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炎毫不理會,不疾不徐的掏出一支特供煙點燃,慢悠悠抽完後放出一門迫擊炮來轟擊便橋,嚇得正在江心維修橋梁的土兵撲通撲通跳進江水逃命。他試一炮修正一次,直到將全部橋梁破壞才罷手,順便溫習了迫擊炮的操作。趙炳炎收了迫擊炮騰挪回去,錢世藩已經打退土兵,反手攻擊來路上的敵人。這股土兵從革囊渡那邊下來,占據儘百米長的懸崖通道,依托地形和宋軍比拚射箭,打起了坑道戰。易幺妹憤恨的說這股敵人鬼精鬼精的,就像鑽進岩石的猴子一樣狡猾,清除起來太費事,讓他們耗費了大半的時間。趙炳炎說這個很簡單,他放出兩支火箭筒、五箱火箭|彈叫會用的扛起走,立刻就跑過來一群士兵扛起武器上去。士兵們扛起火箭筒對著土兵藏身的貓耳洞射擊,轟擊藏身於岩石後麵的土兵,立馬將這些狡猾的對手打出原形。有火箭|彈的加持土兵根本招架不住,一波一波往後退。傍晚,他們回到金沙江大拐彎處的革囊渡口。李義見到趙炳炎就下跪施禮,檢討自己思慮不周,害的總監察涉險。他扶起李義叫彆亂往身上攬責任,總監察挺身而出是她的職責,不怪任何人。易幺妹歡喜的喊都進去坐下說話。李義的蓉城守備旅雖是守備軍編製,因為他駐守成都,人員、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大宋禁衛軍的標準在乾。加之這丫過去是張玨的大帳參謀,又做過趙炳炎的親衛隊長,他擔心落後於兄弟們被嘲笑,訓練十分嚴格,故這支隊伍戰力十分強勁。趙炳炎叫他集合預備隊校閱,讓關押的俘虜都看到漢王到了。他校閱三軍後告訴大家,彆看大理王來了三萬兵,還是地頭蛇,一樣會被咱們扒皮抽筋後熬湯補身子。眾將歡笑,連呼漢王威武,宋軍必勝,宋軍必勝。李義非常開森,趙炳炎為大軍補充武器彈藥和糧食後,斷糧三天的士兵吃著香噴噴的自熱飯精神倍增,分分鐘就將侵入鎮子的土兵趕出去重新占領渡口。但是,趙炳炎的無人機沒電了,無法升空偵查,為他精準使用大炮帶來很大的不便。李義提出用偵查兵獲取情報。趙炳炎不同意,現在他們的人手太少,出去單乾都是九死一生,折了就是削減兵力。易幺妹統計了,出發時五千人,除沿途關隘留下的,一同來到大拐彎的兄弟僅有兩千人,還能戰的不到一千二百。不少士兵還是傷員。他叫首先鞏固防禦,醫治傷員,等待後續部隊到來。他估計蓉城的後續部隊也該到了。幸虧大西南日照充足,趙炳炎放出一套光伏設備親手安裝,為他的電子設備充電。和易幺妹一起去看望重傷員,放出雲南白藥等急救醫藥為戰士們療傷。大灣鎮上的綜合條件迅速提升。李義看著傷員說沒想到長途遠征困難重重,第一道就是如何跨過百姓這道關,這裡的傷兵,有好些都是被百姓無解射傷的。易幺妹點點頭,給趙炳炎說著鎮子上的人不但不支持他們的到來,還向土兵通風報信,叫他們成了聾子瞎子,土官卻是長著千裡眼順風耳。趙炳炎認為很正常,忽必烈從這裡進入大理國,這裡的酋長最先投降蒙元,他們被元庭統治了幾十年早就成了順民。在他們眼裡,宋軍的到來就是侵略、占領,就是敵人啦。趙炳炎安排檢查完後吃下一頓飽飯。放出一台大功率電台給李義聯係張世傑大將軍,他需要把握整個雲南路戰場的最新情報。易幺妹歡喜了,給他說自從進入大拐彎,她們的電台就壞了,發出一道電報後再也沒有聯係上。他捏著幺妹的手說今後再也不會了。李義見他倆親熱趕緊離開,出去收集消息。稍息,三個人再次坐到一起,李義稟報偵查兵不能出去,獲取的信息就少多啦,眼下從雪山門關正大量開過來敵兵,看旗號就是企圖在那裡搭橋過江的。敵兵彙合到一起人數估計會超過三萬,這些兵自持人多勢眾,想包咱們的餃子呐。趙炳炎笑嗬嗬的說:那就讓他們來吃下去燙壞肚子。易幺妹少有的笑了,問他有啥好主意趙炳炎還沒有說話,負責保衛的錢世潘就進來報告,鎮上的大戶主大阿良要求出去,要去鎮外辦事。李義沒好氣的說這些老百姓打不能打,罵不能罵,整天吵著要出去,就是為了給土兵通風報信。趙炳炎覺得這些人不是真正的百姓,他靈機一動,心想何不找機會收拾這幫子害蟲他說:“走,看看去。”隨即領頭走在前麵,剛出院子就被一群人攔住,領頭的就是大阿良,此人要求放開路障讓他們出去,他們要走親切,要做生意賣糧。易幺妹給這些人解釋,大宋軍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不會一直攔住他們,等打完這一仗就放開通行。大阿良領頭起哄,說他們來到鎮裡已經五天了,吃鎮的的菜蔬喝鎮裡的水,還說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鎮子被困,已經沒得蔬菜了,他們要出去收割采買,要軍隊放開道路。李義無可奈何的看著趙炳炎說:“這些人都來鬨過三次了,我們的糧食吃完了向他們采買,給高價他們都不賣,這些天隻能吃蔬菜野菜度日。現在他們又說我們把野菜都吃光了。”趙炳炎問了情況,這鎮上沒得土官,就是大戶人家,大阿良在當家做主,鎮上二百多戶人家都聽大阿良的。趙炳炎叫李義安排教員士兵去和百姓解釋,勸說百姓留下。要出去可以,要帶走自家任何東西都行,但是現在兵荒馬亂的,出去後宋軍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出去後如果出賣宋軍,那是要殺頭的。易幺妹親自上陣當宣傳員,一家一戶的走訪百姓做工作,但還是有不少人鬨著要走,顯然有人從中作梗。這時,報務員報告:聯係上第十旅了。........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