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重生之乘風而起 > 第兩千六百七百五十六章 驗,校,刊,創

第兩千六百七百五十六章 驗,校,刊,創(1 / 1)

推荐阅读:

“辜院長,這幾屆學生的聲韻學成績倒是不錯,是不是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啊?”辜開來是此次答辯的導師組長,梁教授現在聯想起了這個問題:“要是有什麼好辦法,可彆藏著掖著喲……”

“我能有什麼好辦法?這兩年我們學校同學的聲韻學成績能夠提高的這麼快,就是肘子說的那辦法,學粵語,唱粵語歌。”辜開來笑道:“粵語絕不等同於中古聲韻學,但是它固有的特點,卻可以用來解決我們教學中的許多問題。”

“比如剛剛所說的《平水韻》下平一先,下平十四鹽,下平十五鹹,在普通話裡很難區彆,按照以前的教學經驗,基本隻能靠死記硬背。”

“現在不一樣了,這些韻部在粵語裡的區彆就好像楚河漢界一樣,可以說涇渭分明。”

“我們當然不能草率地認為粵語就和中古漢語發音相同,但學會了它,對於同學們掌握各個韻部之間的區彆,幫助記憶各個韻部的漢字,卻是具有相當大的幫助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是同學們都熱愛學習的語言。”辜開來笑道:“肘子根據韻部的特點,挑選了一些歌曲,這些歌曲很流行,也很好聽,同學們學起來興趣不是一般大,主動性很強。”

“所以聲韻學這頭我們以前視作畏途的‘攔路虎’,在現在同學們的眼裡,倒成了馬戲團鑽火圈的了。用看馬戲主動性來學習,什麼功課學不好?”

這話說得俏皮,但卻是非常貼切的比喻,大家都不由得莞爾。

“現在有了這個數據庫後,自學聲韻學就成了可能,同學們完全可以自行參考書籍,結合音頻資料,進行係統的,全麵的學習,這對於我們推廣古漢語聲韻這門學問,是有著革新性的意義的。”徐教授點頭表示認可:“那研的方麵呢?”

“研這個方向,最大的課題,當然就是中古音推擬。”周至說道:“驗,校,刊,創。”

“小學之學,始於先秦,秦統一六國以後,出現了一些童蒙識字課本,小學開始萌芽。劉漢政權建立之後,隸書逐漸代替小篆,有許多字的古音古義已不被一般讀書人所理解;同時漢時及其以後政策大力提倡儒學,鼓勵知識分子著書立說,於是產生了一大批有關儒家經典的注解,小學遂興,出現了許多訓詁傳注和字彙式的著作。”

“三國時期,嵇康著《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曹彥著《字義訓音》七卷、《古今字苑》一卷,今雖均不傳,但我們也可以從曆史記錄中了解到小學之學發展的進展。”

“魏晉以降,朝代幾經更替,至唐六百多年,小學研究出現了新的變化。此期學術界佛、儒、道三家鼎立,且相互影響,因此訓詁學對文獻資料的注解範圍也隨之擴大,遍及經、史、子、集以至於佛家經典;另外前代對古書的注解文字傳到此時也不易讀懂,於是又產生了兼釋經、注的義疏之學。但同以前相比較,此期有很多訓詁學家在講訓詁的同時,往往兼雜一些玄學。音韻學隨著佛教的傳入、梵文的翻譯和韻文的流行而開始興盛,一躍成為此期小學發展的最主要特點。”

“成果方麵,有戴逵《五經大義》;曹耽《禮記音》一卷、《春秋左氏音》四卷。南朝梁何胤《百法論》、《十二門論》各一卷、《周易》十卷、《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不過傳到現在,隻有《毛詩隱義》、《禮記隱義》各一卷,在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上遊留存。”

“北宋初尹拙曾因唐陸德明所撰《經典釋文》流傳至久,傳抄失誤,而對其進行過校勘。宋末王應麟《玉海》已經形成小學體製即訓詁,音韻三個方麵。分彆對應字形,字義,字音。清代的《四庫全書》,則把小學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

“這個時期,還有梅堯臣著《毛詩小傳》二十卷,王逢著《易傳》十卷,魯有開著《國語語音》一卷,淩唐佐著《易解義》十卷,金安節著《周易解》,休寧程若庸著《性理字訓》,傅瑾著《字林補遺》,湯岩起著《論語義》十卷。以上諸書今雖皆亡佚,但可見小學之學在宋代發展的規模。”

“南宋聲韻之學取得了大發展,陳天麟取《漢書》所用古字,依《廣韻》206韻編次,作成《前漢古字韻編》五卷傳世,另撰有《易傳》一部。羅願作《爾雅翼》三十二卷。”

“《爾雅翼》主要解釋《爾雅》草、木、鳥、獸、蟲、魚的名稱和形狀,認為是《爾雅》的輔翼。羅願不因襲舊文,凡物重視目驗,因此他的《爾雅翼》是研究中國古代各種名物名稱和形狀的重要參考書。《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書“考據精博,體例謹嚴,在陸佃《埤雅》之上”。羅願也因《爾雅翼》在宋代一反訓詁學上不重實證,濫行私說之風,而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幾位傑出訓詁學家之一。”

“到了元代,陳櫟著有《四書發明》三十八卷、《四書考異》十卷、《禮記集義譯解》十卷、《尚書集傳纂疏》六卷、《字訓注釋》一卷等。洪焱祖作《爾雅翼音釋》三十二卷。程達元著《增廣字訓》,汪克寬著《春秋胡傳附錄纂疏》三十卷、《程朱易傳音義考》二卷、《詩集傳音義會通》三十卷、《禮經補逸》三卷,均傳於世。”

“明代最著名的,就是安徽的六位著名的小學家“”樂韶鳳、朱權、朱謀瑋、吳元滿、梅膺祚、方以智。”

“樂韶鳳奉敕編撰《洪武正韻》十六卷。”

“中國韻書起始於三國李登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的《韻集》,但這兩部書早已亡佚。隋朝陸法言等人編撰的《切韻》既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但是該書是以‘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作為審音標準的,實際上並不能代表一時一地之音。”

“之後唐、宋兩朝根據《切韻》音係,多次編著新韻書,在韻目分合、用字、次序以及韻書所收字數等方麵進行調整。其中北宋《廣韻》定為206韻,後來《禮部韻略》又根據《廣韻》206韻在做詩壓韻時所規定的獨用、同用基礎上,繼續擴大同用範圍,將若乾個獨用韻目歸並為同用;南宋《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廣韻》206韻歸並為106個。但是這些韻目的歸並隻是機械地將整個韻目進行合並,沒有充分注意到實際語音情況。”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