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義滿於五年前囚禁天皇,被封為征夷大將軍,最信任的有七個人,三管領四職,共七個大名,其中五人對大魏頗有敵意,與源義滿共進退,有兩人倒是沒表明態度,也許能爭取爭取。”
“源義滿有兩個兒子,長子二十有七,次子十五,看起來是長子會繼承他的一切權力,但源義滿又有些寵愛幼子也許能稍加挑撥,讓其家宅不安,雞犬不寧,最好是能掀起一場奪嫡之爭”
冬日的海麵上,一艘小船順流飄蕩,溫暖的船艙內,徐縉一邊烤著火,一邊拿著關於倭國的情報皺眉思索,不時在一旁的宣紙上落下幾筆。
他出海已經有兩天了,那天在碼頭和顧懷商議完後,他不帶一兵一卒,隻帶了一個懂倭話的老仆就匆匆出海,從錢塘到倭國的海路已經有無數商船走過,除了迎頭撞上襲來的倭寇外沒什麼風險,再走上幾天,他就能進入倭國了。
可進入倭國之後呢?這一行實在有些冒險,堪稱九死一生,無論是被倭寇堵在海上,還是被倭人發現魏人的身份,再或者是要聯絡的那些諸侯腦筋一轉把他當成投名狀送給源義滿
但徐縉自從絕了科舉的心思後,就已經不怕死了,老夫老母過世,又無妻室子嗣,唯一還值得留戀的就是那棟老宅,他隻在意自己能不能死得史書留名,成為那位靖北侯故事裡一個繞不開的配角。
他要把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
船又走了五天,在倭國的一處角落港灣裡靠岸,大魏前些日子派入倭國的諜子已經在岸邊守候,見到這個單薄的書生後,他拿出了一疊情報,一包倭國的錢財,然後就轉身消失在了密林裡。
徐縉打開了情報,看了起來。
事實證明這些諜子在倭國打探得還不錯,或者說是倭國舉國為寇後沒有刻意防備零星的魏人,所以才讓他們用金銀開路,獲得了很多倭國內的情況。
如今的倭國由源氏幕府代天皇統治,但內部仍有二十多個不聽調不聽宣的諸侯,小的諸侯控製的也不過就大魏的一縣之地,最大的也不過一個臨安,幾千人拿著原始的武器在戰場上衝殺,就敢號稱戰國時代,實在是讓徐縉看得有些啼笑皆非。
畢竟整個倭國還沒兩浙大,把這裡的戰爭放到大魏也就是兩縣青壯的鬥毆,而在倭人的嘴裡卻成了名將輩出刀光劍影,透著英雄氣概的時代。
在源氏幕府,除了源義滿外還有三個庶家,細川、山下、田山三氏,輪流擔任著幕府征夷大將軍的輔佐人,類似於處理內政後勤的文官,號稱三管領;在三人之下還有赤色、山名、京外、門鬆四家,輪流擔任侍所頭人,也就是四職,主要負責軍事。
這就是倭國最核心的公家和武家,這七人七氏都是源義滿親手提攜起來的,都堪稱忠心耿耿,唯獨在舉國為寇襲掠大魏沿海這件事上有了分歧,赤色、門鬆兩家認為應該以一統國內為重,而其他人都覺得去搶一把大魏才是轉移內部矛盾的好法子。
說來也巧,這兩人偏偏還是最支持源義滿長子的人,而其他五人都以源義滿心意為重,更偏向於源義滿幼子。
源本持是源義滿的長子,他出生時源義滿還沒有當和尚,從小因為源義滿出征在外的原因,父子很少相聚,感情自然也淡,在源義滿奪取倭國最高權力不得不出家避開鋒芒時,他把源本持立為了繼承人。
按道理來說源本持應該就這麼慢慢接過征夷大將軍的權力才對,可偏偏源義滿當了和尚也不安分,在佛寺裡養了個喜愛的女子,一來二去又生了個兒子,取名源本義,而源義滿也非常寵愛這個幼子,甚至連去見天皇也會帶上他,話裡話外都是要把未來的江山交給源本義的意思。
這下源本持就尷尬了,幕府裡原本對他恭恭敬敬的人們察覺了源義滿的心意,紛紛轉投向還未成年的源本義,迄今為止源義滿也始終不肯放權給他的大兒子,源本持一直就在京都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幕府將軍,甚至引起了許多流言,說源義滿廢黜他不過也就是時間問題,源氏幕府的主人隻會是那個源義滿養在身邊的幼子。
由此可見源義滿是不怎麼讀史書的,但凡他知道大魏曆史上那些慘烈的例子,都不可能產生把一個養在佛寺的幼子扶上位的想法。
此時的源氏幕府政權,看似達到了某種平衡,實際上早已是積滿了壓力的火藥桶,人們常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總能在漢民族的史書上找到例子,比如如今的倭國就類似漢末,而源義滿就是那個能廢立天子的董卓,如果沒有占據京都的地利,勝於其他諸侯的兵力、土地,估計很快就會有人跳出來替天皇討伐他,喊一聲“天下人苦源氏久矣”了。
碰巧的是,徐縉是個讀書人,讀過很多史書;而更碰巧的是,他對這一段曆史尤其熟。
看完情報的徐縉心中已經有了打算,他拿起情報的最後一頁,上麵寫著倭國諸侯於京都會盟,共同聚兵襲掠大魏,如今仍有部分諸侯留在京都沒有離開的消息,眉頭微挑。
看來還是得去那個地方走上一遭啊。
父子相忌,諸侯離心,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舞台麼?
人心,永遠是玩弄起來最有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