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第352章東林書院不能留,應當及早鏟除
隻不過,建奴的運氣太好了。
他們是李成梁手下最後一條狗。
在即將被割韭菜的時候,倭奴的大軍突然登陸了高麗。
李成梁不得不停止收割計劃,帶兵去高麗打倭奴。
結果,給了建奴最寶貴的發展之機會。
“先生,按您所說,李成梁似乎也算一代名將。”
“那為何不在建奴流露出狼子野心之後,將其格殺呢?”
朱樉聽完李成梁的事跡,完全不理解這樣的人,為什麼能養寇養到狗失控。
“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就不得不提我大明朝,當時眾正盈朝的朝堂了。”
林澈抿了一口溫酒,冷冷說道:
“當時李成梁,已然注意到了,建奴逐漸失控的情況。”
“隻可惜,他還沒來得及將其化作軍功,他就被罷官了。”
由於‘眾正盈朝’這個詞,是林澈第一次提出來。
朱樉還不明白,它代表的真正意思。
還以為滿朝都是忠臣良將。
不止他是這個想法。
包括在隔壁房間的朱元璋等人,也都覺得奇怪。
在未來的朝堂上,都是正人君子的情況下,大明朝為何還會步入王朝中後期。
不知內情的劉三吾,還為後世的同僚哀歎了一句。
“陛下,想來是我大明弊政太多,積重難返到了無力挽回的地步。”
“好在如今我大明,有了無所不通的林先生。”
“想來必然不會再重蹈覆轍。”
傅友文本打算順著劉三吾的話,誇幾句後世朝堂上正直之臣,可是想想覺得不是什麼好話,也就忍住了開口的想法。
朱元璋同樣也沒什麼好臉色,低聲怒罵道:
“若是林先生沒有誇大,這李成梁的確是不可多得的良將。”
“他雖然有養寇自重之舉,但也遏製了蠻夷族群的數量。”
“真不知,是哪個蠢貨罷了他的官,給了建奴崛起的機會。”
說到這裡,朱元璋不禁氣的牙癢癢的。
恨不得將此人的祖先,來個誅滅九族。
“忘了告訴你,所謂的眾正盈朝,便是在朝堂上隻有東林黨的聲音。”
就在朱元璋咬牙切齒之時。
林澈向朱樉粗略解釋了下,眾正盈朝真正的意思。
而後冷笑道:“這些人自詡清流,平時半點實事不做,指揮袖手談論心性。”
“不過他們搞黨爭,和文武之爭的手段,卻是在曆朝曆代排得上號的。”
話已經說的如此直白。
朱樉哪裡不明白,眾正盈朝之言。
不過是疑惑贏得黨爭的小人,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自吹自擂。
朝堂上有那麼一夥人,難怪打了勝仗的將軍,還能落得個被丟官的結局。
朱樉有心想問,為何當時的皇帝,沒有明辨是非。
然而他又害怕林澈給他說出一個奇葩的君王,到時候自己被氣的夠嗆是小事,還在林先生麵前自討苦吃。
這邊朱樉在斟酌如何用詞,隔壁的朱元璋聽到東林黨,頓時有些發愣了。
之前接到密報,東林書院的江南士紳是刺殺林澈的幕後真凶。
想不到兩百年後,東林書院做大做強,居然形成了黨派,竟然在朝堂上乾預朝政。
看來這東林書院不能留,留著是個大禍害,應當及早鏟除。
這邊。
朱樉斟酌了片刻,決定將話題固定在建奴上。
他給林澈酒碗裡倒滿酒,隨後問:
“先生,那李成梁罷官之後,朝廷就沒再收拾過建奴嗎?”
“就算他們得了空閒的發展機會,但如果沒有二三十年的積累,恐怕也很難拿出來,能抗衡我大明的將士吧?”
畢竟,就算是不可一世的蒙古。
崛起之前也是狠狠的打了十多年的內戰。
統一之後,才開始橫掃歐亞大陸的壯闊之舉。
、朱樉不相信,建奴沒了李成梁的鎮壓,就變成了尾大不掉的存在。
“建奴剛舉起反旗的時候,朝廷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
林澈給了朱樉一個,讓他萬分四萬多答案。
而後歎了一口氣:“畢竟邊疆之地,有蠻夷作亂是常有的事。”
“不過李成梁雖然被罷官了,可他還是有一個兒子在遼東當將軍,征討建奴之事便落在他手上。”
朱樉聽到李成梁的兒子,也與建奴交過戰。
連忙認真的側耳傾聽起來。
想知道建奴是如何,在良將之子的圍剿下做大的。
“很可惜,李成梁的幾個倒黴孩子,每一個爭氣的。”
“他們打仗和養寇的本事,都不足他爹的十分之一。”
“前期沒遏製住建奴,還給對方當了運輸大隊長也就算了。”
“到了後期建奴直接反客為主,李家反而成了努爾哈赤的家奴。”
林澈提起明末建奴崛起的過程,就不僅感覺到一陣悲涼。
“武將之子,安能如此沒有骨氣?”
朱樉聽完林澈的話,情緒又到了爆炸的邊緣。
他深吸了口氣,調整了下血壓,問道:“先生,就算李成梁的後裔是廢物。”
“可在建奴坐大之後,朝廷應該也會出兵圍剿吧?”
“難不成,朝廷的大軍,以及代軍的將帥,都是比他們還弱雞的草包?”
朱樉完全不能理解、
就算建奴占據了整個遼東,可是大明還有漢地十三省。
哪怕士卒戰鬥力不行,朝裡的將軍打仗水平一般。
可即便是拿人頭換人頭,建奴也不像是有贏麵的一方。
“你小子還挺聰明,居然拿這麼快就想到了,建奴坐大的最大原因。”
林澈輕輕吐出一句,讓朱樉麵色巨變的話。
而後歎息一聲道:“從萬曆年間開始,我大明多次集結大軍,出關遼東攻打建奴。”
“隻可惜,每次總領大軍之人,都是有知兵之稱的文官大臣。”
“文臣領兵?”
朱樉聽得頭皮有些發麻。
自從科舉製在大宋盛行,再加上其以文辱武的國策。
朝堂上就很少再出現,如漢唐時期出將入相的猛人了。
哪怕是奪取江山的朱元璋身邊有幾個知兵的文臣,勉強有幾個。
可是能率領大軍打仗的,幾乎一個都沒有。
朱樉不相信,如林澈所言的袖手談心性的後世文臣,能出一個有正常軍事水準的文武全才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