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既然是過年,連城內都怨聲載道,這些從江南一路風塵仆仆行軍到河北,又連城池都進不去隻能在野外紮營的士卒們怨念更大一些,但好在整支軍隊都是李易親手訓練出來的,他的威望足以讓這些士卒們繼續聽從軍令。
這支大軍十二月二十才過了巨鹿,在邢州完成了補給後,繼續追著顧懷的軌跡北上,在到達真定地界時,已經是十二月二十五。
為了防止被遼人發現,李易並沒有帶著大軍靠近城池,而是在遠處巡弋,就在這種情況下,他接到了顧懷的軍令。
隻是粗略一掃,李易就明白了顧懷想做什麼,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力求畢其功於一役,遼人既然想等開春再南下,那就不能讓他們如願,必須讓他們主動進攻,才能製造出一場大勝需要的契機。
中間的勾心鬥角,李易不打算去細究,而是直接看向了軍令的末尾:如果遼人攻打欒城,那麼李易就需要帶著騎兵堵死他們所有的退路,讓他們隻能選擇在欒城死戰。
李易帶兵來到了伏擊地點,執著地等待著,借助密林的掩護,遼人的斥候並沒有發現他們,一直到新年這一天,李易策馬在高坡上等了一夜,也沒有看到有遼人來到欒城的外麵。
看來伯爺的計劃失敗了,他想。
可就當他想回去傳令全軍休息時,欒城那邊便爆發了激烈的喊殺聲。
借著夜色,遼人悄無聲息地行軍,在新年過去黎明將至的時間點發起了進攻,那座土城看起來是那麼不堪一擊,遼人的前軍絲毫不費力地衝進了城中,在觀望片刻之後,連中軍也全部入城開始了最後的掃尾。
李易強壓著心中的激動,有條不紊地下達著軍令,在他的指揮下,那些或興奮或惶恐的士卒們爬上戰馬,握緊武器,朝著城外警戒射箭的後軍發起了衝鋒。
在魏遼邊境,類似的場景經常上演,不過發起衝鋒的一方往往是遼人,所以在遼人漸漸壓著欒城守軍打時,身後突然殺出一支魏人的精銳騎兵,對遼人產生的衝擊可想而知,身先士卒的李易一聲令下天雷開道,連綿的爆炸聲中,本以為沒有表現機會的遼人後軍幾乎被直接衝爛,潰散向了四方,而李易也沒有派人追擊,而是沿著遼人衝入欒城的道路開始索敵。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軍相遇了。
此時的欒城內,大抵是這樣的情況:遼人衝入城內的前軍被早有準備一夜未眠的李正然帶領步卒圍困,顧懷的四千神機營對著那些甕中之鱉不斷地射擊,遼人的中軍順著重騎兵開出的道路迎頭撞上李正然的步卒,而在他們的身後,是殺散了遼人後軍的李易部騎兵。
大混戰就此開始。
熊熊的火光幾乎照亮了天際,魏遼雙方都陷入了開戰前未曾設想過的苦戰,連相比之下最安全的神機營士卒都在遼人箭下陣亡了不少,承受遼人重騎兵正麵衝擊的步卒方陣更是死傷慘重,而與之相對的是,在狹窄地形無法完成集群轉向的遼人中軍,被李易帶著騎兵在背後狠狠捅了一刀,一直到天明了都沒緩過來。
此時那些事先未曾得到消息,在遼人的第一波衝鋒中被衝散的魏國士卒們終於有了反應,他們在土城的各個角落拿起了武器,拖著或落單或受阻的遼人騎兵進入了巷戰,居住著士卒家眷的西城廝殺得最為慘烈,在李易分兵趕到之前,無數士卒為了守護自己的家人,死在了那條染血的街道上。
這場大戰一直持續到天明,才終於落下了帷幕,借助不懼火槍子彈的幾百重騎兵,死傷慘重的遼人衝破北門,倉皇整合散落的後軍,逃離了欒城,李易帶著騎兵在其後緊追不舍,一路斬殺無數,一直追到真定城下,才選擇回軍。
而那些遺落在欒城的遼人,自然逃不開身死的下場,一處處火光被撲滅,一個個士卒重新歸營,零星的廝殺一直持續到正午,這場戰事才算是徹底落幕。
據事後統計,欒城步卒戰死三千,神機營折損五百,李易部騎兵死傷兩千,真定幾乎傾巢而出的兩萬遼人,在欒城戰死一萬三。
大勝!
......
欒城一戰,轟動了整個真定地界,繼而傳遍了整個遼東,所有人都沒想到,才過新年,魏遼之前暗潮洶湧的平靜就直接被打破,昭安元年的第一天,就爆發了一場血戰。
更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一戰的結果,明明是遼人主動進攻,卻在欒城丟下了過萬屍體,最後狼狽地逃回真定,而真定原本的三萬守軍,如今居然隻剩下了一半,堪稱遼國南侵以來在河北遭受的最大重創。
一時間有人歡喜有人愁,歡喜是因為許多人都在這一戰中看到了某種可能性,隨著越來越多的細節傳出來,河北經略使、靖北伯顧懷親臨前線,麾下神機營神勇表現的事情讓聽到的人直呼痛快,遼國儼然已經不再是那麼難以戰勝;而發愁的人多半是百姓,因為大戰一起,最受苦的,還是他們這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而作為這場大戰的導演者,顧懷卻並不太關心這些,在他看來,戰爭隻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場戰爭中揭露的東西其實並不重要,他想要的是奪回真定,徹底將遼人趕出河北。
而在欒城一戰後的幾天裡,那些原本對顧懷來到前線不聞不問的將領們終於沒辦法再裝作視而不見了,不隻是因為麾下士卒都在議論,還因為顧懷首次將軍令送到了他們手上,要在欒城升帳議事。
他總督河北軍政,要見前線將領,確實沒什麼問題,更何況不聲不響就打了這麼一場大勝,更是讓這些將領刮目相看,於是在新年後的幾天裡,陸陸續續有將領安排好相應事宜,陸陸續續來到欒城,見到了那位傳說中的靖北伯。
但顧懷還是很不滿意,因為他給的時間是三天,而三天過去,卻仍有幾個將領沒有來。
找借口的找借口,派副將的派副將,更有甚者居然連裝都懶得裝,壓根就當什麼都沒聽到,繼續在自己守備的城池裡窩著不動彈。
對於這種情況,大部分將領都選擇了看熱鬨,這幾天裡陸陸續續有將領被叫去詢問真定附近的情況,雙方兵力分布,關隘布防之類的,但卻沒有人主動提起這件事,顯然是打算看看顧懷準備怎麼辦。
提刀子的將領有時候是真的難對付,說不服那就是真的不服,就算你官大,可咱們一沒喝過酒二沒拜過把子,憑什麼替你打算?
他們巴不得顧懷吃癟,然後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顧懷確實打了勝仗不假,可這跟把他們的臉按在地上摩擦有什麼區彆?一堆將領在前線死守了幾個月不見勝機,某個年輕的三品大員一到就立馬狠揍了遼人一頓,對比之下豈不是顯得他們像吃乾飯的?
這時候有人挑刺,自然是要選擇坐著看戲的。
就在這樣的氣氛裡,第四天清晨,顧懷到達前線的第一場升帳軍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