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婆子本來就對馬村長心有感激,又聽見他這般誇獎自己孫女,笑的合不攏嘴,對梨寶招呼道:“快,梨寶,過來叫叔叔!”
梨梨知道是眼前這個男人給自己在沈家落了戶,毫不吝嗇的露出自己標準的小梨渦:“叔叔好。”
馬村長笑著揉揉她的腦袋,然後招呼大家:“好了好了,嬸子你不是趕著去城裡嗎,咱快點出發吧!”
“對對對。”沈老婆子趕緊讓眾人坐上了牛車。
牛車顛簸,天還未亮風又涼,著實是有些考驗人。梨梨被沈嘉豪抱著,倒是舒服不少,風也被沈嘉豪擋了大半。
沈老大一人坐在對麵,一左一右扶著兩個框子。
沈老婆子坐在最裡麵,有一搭沒一搭的和馬村長嘮著。
馬村長瞧見那框子裡出來的蘑菇,便問:“嬸子去城裡賣蘑菇?咋的不在鎮上賣啊?”
沈老婆子早就想好了說辭:“害,城裡離著遠些,對這些從山裡摘下來的也新鮮些,想著去那能買貴些呢。”
馬村長了然:“原來是這樣,雖然路遠了點要辛苦些,但確實能賣貴些。”
沈老婆子問道:“哦,果真?為何這麼說?”
馬村長道:“你們還不知道吧?南林郡久未下雨,大旱時節,幾乎所有作物的產量都受到了影響。”
沈老婆子遲疑道:“前陣子….不是剛下過雨嗎?”
“哪能啊,就咱們柳城這一片下了,其他地方那是半點沒下啊。咱們南林郡還算好的,隔壁西鄉郡的情況你們都知道吧?府城裡那位知州,善心大爆發,打算運糧食過去賑災呢!”
沈老婆子沉默了,杏花村隸屬於柳城,她倒是不知道,原來那日的雨,隻有柳城下了。
為何隻有他們這兒下了?
沈老婆子和沈老大齊齊看了一眼正窩在沈嘉豪懷裡邊吃餅子邊聽他們說話的梨梨。
嗯……大概是他們這幸運吧。
梨梨的重點卻是在後麵那段話裡,賑災,應該就是去派發糧食給災民吧?這是好事啊,可她怎麼總感覺馬村長那句“善心大爆發”陰陽怪氣的呢。
梨梨咽下一口餅子,說道:“賑災,好事呀!”
果然,馬村長譏笑一聲:“害,我媳婦兒娘家弟弟,知道吧?”
沈老婆子想了想:“那個在城裡酒樓當夥計的?”
“對,就是他!”馬村長駕著牛車,語氣冷下來,“那日他在收拾碗筷,旁邊坐了桌縣衙裡當差的,聽他們說,那知州賑災是要用百姓的糧食!”
“啥意思?”
“加收糧稅唄!”馬村長越說越憤怒,“後麵的沒聽清,但聽他意思是咱們知縣打算自己掏銀子高價從百姓手裡收糧,也不知道是什麼個情況。”
南晉當今聖上心係天下,體恤百姓,自登基以來糧稅隻有兩成。這知州現如今要提稅,也不知道要提多少。
“提稅?”沈老婆子驚訝道,“兩成多糧稅可是當今聖上欽定,這知州能提稅嗎?”
“這誰知道呢,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哪有質疑當官的的本事?”
沈老婆子不說話了,因為馬村長說的的確是真的。
雖然一直都說官為百姓,當官為民,可真遇見一個一心為民的能聽進百姓聲音的好官,那是多麼的難啊!
他們這些在地裡種一輩子田的莊稼人,有可能一生連個官都見不到。
沈老婆子就是一個,活了這麼大半輩子,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見過最大的官也就是每年收糧稅時來村子裡的主簿了。
在烏紗帽麵前,他們隻有乖乖照做的份。不然誰知道下一秒,你的腦袋還在不在?
馬村長似乎也察覺到氣氛有些凝滯了,便止了話題:“反正你們今日去城裡應該能碰著收糧的,他們什麼都收,蘑菇應該也是可以的,嬸子想去的話可以去看看。”
沈老婆子點點頭:“謝謝小馬了啊。”
“客氣了嬸子。”馬村長又說,“這都是道聽途說,也不知道幾分真幾分假,嬸子可彆往外說。”
“哎,這是自然。”
梨梨這段日子一直跟著哥哥們在村子裡到撒野。
太自由自在,每日裡最憂心的就是晚上吃什麼,一時間都忘了,這裡是古代,是正兒八經的封建王朝。
這會兒聽到馬村長說起,梨梨反應了好一會兒。
自古稅收都是由戶部統一製定,而戶部作為皇帝的直屬機構,相當於是頒布皇帝的指令。
若照馬村長這麼說,南林郡的知州私提稅收,相當於是抗旨欺君,這可是死罪!
梨梨瞧沈老婆子和沈老大的臉色,臉上也有憂愁,可那憂,卻隻是擔心糧稅是否真的會提升。
都說陛下聖明,兩成的糧稅已是開恩,但如今荒年之下,糧食收成本就不好,糧稅之後勉強果腹,現在突然提稅,是要了莊稼人的命根子啊!
沒有明文下來的事兒,他們也不敢隨意議論,自己私下抱怨兩句也就得了。
就算上頭真要提稅,他們也隻能乖乖交稅。
梨梨若有所思,直覺這裡頭的水可不止看上去那麼淺。
梨梨想起被救起那天,在官道上碰著的那個玉麵小郎君。
罷了,左右不是她一個農家小奶娃該管的,她還是專心想想一會兒該怎麼說服沈老婆子帶她去看看稻種吧。
大清早的不睡覺,就是為了想去市場裡看看販賣的各種稻種,從而推測可收獲的產量,其次就是了解一下稻種的質量高低,為以後做準備。
天微微亮的時候,牛車終於在顛簸中到了鎮上,這個點去城裡的馬車夫剛好趕著馬車到鎮門口,沈老婆子趕緊帶著眾人下了車。
“謝謝你了小馬,回頭上嬸子家吃飯啊!”
“好嘞嬸!”
沈老婆子又急急地帶著眾人往那馬車去,馬車是最普通的那種,但對他們來說已是極好。
“請問這是不是去柳城的馬車?”
那車夫看他們人多又拿著兩大筐東西,便說:“大人二十文一個,小孩十文一個,東西五文一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