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趙炳炎正秘密巡視灌州。蓉城的四大糧商壓糧不賣,執意要造成蜀地的糧食危機,在文天祥降低一成半的平價糧供應後依然不思悔改,不但扣住城裡的糧食,還向各地州縣的糧商暗示隻要拖過今年,進入明年春天後糧價絕對暴漲。那些個縣份上的小糧商看到成都的大糧商壓糧,早就心動了,有的經不住誘惑捂住糧食不賣,有的縣令辦法不得力,竟然拿糧商沒轍,小小的縣城、州城如何受得了糧商折騰。這不,趙炳炎就化妝成文天祥的親衛到灌州解困來啦。灌州,就是後世的都江堰市,天府之國的源頭水所在。蒙元未占領蜀地時宋庭分置導江縣和青城縣,元軍占領蜀地之後於一二七六年合並兩縣設置灌州。此時的灌州正在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上萬民工在都江堰周圍紮營,城裡缺糧的消息一下子傳遍工地每一個角落。儘管文天祥保障了民工的一日三餐,每個人做工還有薪酬。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看到偌大的灌州都缺糧,擔心家裡人餓著,有的民工請假回去打望,有的乾脆把積攢的工錢拿去城裡糧站購糧,請假往家裡送。如此一來,灌州的糧庫很快就空了。周邊鄉鎮的百姓立馬慌啦。缺糧的人家立即推著雞公車,扛著麻袋往城裡跑,天不見亮就在官府的糧站門前排隊購糧,急的灌州知州向成都緊急發電報求援。文天祥請漢王趙炳炎出馬,一是他敢於殺人解困,二是他手裡有糧,不怕百姓搶購大米。趙炳炎卻要做他的親衛,不動聲色的護送右相到灌州。文天祥聽了趙炳炎的耳語秒懂,立即打點行裝出發,兩人傍晚進入灌州城。知州張森林見右相親自前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求責罰。文天祥沉聲說朝廷不興跪禮,起來說話。他質問:“灌州守備調不動了嗎灌州常平倉被貪墨虧空了嗎糧商都關門歇業囤積居奇嗎本相要徹查。”知州兩腿打顫,給他稟報灌州上下廉潔奉公,不敢越雷池一步。隻是糧商壓糧不賣,每日隻放出一千斤糧,周邊百姓都來搶米,官庫眼看著就要空啦。文天祥不悅的說:“那還站著乾嘛”張森林趕緊調動人手乾活。文天祥呼喚修堰的通判柏強林帶路,到工地上檢查進度。這時候民工已陸續收工,不少人三三兩兩的前往粥棚用膳。吃的卻是兩乾一稀,即早上、中午乾飯,晚上一頓稀飯。文天祥走進粥棚取過一雙筷子插入裝滿稀粥的大鍋,筷子穩穩的立在那裡。他滿意的頷首,誇通判乾得好,沒有克扣民工的口糧。當眾宣布從明日起三餐都吃乾,頓頓管飽,三天還要打牙祭,吃一頓葷菜。民工聽得歡喜啦,連呼右相仁義,右相安康,右相千歲、千千歲。文天祥聽著眾人的歡呼激動了,看著一個個麵黃肌瘦的民工眼裡泛起淚花,都是在乾力氣活啊。很難想想這些民工吃著稀飯還能肩挑背扛的乾活。他大聲疾呼:“諸位不要怕,漢王回來啦,朝廷有糧,都要吃飽了乾活。”民工們熱情的簇擁著文天祥離開,送了一程又一程。柏強林陪在他身邊稟報,今年整修都江堰魚嘴後內江的水量至少增加兩成,來年布衣們種地用水有保證,還能多灌溉五千畝地。文天祥很開心,叮囑通判今後年年都要維修都江堰,讓千年古堰造福天府百姓。回到府衙,張森林也是剛查處黑心商家回來,捕快押著三個人犯進去一個個摁在地上。知州稟報:“就是這三人壓糧不賣,還在坊間大肆造謠官府沒糧,要餓死人了,年後糧價至少要漲三倍。”張森林給他解釋,這三家糧商手裡掌握著全城八個糧鋪,各家的倉庫存糧加在一起近三十萬斤,就是壓糧不賣。文天祥大怒,質問都查實沒知州回稟人贓俱獲,事實清楚,散布年後糧食漲價的消息竟來源於成都。他看了口供,把人犯叫到跟前對質,果然沒有說謊。文天祥咬牙切齒地喊:“打起火把,立即拉出去菜市口斬首示眾。家中財物一律抄沒入官庫。”仙人板板,一向文儒著稱的右相竟然要斬立決。三個人犯傻啦。個個都是一臉的恐怖,哭著求丞相饒命。沒多久,三個首惡的腦袋就掛在了城門口,猩紅的布告貼滿四門,詳述三人犯的罪惡行徑。城裡的百姓卻是一點也不害怕,反而奔走相告,添油加醋吹噓右相為民除害。府衙後堂,文天祥問親衛打扮的趙炳炎:“本相大話放了,人也誅殺了,下一步該漢王出手啦。”他吃下一口茶說好辦,等會兒右相就去巡視常平倉,屬下負責將倉庫裝滿糧食便是。文天祥樂了,放下茶碗叫走起。一行人來到重兵把守的倉庫,文天祥走進最裡邊的倉庫查看,當真清掃得乾乾淨淨,連一粒穀子都不剩。張森林小聲說三座糧倉已空兩座,就看著最外麵那座還有點糧,屬下叮囑嚴防死守,告訴他們糧倉都是滿滿的。文天祥頷首,稱讚張森林辦的好,倉庫裡的糧食保管的不錯。張森林心裡直打鼓,丞相這是在害人呐,倉庫裡麵明明是空空如也,他保管個空氣呀。一行人開始往外走去,趙炳炎落在最後離開,自然是讓花粉精靈放糧入庫。一覺醒來,文天祥再讓張森林前往常平倉查驗,三座糧倉果然堆得滿滿當當,全是雪白的上等大米。這丫以為見了鬼,居然嚇得打哆嗦,緊閉倉庫門飛快的回去稟報:“觀音菩薩顯靈,當真把倉庫都裝滿糧食啦。”文天祥瞪了他一眼,得瑟的說道:“閉嘴,哪來的菩薩顯靈,是漢王送糧來啦。”知州嗚嗷一聲,驚得差點咬斷舌頭。這丫興奮的謝過漢王賜糧,雞啄米似的給文天祥叩首,保證乾好灌州差事。他說老夫也要走啦,不曉得成都是否也亂起來了........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