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國府的反應在溫三的預料之中,但沒想到的是他們如此強烈。其中甚至有好些人跳出來指責溫三破壞難得的和平環境。
畢竟小鬼子長達幾個月時間都沒有搞大的軍事行動了,這讓某些人感覺世界又太平了,又可以憑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了。
對於這種目光短淺的人,溫三自然是不屑一顧。國府內部的派係之爭確實讓【指揮官】做很多事情都是瞻前顧後,下不了決心,並且還會輕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既然國府沒有參與的打算,溫三也不想強求。
於是他派專人跟閻長官那邊聯絡,名義上閻長官也歸國府管轄,但那也隻是名義上。事實上很多軍事行動,閻長官根本不聽國府的命令,或者私下裡有什麼軍事行動,也可以先斬後奏。
至於北方政權,那就更簡單了。現在有兩位前輩長期駐紮這邊,並且還時不時在軍校那邊教學。
溫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之後,很快就傳來了想要的結果。
最近這幾個月裡,他們從溫三手上得到了很多幫助,不管是糧食,還是武器彈藥,又或者是醫療藥品,都拿到了很多。
這讓西北地區很多部隊得到了很大的幫助,在與鬼子的作戰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現在溫三準備拿豫省的鬼子開刀,他們當然是樂見其成。
畢竟豫省的地形條件在這裡擺著,哪怕拿下一小片地區,也能解決很多物資的問題。還有就是擴充兵員的問題,也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全麵抗戰以來,北方政權的兵力已經縮水太多。國府給他們的正規編製也就三個師,雖說有很多部隊人數超標,但總兵力依然不足。
至少跟現在的溫三比起來,他們的兵力要少一些。很多部隊的裝備也沒有跟上,跟鬼子作戰的時候,消耗相當大。
如果能按照溫三的設想,自然能很大程度改善這個問題。地盤得到擴張的同時,還能狠狠的打擊小鬼子的野心。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用他們去打主攻,他們隻需要出現在一些位置上,配合溫三的行動,襲擊鬼子的援兵,牽製鬼子的兵力調動即可。
第(1/3)頁
第(2/3)頁
從戰術層麵上來說,這肯定是一場低投入,高收益的戰役
再從戰略意義上來考慮:如果拿下豫省,他們回頭就能將山陝兩省的鬼子壓縮到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之中,還能順勢切斷鬼子的物資補給。給自己的老根據地減輕極大的壓力。
可以說,隻要收回豫省腹地,鬼子的全盤侵略華夏的戰略就會被強行打斷。同時還能創造反推北方的機會。
對於那些戰略大家來說,這個好處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來。
同時,鬼子在戰略物資上的困境並沒有得到解脫,如果再拖上一段時間,等小鬼子緩過這口氣來,抗戰的難度會更加困難。
當然,這個時期參與抗戰的各大勢力都很苦。物資儲備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哪怕是竭儘全力的溫三,依然存在同樣的問題。
但是這個時候向鬼子發起進攻,時機上肯定是很好的。
同時還能破除小鬼子的以點帶麵的戰略封鎖,解除當前的困境。
閻長官那邊考慮了幾天之後,他們沒有否定,但也沒有答應。
溫三思慮了一下,便知道他們的心態了。
第一是不想在明麵上得罪國府,所以麵子上要做一下戲。同時他們也要根據這邊的戰況來做出新的決定。
也就是說,溫三必須要在態勢上牽動鬼子的兵力,讓他們感覺到有機可乘之後,才會下場。
簡單說,頭鐵的事情讓溫三去乾。如果溫三打不動,他們就按兵不動,守好自己的地盤就行。這樣能最大程度保存自己的實力,不會給小鬼子順勢進攻自己的機會。
如果溫三能成功撬動鬼子的兵力部署,並且打出一個大大的空檔來,那他們肯定會下場。不管為了拿地,還是為了痛打落水狗,這個時候肯定都是參與一下的。
這個心態跟國府的反應差不多,隻能說比那邊稍弱好一些,真要下場的話,兵力調動會更快。
第(2/3)頁
第(3/3)頁
準確的得到幾方的態度之後,溫三便開始做戰前準備。首先自然是要摸清小鬼子在各地區的兵力部署。
早在溫三提出這個計劃之前,溫三就讓遊擊隊潛入豫省的敵占區去了。他們本就是老百姓,分散之下進入這些區域,不容易被發現。同時還能更快的融入當地老鄉,獲取第一手情報。
張方的鐵路支隊,更早之前就進入中原大地了。畢竟他們都是以鐵路為生,不可能長期待在自己的地盤上。
而中原地區的鐵路網更加發達,覆蓋的地區更廣大。鐵路支隊,當然隻有在鐵路上,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
一周時間不到,溫得已經把鬼子打的部隊駐地摸清楚了。雖然還有一些小股部隊分散在各處,並且可能隨時都在進行調動,但對於一場大的戰役來說,這點兵力無法形成多大的阻力。
經過仔細的策劃之後,決定在五月初開始調動兵力。
首先調動的自然是190軍主力,由東北方向南下,從漯河地區攻入豫省。192軍主力則返回根據地,往西北入信陽,一路北進。
大的計劃雖然定下來了,時間還是比較充裕。不但給各部留下了充足的整訓時間,同時還能給了新編部隊的成長時間。
因為溫三知道,五月份歐洲那邊還會發生大的戰事,很多人都會把目光投到那邊去。
到時候自己悄咪咪的發動攻勢,等小鬼子反應過來的時候,自然要手忙腳亂好一陣子。
這一切的計劃,都在秘密的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