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囂保持著站立姿勢,但卻沒有下達下一步命令,隻是用力揉了揉眼睛,又揉了揉。
任囂附近的秦軍們彆提多難受了,他們就好像是一群已經起身做好準備的百米賽跑運動員一樣,裁判念著“三、二”然後死活就是不念‘一’!
趙佗忍不住發問:“都尉,可要襲殺敵軍?!”
任囂繼續揉著眼睛,還拉上趙佗問道:“趙二五百主,你看那燕相手中所持可是大秦旗幟乎?”
趙佗失笑道:“怎麼可能!”
你聽聽任囂這話,多矛盾吧!
燕國相邦怎麼可能手持大秦旗幟啊!
趙佗下意識的轉頭看去,緊接著眸光就是一凝,也開始狂揉眼睛:“本將眼花了,定是本將眼花了!”
“燕國相邦怎麼可能手持我大秦旗幟!”
兕角山、萬仞山上的秦軍將士全都陷入石化狀態。
蒲陰陘中的燕軍將士們更是儘數懵逼!
但懵逼了幾息過後,燕軍將士們又露出了理所當然的表情。
都尉易廣當即打馬向前,湊在栗恪身邊低聲發問:“相邦可是收到了大王王令,要背聯軍之盟而與秦合盟乎?”
雖然栗恪突然拿起秦國旗幟這件事很奇怪。
但易廣卻沒有生出太多疑惑。
燕王都已經背了那麼多次盟了,總不能每一次背盟的操作都一樣吧?
隨著天下人均道德水平的不斷下降、天下人對背盟的了解不斷上升、天下間背盟國家數量的陸續增長,背盟已經從輕鬆簡單的藍海市場演化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
他們要背出新風格,背出新思想,背出新舉措!
這樣,才能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
栗恪沉默數息後,反問道:“易都尉已無恥乎?”
易廣一怔,而後目露怒色:“相邦何故辱末將!”
栗恪沉聲發問:“背盟,背叛的不是盟約,而是信!是義!”
“易都尉麵對背盟這等背信棄義之舉,為何毫無不滿厭棄,反倒是司空尋常?”
栗恪身周的一名名將士不自覺陷入思考和反省。
自己曾經也是一名講信義、守約定的大好兒郎。
從何時起,自己對背盟這等背信棄義之舉卻變得心無波瀾,甚至還下意識的思索應該怎麼推波助瀾?
從何時起……
易廣斷聲道:“大王若不背盟,末將身為將領自當與聯軍為袍澤。”
“大王若要背盟,末將身為將領自當與秦軍為袍澤。”
“非是末將對背信棄義之舉心無波瀾,而是末將僅是都尉而已。”
“身為軍中將領,末將自當遵從王令。”
“至於此令是否背信棄義、是否寡顏鮮恥,都該是大王考慮的事。”
“若是大王考慮不周,亦當是相邦等諸位朝中重臣勸諫,與吾等何乾?!”
易廣的話語將一眾將士從自責反省的漩渦中拉了出來。
對啊!
又不是我們要求大王背盟的,是大王自己要背盟的。
分明是大王做出了無信無義之舉,我等根本無力反抗隻能默默遵令,為什麼要讓我們來分攤罪責!
栗恪慨然輕歎:“猶記得,昭王仗義真豪邁,黃金台上多英豪,群賢彙聚不勝數,慷慨赴死報王恩。”
“天下人皆以為燕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燕人行於世間,皆昂首挺胸!”
“而今日,將渠仗義執言卻被大王踹斷肋骨,太子丹為國效命卻被大王親斬。”
“大王更是屢屢背信棄義、首鼠兩端,令得天下諸國皆不信大燕。”
“以至於天下人皆以為燕地皆無信無義無恥之徒!”
“燕人行於世間,再難取信於人!”
燕軍將士們沉默無言,易廣低垂頭顱目光複雜。
問:一個國家從被世人讚許為慷慨悲歌之士到被唾罵為無信無義鼠輩需要多久?
答:燕王喜隻用了四年!
自從燕王喜四年至今,燕王喜為王的時間在不斷延長,天下人對燕人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斷加深。
基層士卒或許對此沒什麼直觀的感受,畢竟他們也沒法出國。
但對於易廣這等級彆的將領而言,如此劇烈的風評轉變實在是讓他們難受的緊!
栗恪上前一步,抬高聲調質問:“彆國人不知我燕人也就罷了。”
“難道我等燕人也不知我燕人了嗎!”
“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我燕人能如此容忍背信棄義之徒!為什麼我燕人能如此平靜的接受背棄盟約!為什麼我燕人要被世人輕視鄙薄!”
越說,栗恪越是覺得悲哀。
如果燕丹沒死的話,栗恪不一定會選擇嬴成蟜。
雖然燕丹沒什麼腦子,雖然燕丹在暴怒狀態下也聽不進勸,但燕丹至少是在效仿燕昭王,願意守信守義,願意尊重賢才的。
隻可惜,燕王喜太特麼能活了!
栗恪覺得他根本熬不死燕王喜,而隻會死在燕王喜前麵!
所以,栗恪其實沒得選。
易廣聲音艱難的說:“相邦此言不錯,但吾等又能如何!”
“王令既下,吾等沒得選!”
