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您前幾日病著,身體可好轉?”李承貞擺出一副關切的表情。
他知道揚玄機的分量。
揚玄機滿腹經綸,博學鴻儒,性格執拗,嫉惡如仇。在文臣和普通百姓眼裡,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是史書一定會記載的大儒文人。
李承貞想當揚玄機的學生,他可以忍受揚玄機的傲慢無禮。因為舅舅和母後說過,得揚玄機教書授課,有利於塑造李承貞的名聲。
大儒教出來的學生,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也多一層信賴。
揚玄機客套拱手,語氣不卑不亢給李承貞請安。揚玄機又回道:“有勞二殿下掛心,老夫已病愈,並無大礙。”
李承貞已經十二歲,在皇宮裡待久了,自不再是當初那個單純的小孩。
他一臉歉意地對揚玄機說:“八弟年齡小不懂事,出生後三年一直養在宮外,不懂宮裡規矩,也不懂尊師重道。前些日子他衝撞了您,我代八弟向您道歉。”
李承貞故意提起八弟李承泰的劣跡斑斑。
揚玄機老臉森寒,捋著胡子道:“八皇子年幼,聰穎絕倫,老夫早想向皇上請旨,擔任八皇子的授課先生。隻是,前幾日老夫偶感風寒,錯了時機。”
李承貞腦袋瞬間空白。
一時間沒反應過來。
李承貞問:“先生,那您今日進宮...”
揚玄機捋胡子,氣哼哼道:“自是向皇上請旨,教八皇子讀書明理!那張豐華乳臭未乾,姓鄭的又是個瘸子,能比得過老夫?”
說罷,揚玄機向李承貞辭彆,轉身匆匆朝長安宮的方向走去。青天白日,七十老翁健步如飛,可見內心的迫不及待。
李承貞怔怔地僵在原地,仿佛被一瓢冰水從頭潑到腳。
嫉妒,不甘,酸澀,委屈。
千般情緒在心裡爆炸,讓他腦袋嗡嗡作響。李承貞的舅舅旁觀全局,走過來拍拍小外甥的肩膀:“你不必放在心上,教你的幾個先生,也個個博學。”
李承貞舅舅是皇後的親哥哥,澹台家族的現任家主。今日進宮,表麵是來探望“生病”的皇後,實則督促澹台吟雪早些爭寵。
李承貞攥著拳頭:“舅舅,我哪裡不如李承泰了?他才四歲,揚玄機寧願教一個四歲小兒,也不肯當我的老師!”
澹台家主皺了皺眉,也覺得匪夷所思。
莫非,那八皇子真的是天才?
澹台家主搖搖頭,他安慰李承貞:“彆多想。宸妃的弟弟沈修明,是揚玄機的學生。也許揚玄機看在沈修明的麵子上,才願意教八皇子。”
李承貞仔細想了下其中的關聯,心裡的嫉妒稍微散去幾分。
他磨牙,不甘心地說:“揚玄機自詡清流,我看他是道貌岸然,早已和宸妃勾結。”
澹台家主沉思片刻,凝重道:“宸妃日益崛起,確實是個隱患。”
宸妃背後有沈將軍,膝下有一女二子,是個巨大的威脅,必須得把宸妃鏟除。
澹台家主道:“乖孩子,你多用功,務必在諸皇子中拔得頭籌。澹台家族會竭儘全力,輔佐你。”
李承貞看了眼舅舅,乖順點頭:“我知,不會讓舅舅失望。”
澹台家主心裡寬慰,也覺得小孩子真好哄騙。澹台家族目前看重李承貞,隻因為他是家族在皇家唯一的男丁。
前兩日皇上召過澹台吟雪侍寢,事後送了不少賞賜。等澹台吟雪懷孕生下個男丁,就沒李承貞的事了。
澹台家主和李承貞一起朝宮門外走去。李承貞麵上乖順,心裡卻是烈焰滔滔。
李承貞想,舅舅真虛偽啊。
口口聲聲說家族會幫扶自己,可實際上,母後還被困在坤寧宮,家族又送了個漂亮的新人進宮。可見,家族已經拋棄了皇後,甚至已經準備拋棄了他...
李承貞攥緊袖子,心裡好像有熊熊火焰在燃燒,他想把家族燒了,把皇宮燒了,把父皇母後弟弟們都燒了。
...
揚玄機進宮見駕的事兒,很快傳開。
據說他在皇上麵前據理力爭,引經據典,一副不死不休的態度,堅決要當八皇子的授課先生。
甚至,揚玄機還拖著自己這把老骨頭,跑去廣文館找張太傅和鄭學士,和他們比拚學識。
最終,皇上李元景頒布旨意,讓揚玄機、張太傅和鄭學士都當李承泰的啟蒙老師。
後宮裡流傳的“八皇子氣病揚玄機”謠言,不攻自破。
八皇子天資聰穎,幾個學士爭著要教,實在難得。
...
永寧宮,沈薇靠在水榭的藤椅上,臉上敷著特製的美容麵膜,手裡攥著後宮的“績效考核冊”。後宮裡的宮女太監很多,混日子的不在少數。
沈薇把現代的“績效考核”引入後宮管理。按宮人的職位,安排他們每年、每月、每日需要做的事情。
宮人把自己做完的工作登記在考核本子上,類似於現代的打卡。到發月錢的前三日裡,善於算籌的女官根據考核表,確定宮人們月錢發放的金額。
乾得好就發工錢,乾不好就扣錢。此外還有不菲的獎勵金,發給各部門的“銷冠”,增強宮人們乾活的積極性和競爭性。
一套簡單的管理體係,讓冗雜腐朽的後宮活絡起來。
“主子。”采蓮走進涼亭,“揚玄機已經開始給八殿下授課。他拚著一股不服輸的氣兒,教得很認真。”
沈薇放下手裡的考核表,唇角上揚:“用心教就好。你讓照顧承泰承佑的宮人細心些,兩個孩子還小,不可用功過度。”
孩子還小,讀書不能太辛苦,傷了身體根基。
勞逸結合,用功讀書的同時也得保持孩子的天性,多玩多跑。
采蓮輕輕點頭,又道:“兩位小主子的膳食衣物,都隻經咱們自己人的手。每日玩耍時間,有侍衛在旁邊看護。”
小孩子脆弱,一陣風都能吹倒,必須得保護好,防止惡人乘虛而入。
沈薇揉揉太陽穴,想了想,又吩咐道:“樂遊那幾個公主,讓她們也送去廣文館旁聽。三位老師個個博學,她們聽點東西也有益處。”