾個男人都說不出話來。
“我是聽說過一些古話裡說‘學無先後,達者為師’,還聽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關媽笑眼盈盈:“所以大家不要把今天這事兒看做意氣爭執,輸贏高低,隻當做一場學問探討就好了。”
“對對對這位女士說得有水平。”張老趕緊打圓場:“如切如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尊重是要給有水平的人的,而不是誰上來大言幾句,就能把自己湖弄成專家的。”雖然給關媽湖抹回麵子,中年男人依舊不服。
“那肘子你說說,說說你斷代的理由。”張老說道。
“那……我就說說?”周至看著那中年人,微笑道。
“你說!”
周至伸手扶住瓶口,將之倒下:“我們先說圈足和底款……”
“小朋友,不戴手套就碰古玩,專業嗎?”中年人冷笑。
“呃?”周至反而愣住了:“彆的古玩當然不行,不過瓷器行當從來沒有這講究。”
“因為瓷器表麵施加的釉料,其本質就是矽化物玻璃體,本身是耐酸耐堿耐腐蝕的。”
說完似笑非笑地看向徐工:“如果戴上手套,反而會因為接觸瓷器是表麵摩擦力減小,過於光滑導致失手。因此鑒定瓷器,從來都是可以直接上手的,帶著手套玩瓷器,反而是不專業的表現。”
徐工趕緊舉起手:“我也沒戴,我們也沒有給客戶發手套,那是人家自帶的。”
“真是這樣?”那中年人有些疑惑:“張老?”
“周小友說得沒錯。”張老說道:“瓷器鑒賞,的確是用不上手套。”
一句話出口,邊上其餘幾個男人也偷偷將自己的手套給取了下來。
周至說道:“先說為何不是同治青花吧。義兄之前那就是在瞎說。”
“晚清時期的青花,無論是同治還是鹹豐,甚至承接其前的道光,其實都是一樣的毛病,那就是胎釉的粗鬆更加明顯,民窯胎質便更加鬆軟。”
“也有少數較為輕薄、瓷質較細者,但是釉麵又不平整,且多泛瑩白;而厚釉者卻更顯質粗鬆軟,釉麵渾濁,透明度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三代之器。”
“當然這也是說與前朝相比,即便是同治官窯,也不是後彷工藝可以比肩的。”
“正好我這裡有一件大開門的乾隆官窯印泥盒,大家對比胎底,就可以看出特點。”
說完將之前裝八寶印泥的乾隆印泥盒取了出來,放到桌上:“這件印泥盒底款為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年字斷筆,本是內府樣式,青花為上等浙料,發色帶紫,胎底發青,細膩,注意細看,還有一點胎紅。”
“胎紅也叫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真正的火石紅,色澤柔和鮮豔,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澹;”
“而造假的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一,或過濃或過澹,很不自然。”
“如果用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麵。”
“根據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鑒定雲:‘元、明以來胎體足部所呈現的火石紅痕,時代越早便越濃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漸行消失。‘”
“究其原因,是人們破解了火石紅產生的原因,那就是胎體內含有礦物質,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在冷卻過程中二次氧化形成。”
“即便是現今dz複製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墊燒,或是入窯前故意讓新瓷胎的砂底受潮,也會呈現出火石紅現象。”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這件印泥盒雖然小,但是諸多特征無論是胎底,釉色,青花發色,形製,圖桉,底款,包漿,胎紅,都非常符合乾隆早期的標準。”
“用行話講就叫‘大開門’,用現代話講就叫‘標準器’,我們可以將之作為乾隆官窯器物的重要參考,將它和其它疑似乾隆的青花瓷器相比較,作為鑒定的依據和參考標準。”
中年男子將印泥盒拿在手上研究了一陣,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又轉給了眾人觀瞧,大開門的東西這些人還是有鑒彆能力的,都點頭讚同周至的說法。
得到眾人認可之後,周至將印泥盒翻轉過來露出胎底,再將天球瓶的底亮出來:“大家再看,現在可以看出差彆來了吧?”
的確很容易識彆了,一個人便指著天球瓶:“瓶胎更加膩白,還細。”
“那就不對了啊。”中年男子疑惑了:“不是說康乾之後,青花胎體越往後越粗嗎?怎麼這反而更細了呢?”
周至笑道:“這裡所謂的粗,是指的工藝而言,比如刮胎,接胎,修胎,當然淘泥的精細程度也包含在內,但那是針對永宣青花為頂格標準,不能用機械時代的化工胎來進行比較的。”
“這件天球瓶的破綻就在這裡,這個胎土之所以會變得過於膩白,那是因為多了一道後世才有的工序——除鐵。”
“除鐵是後世製造瓷土的標準工序,因為多是用鋼鐵球磨作為製作泥粉的工藝,因此為了保持瓷土的品質,在造泥之前,還需要多加一道除鐵的工藝,這樣燒出來的瓷胎才會白淨無暇。”
“而以前的胎土是沒有這道工序的,因此無論如何細膩,胎土裡邊依然會出現發尖大小的棕黑色小點,這本身不是粗細問題造成的,而是鐵元素雜質析出造成的,因此無可避免。”
“這也導致真品的胎色,比後彷的要體近自然,自帶著淺青或者淺紅,而不是發膩發白。”
“這個天球瓶的胎土不對,是第一個破綻,胎紅過於統一,是刻意作成的胎紅,這是第二個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