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離陌回握住蘇柒若的手,心疼地捏了捏。
她的手本來就細,如今手上都沒肉了。
“都聽夫君的。”
二人又在一起膩歪了一會兒,才去前院和眾人一起用膳。
榮安帝卿的妻主是個從四品郎中,官位不高,平日裡也隻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本職,甚少與朝中大臣往來。
這也是為何當初蘇家出事,而榮安帝卿府沒被牽連的原因之一。
哪怕當年蘇家權勢那般鼎盛,他們也沒想過去巴結一二,這才因明哲保身,保住了自己一家老小。
但榮安帝卿與蘇柒若的父君關係到底比旁人親近些,多少還是礙了先皇的眼。
如今新皇登基,世人皆知四皇女當初誣陷蘇家是為了對付新皇,新皇對蘇府有愧,自然不會將蘇柒若怎麼樣,隻會多縱容她幾分。
想明白了這些,榮安帝卿才敢厚著臉皮給蘇柒若下了個帖子。
一來他的確有些記掛這個孩子,再者,他的女兒和兒子也大了,總不能一直這樣窩囊下去。
有了永安王府的提攜,哪怕不想著升官發財,找一樁好婚事總是好的。
榮安帝卿也不貪心,隻盼著能給孩子們尋個合適的好人家。
蘇柒若自也是猜到了幾分,這才帶著夫君和弟弟親自前來。
“永安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才剛下馬車,榮安帝卿便帶著闔府上下跪了下來,行了一個大禮。
蘇柒若忙上前幾步扶起榮安帝卿:“皇叔這是作何?您可是折煞侄女兒了。”
“禮不可廢。”
榮安帝卿從來就是個知分寸的,蘇柒若的永安王之位說起來與她母父姐姐們不無關係,他給了蘇柒若體麵,也是要做給這滿京城的人看的。
蘇府的血從永安城東一直流到了永安城西,皇家欠他們太多,一個王位,蘇柒若擔得。
永安王就是永安王,哪怕他這個做叔叔的,品級也越不過她去,見了她一樣要行禮。
“離陌,星兒,快來見過叔叔,叔母。”
蘇柒若扶起榮安帝卿,便招呼著百花離陌和蘇若星上前。
蘇若星扶著百花離陌緩緩走來,還不待二人行禮,榮安帝卿便拉住了二人的手。
“好孩子,這一路辛苦你們了。”
榮安帝卿眼眶通紅,一語雙關,幾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王君身子重,快快裡麵請。”
再想寒暄,也不能沒有眼色。
榮安帝卿親自帶著百花離陌和蘇若星往裡走,蘇柒若則和其她人稍後一步。
“早就聽聞了王君曾救過永安王,我便一直想見一見,如今瞧著了,叔叔實在是為永安王高興,能娶了王君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好夫君。”
榮安帝卿這話的確出自真心,起初他也害怕蘇柒若被人騙了,如今一見百花離陌,他便心生好感。
聊了幾句便覺得這孩子性子雖淡,卻不懼權勢,為人亦爽快坦蕩,頗有蘇家人的風範。
也難怪蘇柒若放著京城這麼多的世家公子不要,偏偏喜歡上了他。
蘇家人選夫郎的眼光個個毒辣,蘇家的女婿便沒有不好的。
“叔叔言重了,能嫁給妻主,是離陌的福氣。”
百花離陌一直都是這麼覺得的。
能嫁給蘇柒若,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恒兒見過表姐。”
幾人正說話間,一道溫潤的聲音響起,使得眾人皆是一愣。
少年溫潤如玉,妥妥的一副好容貌。
此時正紅著臉站在蘇柒若麵前,恭敬地朝她行禮。
隻是在場的都是聰明人,他這般冒冒失失地過來,到底為何,大家都看得明白。
蘇柒若微微蹙眉,礙於榮安帝卿的麵子,還是輕輕點了點頭。
不過頷首間,她還不忘將手裡剝好了橘子遞到百花離陌手中。
“莫要吃太多,待會兒還要用膳。”
百花離陌勾唇一笑,低聲應道:“好。”
身前立著的少年麵色一白,紅唇輕抿,明顯有些不知所措。
他以為永安王應了父君的約是有意於榮安帝卿府,可表姐她卻是連看都未曾看他一眼。
榮安帝卿不悅地瞪了兒子一眼,卻到底沒忍心當眾給兒子難堪。
“這是你表姐夫,這是表弟星兒,還不快過來見禮。”
兒子的小心思榮安帝卿總算是看出來了,隻是他深知蘇家女兒的秉性,哪怕讓他的兒子入永安王府做小,人家怕是也不會要的。
倒是他的疏忽,沒想過兒子會有這樣的心思。
其實平日裡這孩子乖巧的很,怕也是聽了什麼人的閒言碎語,才會如此莽撞。
雖有些不合時宜,但好在榮安帝卿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將此事圓了過去,蘇柒若也沒去追究。
最讓蘇柒若滿意的是今日這宴席,榮安帝卿隻請了本家的幾個親戚,並未邀請彆人。
蘇柒若喜歡聰明人,如此,榮安帝卿若真有需要她幫忙的,她也願意伸一把手。
小少年紅著眼睛躲在人群中不住地偷看蘇柒若,旁人有沒有發現百花離陌不知道,但他卻是注意到了。
百花離陌偷偷扯了扯蘇柒若的衣袖,蘇柒若朝那孩子看了一眼,嚇得他趕忙垂下頭去。
“招蜂惹蝶。”
百花離陌不滿地睨了蘇柒若一眼,到底是沒再說什麼。
“我與他不過幼時見過幾次,算不得蜂蝶。”
蘇柒若一臉無辜,她都快忘了這位小表弟長什麼樣兒了。
一直到離開榮安帝卿府,也不見再有什麼不開眼的人過來找事兒,百花離陌正要放下心來,便見一個小侍匆匆追到了馬車旁,往蘇柒若手裡塞了一個用帕子包著的什麼東西。
蘇柒若一怔,冷聲問道:“這是何意?”
侍兒恭敬地朝蘇柒若行了一禮,也沒避諱百花離陌,直言道:“這是郡卿給您的,說是殿下一看便知。”
那侍兒坦坦蕩蕩,倒叫人不好多說什麼了。
蘇柒若隨手打開,看見帕子裡包著的那半根簪子時,淡漠的眸子才映出幾分旁的情緒來。
“替我謝過你家公子,這份人情永安王府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