栗恪沉聲道:“有!”
“孟子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大王視吾等臣子如土芥,隨意打罵,吾等自當視大王如寇讎,共同擊之!”
“大王行事不仁不義,吾等更不能助紂為虐。”
“本相欲率諸位投秦!”
“諸位意下何如?”
說出這句話後,栗恪不自覺的挺直了腰杆,整個人從內而外的變得開朗了起來。
終於!
本相終於不用再藏了!
但燕軍卻是響起了一片嘩然!
“相邦,您說什麼?投秦?!相邦意欲背叛大燕,背叛大王乎!”
“吾等焉能行如此不仁、額,如此不義、額,如此不忠、額……吾等真的要投秦嗎?秦國會願意收留吾等乎?”
“昔本將隨相邦將渠與秦死戰,相邦戰死,大王震怒,是秦長安君威逼大王方才實現了相邦的遺願,秦長安君乃是真義士、真豪傑,秦長安君定會願意善待吾等!”
乍一聽栗恪要率眾投秦,所有將士的第一反應都是抗拒。
他們怎麼能背叛大王啊!
然而當他們想要說出拒絕的話語時,他們卻想不出抗拒的理由。
出於信義?燕王喜早就已經敗空了燕國的信義,甚至是讓燕人大幅降低了對自己的信義標準,覺得背棄約定是一件很常見的事,這個時候倒是要他們對燕王喜講信義了?
出於忠誠?就如栗恪所言那般,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燕王喜對他們算不上好,他們為什麼要無緣無故的對燕王喜如此忠誠?
出於利益?這就更是個玩笑話,就連最基層的小兵都能看得出來天命不在燕,否則燕國為何會連戰連敗,甚至是被趕出關外?
反觀投秦呢?
基層士卒們對秦國並不了解,更不知道秦王嬴政是怎樣的人,但他們了解嬴成蟜啊!
誰沒聽說過嬴成蟜兵逼燕王喜厚葬將渠的故事?
誰沒聽說過嬴成蟜與燕太子丹互為知己卻因各為其主而難訴衷腸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嬴成蟜可是得到厚土認證的男人!
就連厚土都給予厚愛的男人,絕對會好好對待他們的!
隻有易廣等少數既得利益者挺槍拔劍,怒聲厲喝:“敢言投秦者,斬!”
“相邦如此,實在是愧對大王厚愛!”
“背叛大王、引兵投秦,相邦欲做那鄭安平,被天下人唾罵乎!”
麵對眾將指責,栗恪朗聲高呼:“燕國複國之際,並未得周天子賜璧。”
“於周禮,燕國非是大周正統諸侯國,實賊子也!”
“當今天下,唯秦國得周天子親賜璧且社稷尚存,乃是當今天下唯一的正統諸侯國。”
“本相引兵歸秦,乃是棄暗投明,順應天意!”
“天下人緣何唾罵本相?天下人理應讚同本相此舉!”
易廣雙眼圓瞪。
這特麼是什麼離譜的理論!
他虎狼秦國憑什麼能成為大周唯一正統諸侯國!
但偏偏,易廣一時間還無法反駁,隻能轉而大喝:“眾將士,想想你們的家眷!想想你們的族人!”
“諸位的族人家眷可都還留在國中,諸位今日若叛,可曾考慮過家眷族人們的安危!”
蒲陰陘中,中基層將士不願對栗恪拔劍,栗恪舌戰眾將不落下風。
蒲陰陘上,任囂、趙佗等秦軍將領越看越迷糊。
趙佗喃喃發問:“燕相果真欲叛乎?”
“這會不會又是燕王的陰謀?”
雖然趙佗無法想象栗恪此舉會引出怎樣的陰謀詭計,但燕王喜施展的手段本就時常超過這個時代人們想象的極限。
任囂沉聲道:“即便燕軍果真有陰謀,也非我軍之敵!”
“值得一試!”
“傳本將令,弩兵起身!”
一聲令下,埋伏在蒲陰陘兩側的秦軍弩兵紛紛起身。
金燦燦的弩矢反射著出刺眼的光芒,險些晃花了易廣的眼睛。
易廣:……
艱難的咽了口唾沫,易廣沉聲道:“為家眷族人們的安危計,諸位袍澤定要謹記!”
“歸秦之後當齊齊上諫秦長、長安君,請長安君引兵一戰滅燕,以免家眷受苦啊!”
易廣這生硬的轉折險些閃了燕軍眾將的老腰。
但在陘道上方那密密麻麻的弩矢威懾之下,所有燕軍將領齊齊拱手:“易都尉所言甚是!”
栗恪抬頭看了眼任囂,又看向易廣等將領,臉上湧現出燦爛的笑容發問:“如此說來,諸位袍澤願與本相一同棄暗投明乎?”
所有將士好似生怕慢了幾分就會被萬箭穿心一般,迫不及待的拱手:“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栗恪暢快大笑,勒馬轉身麵向山巔任囂拱手一禮,朗聲高呼:“秦候者栗恪見過任都尉!”
“今候者恪奉長安君之令,引燕軍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七人。”
“前來會師!”
風蕭蕭兮易水寒,燕相一去兮不複還!
現在站在諸位麵前的,是長安君府中門客、大秦候者,栗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